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草根化教研活动中“抱团式”发展

2016-03-25罗建春

江西教育B 2016年1期
关键词:陈老师教研组公开课

罗建春

笔者作为教研员到农村小学支教,发现学科教研组存在难以组织有效教研活动的窘境。经过一年的实践,笔者和教师们一起为建设有活力的学科教研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大家都收获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职业幸福指数。

一、发现的问题

笔者是一名基层教研员,2014年支教走进一所农村学校——熊坊小学。学校在语文组办公室挤出饮水机的位置,为我安放了一张60厘米高的桌子。有一段时间,只要我在办公室,大家都不怎么谈话。第一次参加语文组教研活动是这样的:组长点兵点将安排公开课,被点到的老师很有些不情愿。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部署,谁来上公开课,上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小组成员似乎都说不清楚。组长吴老师说,每个学期校长都要教研组安排人来上公开课,大家都不愿意上,就这样轮着点将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熊坊小学的语文教师缺乏基本的教研能力,如:不能脱离教参进行独立的教学思考,日常的交流很难形成独特的观点,对本学科的教学鲜有深入的思考,教研组陷入了难以组织有效教研活动的窘境。我对熊坊小学语文教研组开展有效教研活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以草根化的教研活动,构建“抱团式”发展教研组。

二、基于实践的思考

有效的教研活动,首先必须突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下校支教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即通过与熊坊小学的教师们座谈,对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处主任进行访谈,对熊坊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状态和职业状态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特点有哪些?工作压力来自哪里?自我对专业提升有什么期待?专业书籍的阅读有哪些?拿到教材多长时间能够确定教学目标?独立备课难在哪?结合调查,5位骨干教师各上报一节展示课,配合我的调研。

调查结果发现,80%的生源为留守儿童,高年级学生的书写普遍堪忧。教师们平均年龄为31岁,对自我的专业发展有所期待,但对当前教育动态不够敏感,专业理论没能及时“消化”,尚不能用新的教育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教师的课堂变化还不够明显,年段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学上只是单兵作战,未能形成一定的教研氛围、合力解决共性问题的意识,教研认识的高度有待提高。

三、大胆尝试

1.需求切入,教研求“真”

教育的日子往往波澜不惊,久而久之,难免有点乏味。如何让平凡的教育日子变得新鲜而有魅力?唯有教研活动的创意。一次教研活动接近尾声,我抛出“当地美食文化”话题想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没想到大家一改教研活动中“一花独放”的气氛,兴致盎然地介绍起来。于是,我们一起来调整教研计划,与其每周教研内容定在学习“高大上”的教育理论,不如多找些接地气的主题,研讨大家想研讨的内容。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穿插一次“教师论坛”,每次一位教师主讲,大家轮流主讲。参与论坛的教师都要有互动,可以是补充,也可以是质疑。“单老师的学生学习习惯特别好,高考成绩特别棒,可不可以把怎么培养学生的习惯向我们传授一下呀?”江淑惠老师提出一个愿望。年轻的涂海梅老师急着说:“第9周我有一节新教师公开课哎,我想让大家帮我备备课,行不行?”美食文化、读书心得、影片推荐、教师礼仪、育儿心得、备课帮帮团等教研活动主题应运而生,教师的兴趣特长亮出来了,互动性特别强,教研活动变得热闹起来:原来兴趣爱好各有所长,大家可以取长补短!“相约周四”就成了不变的约定。

2.集体备课,教研求“实”

在支教活动中笔者遇到了四年一届的区域学科教学竞赛,这是凝聚教研组力量的一次良好契机,也是一个历练教师的好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参赛的陈玉婷老师自己制订训练计划,近两个月的教研组活动内容就紧密围绕这一赛事。如何能让所有教师在活动中都得到锻炼呢?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团队,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年轻的教师都作为骨干来培养,参与活动全过程。这样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训练中都有亲临现场的体会,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私底下,陈老师特别不自信,向我吐槽:“我也就是参加过校级公开课,心里特别没底,一点比赛经验都没有,更何况又是在城区学校上,哪里上得成呀!”我听了,安慰道:“就是去学习,也要先亮剑,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呀!只要过程是扎实的,结果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围绕陈老师的参赛,语文组的教师们坐在一起制订方案。教务处副主任胡纯敏提出自己的看法:“赛前,陈老师多练练兵吧,正好罗老师在我们学校,让罗老师多指导指导,看看哪里有问题,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语文组长吴琴老师说:“练兵要练什么,选什么课练,班额这么少,怎么安排呢?”一大堆问题接踵而来。面对大家的沉默,胡纯敏老师发表意见:“虽说是陈老师一个人参赛,但代表的是我们整个学校,且不说结果如何,大家先要参与进来,表扬一起得,批评一起挨吧!”备赛工作每位教师都进行了分工。第二天,分工劳动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撰写的备赛方案每周都有落实。不仅有备课、上课时间,还有理论学习安排。统筹组、备课组、课件组也应运而生。我俨然是个场外指导。陈老师的练兵课就陆续上演,暴露出“教什么”不明确,课堂上教师评价干巴巴,缺乏和学生互动等问题。接下来的练兵课就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逐一改进。

