名师谦虚背后的静水流深
2016-03-25冷晓红
冷晓红
最早亲眼在课堂上见到的名师是魏书生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的大礼堂,他给我们示范一堂语文课并随后作了讲座。如今,他讲的什么课,借了哪所学校哪个班级的学生来上课,都忘记了。记住的,是他课后的讲座。台下我们这些学生,都羡慕他能坐飞机到处上示范课;佩服他可以坐在教室里陪学生听课,同时还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惊讶他到处演讲时,学生都在按他的部署学习语文,而且语文成绩都那么好。而这次讲座魏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在盘锦好操作的在别的地方不一定好操作。”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虽然还没有教书的实战经验,但特别认可魏老师这种朴实的谦虚。
自己当了老师之后,1998年夏季在承德,有幸目睹了钱梦龙老师的课堂风采。钱老师上课之前,刚好断电了。他并没有坐等来电,而是在昏暗的礼堂讲台上,和学生们在低声说着什么,不时有笑声传到台下。课后讲座时,他说: “我把我的学生都当作未来的国家总理、国家主席来教。”那时,洋溢在他脸上的那种幸福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年轻的我再一次感动于名师的谦虚。
1999年开始,新课改启动之后,在本省本市参加过无数次的观摩研讨活动,认真聆听过来自各地的名师们的演讲、报告、讲座,也到全国不少地方观摩过各种课堂大赛、名师示范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但都无一例外让我感觉到:这些成功地展示课堂风采、成功地摸索出这“法”那“模式”的名师们,都异常谦虚。
为什么这些名师都如此谦虚?是真的低调?还是故作姿态?我一边继续钻研业务,一边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要牢固树立目中有学生的观点。”“教师要目中有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原来他们谦虚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原来,魏书生老师说的那句话并非自谦,而是大实话。魏老师了解他那些盘锦的学生,熟知他们的性格、经历、知识基础、家庭状况,熟知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他在熟知学生的基础上,用心研修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因而能够采取切合当地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悟到教书育人的真谛。
钱梦龙老师“把我的学生都当作未来的国家总理、国家主席来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他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识,更是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心理暗示和激励。他不因停电而等待,而是抓紧每分每秒,接近和亲近这些第一次谋面的承德学生,了解他们,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让他们消除了对名师的陌生和敬畏,主动举手且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心中有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对教育教学无止境地探索实践,才让兢兢业业、谦虚质朴、淡泊宁静这些美德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不造作的体现,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些名师的身上,什么是虚怀若谷,什么是静水流深,无需细细体味便俨然自现。
随着对这些名师的品读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明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自己的脑海里逐渐成型。比如,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树立学生的自信,就不能让学生跪着读书!要学生不跪着读书,就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选择平等的视角,才能产生真正的“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就不会高高在上,就不会搞“一言堂”“满堂灌”。魏书生老师给自己课堂教学定了十条要求,如第二条“每堂课至少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同学们选择。最优秀的会了可以不听课,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更深更难的题。后进学生听不懂也可以不听,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浅题来做”;第三条“教师讲课时间别超过20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第六条“ 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秒,以减少老师发火的机会,增长教育智慧”……每个细节,每种方式方法,无不时刻提醒老师: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的讲台上不下来,课堂是学生的!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就不能在教改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尊重学生不是放任自流,课堂不能让学生“满堂闹”。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就是最好的示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者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结构之中。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基础、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种课型。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站在“人”的角度处理教与学的问题。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标点符号的故事”:有学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用标点符号,教师因此在班上强调了要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然后把该学生请到办公室,给他讲了所有标点的用法,学生笑了,老师以为他懂了。结果下次作业交上来,那学生的作业依旧没有标点。教师再请他到办公室询问原因,学生很认真地回答:“你讲了那么一大堆,我怎么记得?”于是,教师改变方法,这次给他只讲两种标点——逗号和句号的用法。反复多次,但学生依然故我。教师几近“绝望”,只好再想对策:“用等速度的腔调一口气读完他那一大段文章,读得上气不接下气。”且说“我要忠于作者的原意,他没有标点符号,就没有停顿,我不能停。”全班哄堂大笑之后,该学生才领悟到标点的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各自思想的人。教学中,我们要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春风化雨,讲究方式方法。语文教学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多年来,我们在研究教材、教法、课堂语言等方面孜孜以求,却时不时地忘记了自己教学的对象——学生的存在,学生在老师眼睛里经常“走失”,教师过于重视“教”的精彩。时至今日,教改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在多元价值的大背景中,各种教学流派层见迭出,各种教学理念各占山头。但我们不能在别人的精彩中迷失了自我,更不能邯郸学步,丢了自己应坚守的阵地。名师“谦虚”的背后是启发,更是警醒,是对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尽量还给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别让学生跪着读书!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学生的求学的路上需要我们的引导;学生困惑时,需要我们的点拨,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的精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