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笔传知音
2016-03-25李娟
李娟
《伯牙绝弦》,知音的源本。在名师罗才军的课堂上,它被改写成了一部纵跨2500多年的名章。在罗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在纵情吟诵中感悟知音,在高山流水中赏析知音,在破琴绝弦中体会祭知音的深情,在千古传唱中承接怀知音的夙愿。引导的精巧源自对文本的阐幽探赜,对学情的触感理解,最为关键的是课堂策略的巧设妙用。一堂课的倾听中,感觉伴随着文笔的起承转合,融润其中的知音情感在起伏回荡。
在小语教学中,本文的核心价值是对“知音文化”的阐发与传承。整堂课上,罗老师设计的螺旋式阅读在一步步为孩子们凝神聚气,穿插其中的师生之笔的恰当运用又发挥了一字凝千言、一语述渊情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跟随老师点拨疏通文义、还原意象的同时,更真切地感悟高山流水之深情。
【片段一】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出示)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念)
…………
(后引学生设身处地感悟真情,有感而发绘述真情,见“片段五”。)
【片段二】
(学生练笔、诵读各自创作的佳句)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出示,激情朗读)
师: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板书:心)
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板书:知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赏析】在细读环节,罗老师引领孩子通过前后同义字对比,初步认识了“志”与“念”,让大家初步掌握了文章内容与情感;在精读环节,与孩子们一起感悟内容、体会情感、加深字词理解,置身于高山流水的深切情蕴之中。其间,板书是对文笔骨架的勾勒,也是对字间深情的提炼,更是对少年读者的点拨与引导。简简单单五个字,引领、激情的功力却胜于千言万语。
【片段三】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赏析】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伴随着罗老师的一声胜于一声的激情设问,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应答也一声高过一声,与之相伴的是老师的动作回应——“志”“念”“心”,直至“知音”,一字字擦掉简略板书中记载的浓厚深情,表述着文笔对老师心灵的深深熏染,以此感化台前凝望的孩子。从外表上看,是简单的教学形式在重复;从情感上说,透露出的是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是课堂情韵由巅峰落入低谷的跌宕。
【片段四】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知音!
【赏析】在巧妙运用“资料袋”,从古至今梳理文化血脉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熟读成诵。激情咏诵之后,情境返回身边,话题延至现实,联系生活实际的提问是检验文化感染效果的过程。老师再次板书“知音”,给孩子一股“再获新生”之感——拭去的“知音”回来了,幻灭的情感再生了,孤独的伤感变成了知音重现的希望!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古文中的知音情怀折射得含蓄蕴藉、酣畅淋漓,将知音文化对现代灵魂的感染层层加深,一步步启迪他们去寻觅自我生命所期待的真实知音。
师言牵动孩子的灵魂,天真淳朴的童语又会做出怎样的填补回应呢?让我们把中间截取的那一段还原——
【片段五】
师:(上接片段一)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出示)
(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出示)
(激情朗诵。)
【赏析】在罗老师的“假如”中,孩子们变成了伯牙;在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深情诵读中,伯牙的情感已被他们“占为己有”——得遇知音的情感已经涌至心潮巅峰,不吐不快,此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动笔抒发这份情感。《知音》曲奏,潮峰情感跃入悬空,等待文字描述的承接。从另一个角度说,文本中“横流直下”的情节空白、情感巨变,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课堂上,罗老师抓住这一练笔良机,及时让情动于中的孩子们拿起笔,再次回味伯牙(“我”)喜获知音的欣喜之情,吐露激情的同时磨炼笔技。而且,喜情高潮的翻卷与“冰冷墓碑”的到来,又因写而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了更为悬殊的情感落差。
在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板书设计被取而代之了,因为它具有容载量大、展现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但需要课前准备,难以转述老师“即兴而发”的情感。本节课就充分发挥了板书的这一“特长”,五字板书的写、擦,及“知音”的再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每一步学习中,老师都和自己处于同一条阅读起跑线上,他所获得的情感一定也属于“我”,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距,为你读我和、有感同发创设了条件。罗老师对这一有利条件的精巧运用,及练笔良机的精准把握,为知音文化的传承搭建起智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