从抽到比赛课题开始,真正到了考验教研组的时候。统筹组、备课组、课件组聚在一起。试教后互动不够的,大家出谋划策修改指导语;学生想象不丰富怎么办,课件来弥补;班级不够试,语文组的教师来当学生。这群“学生”可调皮了,既定的教学流程“学生”却剑走偏锋,让陈老师好好“过了把瘾”。备课组对课堂的预设应对了几套方案。四天高密度的合作,从每位教师必须“提一个建议”“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到后来进行课堂观察后,人人都有意见交流,教学细节一一得到解决和落实。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老师以分赛场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冠。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组的教师们个个收获了职场成功的快乐。

赛后陈玉婷自己反思:“每周对我的公开课都进行研讨,大家不同的视角对我把握教材、明确目标的帮助很大。”教务处胡纯敏这样总结:“如果陈玉婷是前台的演员,我们语文组就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幕后工作者。她的成功就是我们语文组的成功!”备课组单扣贞老师这样谈道:“在一遍遍的上课、听课、修改教案、再听课的过程中,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真是要好好琢磨琢磨了。”课件组的姜丹丹、吴琴两位老师说道:“每读一遍课文,和陈老师一起走过的课堂,都有不同的感受,课件制作的灵感往往会不期而至。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情形。”樊佳佳老师说:“研课的时候,陈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自己觉得挺开心的。”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语文组的教师们个个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人人都在忙碌,高效同时又为一个目标思考着,所以才会获得成功。因为成功,教师们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职业快乐,这也是教研组“抱团式”发展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3.分享智慧,教研求“活”

有了团队合作的成功,大家都意识到课堂教学的改进才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关键。虽然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但是,鲜活的思考还不够。这也正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核心。怎么才能激起一潭教研的活水?我想让教师们都来“玩”课,在愉快轻松的过程中思想才能够“百花齐放”。趁着教师们的这鼓子热劲还未消退,我提议大家围绕“教什么”进行思考。“同文异构,文本解读”在大家的讨论中定为第二学期的教研主题。语文组组长吴琴老师认为,确定这一主题,进行比较式研讨,基于同一教学内容,在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呈现不同的课堂目标的比较过程中提高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这是推动教师自我前行的一次挑战,也能促进教师向学科教学引发深入的思考。

我们的“玩”课就在这样背景下开始了。樊佳佳和姜丹丹两位老师共同执教《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为了便于大家讨论,语文组的教师们在讨论前就拿到了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我提请大家着重讨论的问题,即两位教师都聚焦在“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和“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想竭力制止抽泣”两部分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些内容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抓手,也是读写训练的重要素材,我们可以利用它设计出哪些训练活动?

樊老师首先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头脑中浮现出两个抓手点,一是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体会人物内心的这种阅读方法;二是学习文中运用意思相近的词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层层变化的这样一种表达方法。考虑到我班孩子的学情和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打算课文的第五段由教师带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九和第十段则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样也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一个以文带文的环节,用《平分生命》这课中的一个片段来反馈阅读方法的迁移。”

姜丹丹老师解读有了细微的变化:“小学中段学生要达到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用一段文字进行表达。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准备从‘迫在眉睫’一词切入,透过主人公‘……举……放……举……’等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此处我打算设计补白,这‘……举……放……举……’主人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体会丰富的情感,为升华情感做了铺垫。”

为了将问题研究不断深入,促进新观点的生成,我邀请青云谱区邹盛蓉“新教育”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来听展示课,参与熊坊小学的“文本解读”互动式研讨。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邹盛蓉主任指出:“教材拿到手,可教学的点有很多,我们要大胆取舍,取下来的内容就要力求丰满,教师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解读,课堂上利用好抓手拓宽学生的思路。”育英学校的王萍老师也谈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迫在眉睫’,我会关注学生的词语积累,通过这个词来找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除了‘迫在眉睫’你还可以知道哪些词语特别紧急,比如‘火烧眉毛’‘奄奄一息’‘千钧一发’等,当堂反馈学生的理解。”青云谱学校的万雯雯老师这样认为:“‘迫在眉睫’可作为事件背景,重点是阮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坚持献血的情感如何升华。课堂上用对话进行练笔,价值不是很大。”

基于同文异构的文本解读的互动式研讨,就像一次头脑风暴,大家的智慧得到了碰撞,平时解读文本时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教学价值的取舍、教到什么程度等容易忽略的问题都摆到了桌面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研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取得巨大的收获不仅仅是两位执教的教师,参与其中的每位教师都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四、实践效果

一年来的支教,熊坊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从不明确教研的意义到大家都愿意参与教研;由不情愿地上公开课发展到邀请教研员来班里听课。樊佳佳老师说:“罗老师这节课有空吗,来看看我这样进行‘段’的教学是否可取?”骆钟民老师说:“罗老师,这段时间我进行了试验,你来看看我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做到了‘取舍’吧?”吴琴老师说:“罗老师,低年级课堂真难调控,你可以为我们上节示范课吗?”……这样的沟通就像是我们之间的“游戏”,教师们敞开心扉接纳了我,接纳了像这样的草根式教研。这样的现状,改变的不仅仅是和谐的团队,更显现了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熊坊学校语文组的教研已由“外在的必须”变成了“内在的应当”。随着学科的研讨逐渐深入,借助有效的教研活动,“抱团式”发展的教研组悄然形成。

猜你喜欢

陈老师教研组公开课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第一次公开课
“认字”大师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