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世界里与学生共舞
2016-03-25张剑广
张剑广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的典范之作,全诗清雅美丽,有如一朵夏荷,值得细细品味。为了深度鉴赏《涉江采芙蓉》,笔者秉承“少教多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学习,积极鉴赏。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教学效果的确立竿见影:有的发现了意象美、行为美,有的挖掘到了爱情美、朦胧美,有的感悟到了文辞美、音韵美,有的鉴赏到了距离美、忧伤美……真正实现了在“美”的世界里师生共舞。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笔者预先将这堂课定位为“华山论剑”。同学们大胆“亮剑”,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涉江采芙蓉》到底“美在哪儿?”顿时,全班60多双眼睛明亮起来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显然,“满堂灌”的模式早已让学生审美疲劳了。没有思想负担,没有心理约束,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情绪也得到了优化。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笔者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试看哪个组的“鉴”术高超,更有锋芒。一时间“剑”拔弩张,气氛热烈,全班人都聚焦在《涉江采芙蓉》的“美”上了。有同学立即从诗歌意象入手,指出诗中主人公所采所赠的“芙蓉”即为荷花,荷花以其“不染不妖”的特性获得了人们极大的心理认可。它既可以象征人品的高洁尊贵,也可以喻指情感的纯洁美丽。有同学随即根据馈赠芙蓉的行为,进一步赏析摘采芙蓉的举止古典高雅。更何况荷生长在夏日江边,“涉江”而采,殊为不易,且所思之人在远道,花仅是“欲遗”而已。然后有同学分析“采芙蓉”正如赠玫瑰,在青年男女的期许中更添了美丽浪漫,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纯真爱情。
于是意象美、行为美、爱情美鉴赏出来了。
的确,给学生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学生独立地学习,摆脱了对教师的心理依赖,45分钟成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整个课堂成了属于他们的“主场”。老师所做的仅仅是用寥寥数语组织课堂,启发思考。在老师的点拨和同学的彼此启发下,诗歌鉴赏进一步深入了。有同学品味到文辞之精妙、意蕴之丰富。如“涉”意为“趟水过河”,然而较之于“过”,更为古典雅致,采芙蓉而赠所思之人,的确感人至深;“顾”意为“回头看”,游子离乡留下一个相思的背影,时而回首望伊人,更体现“长路漫浩浩”。有同学涵咏出节拍之整齐、音韵之美妙。全诗韵脚为“ao”,深情款款;同时“蓉、谁、乡、居”皆是平声,“草、道、浩、老”皆为仄声,先平后仄,先扬后抑,感情基调低沉感伤,契合了全诗情味的表达。
于是文辞美、音韵美品味出来了。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落在学生的认知、学情和需求上,学生就能更加深度地学习。教师作为黏合剂,将学生和文本无缝对接,促使他们和诗歌真正对话,诗歌鉴赏就有了创造性。有同学谈到了此诗的朦胧性,认为“采芙蓉”既可理解为游子在异乡采荷欲赠相爱的女子,也可认为是思妇在故园摘花欲赠相思的男子。若是后者,还有了虚实相生的意味,解读空间就大了。有同学感受到距离造就了诗歌的美丽,“所思在远道”说明相思者在空间上的巨大隔离,“忧伤以终老”又体现有情人在时间上的巨大鸿沟。还有同学领悟出诗歌的淡淡忧伤,失落的美丽使人忧伤,而忧伤又加深了美丽,游子思妇留下了一连串的美丽忧伤:漂泊异乡的忧伤、日渐苍老的忧伤、功名不就的忧伤、彼此相思的忧伤、有花难赠的忧伤、同心离居的忧伤……
于是朦胧美、距离美、忧伤美挖掘出来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的确,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生的思想就很可能会达到“井喷”的状态。让学生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美”的世界里,师生就能随文而歌、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