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教材、课程标准的圆融统一
2016-03-25苏琪
苏琪
我是个教研员,热爱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英语教师工作,也喜欢游山玩水的旅游,更喜欢把教学做得像旅游一样轻松惬意。如果真的把教学的种种比作旅游,我想课程标准是旅游的总体规划,教材是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像是一次次的具体行程。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有效使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教材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与运用的载体,课堂教学对二者的实践应该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作为教研员,近日在研读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到课堂听课调研时,有些感触:如果把旅行行程设定好,困难都事先想好,旅行设备都带好,那么我们的旅行一定安全且愉快;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教材、课程标准是圆融统一的,那我们的每一次具体行程就能轻松愉悦而又美不胜收。我想通过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素材和课堂实施来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是精练又丰富、灵动又智慧、真实又自然的圆融统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英语1》(以下简称《英语1》)Unit 4 Earthquakes的第一课时(Warming up & Reading),阅读文本的标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一、精练而丰富
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练的表达,其实往往都蕴含丰富的内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描述方面是精准练达的,《英语1》的话题选择、情境创设、功能体现、文本组织等方面是广博丰富的,教师可以对这些进行灵活使用,进行课堂教学。
〔案例1〕
《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目标有明确的六、七、八、九级具体描述,《英语1》Unit 4 Earthquakes话题很明确,“Bas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 & How to protect oneself and help others in disasters”,功能项目为“Talking about past experiences & Expressing thanks”。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理解《课程标准》和《英语1》的意图,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达到情感共鸣。
Warming up部分,教材展示了两张图片(地震前宁静的唐山和洛杉矶),教师可以“小题大做”,尝试让学生“Imagine, describe to your partner and discuss in class what might happen to the objects ov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photos”,当然教师要给出一些关键词作提示,如:bridges, roads, buildings, trees, rivers, water in wells, different pipes, animals, people, etc.高中学生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坏这个话题是有了解的,让学生就这么一个比较熟悉的话题来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甚至举出一些实例来并不困难,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丰富了《课程标准》和《英语1》的精炼描述。
Comprehending部分,《英语1》的活动选择要求教师对阅读文本进行多元处理,让学生使用多样的阅读策略。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Comprehending 1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join the correct parts of the sentences”,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所给句子的一些关键词(也可以借用Warming up环节提供的提示词,如animals, people, water in wells等),运用扫描的方法快速找到所需句子,并进行信息匹配。Comprehending 2“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make a timeline”, 教材的安排也是有目的的,虽然都属于细节题,但1是信息匹配,2是找出信息并进行适当补充,活动是由简入繁、由易到难,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事态发展明线的了解和把握,在本课中简单地可以归纳为“before, during and after”,这样文章的主旨大意和脉络也就一清二楚了。在做了以上铺垫之后,让学生完成Comprehending 3 “Look at each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write down its main idea” 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粗略进行了两遍快速阅读,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和脉络有了清晰认识后,就要对文本细节、语言知识和文本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了。Comprehending 4 给了一个很好的方向,“Explain in your own words the writer means by the titl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In pairs, suggest another title for the text”。这项活动的安排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理解作者意图和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的欲望和能力,同时“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能、意图和态度”,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教材所给的文本知识,还需要学生能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当然更是语言输出(说和写)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大量文本输入后通过内化的自然产出,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标准》和《英语1》精练描述的丰富而又颇具内涵的领悟和创造。
二、灵动而智慧
《课程标准》和《英语1》的素材是广博而灵动的,这种广博和灵动需要课堂教学智慧的相随相伴,体现教师的精心课堂预设和课堂的智慧生成。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还在于授业和解惑。教师巧妙的“投石”、课堂大量的输入、组内同伴的互助,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才能解学生之惑。我们的课堂会因这些灵动的点拨、互助、交流而生成教学智慧,这些教学智慧又反哺我们的灵动课堂。
〔案例2〕
阅读环节一:
T: Just now, we listed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 Today we’ll read a passage about an earthquake. Now, please skim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ell m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You can use “what, when and where”.
(2 minutes later)
S: An earthquake hit the city of Tangshan on July 28, 1976.
T: Wonderful summary, the passage tells us what happen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to Tangshan.(展示PPT,将画线单词留空)
教师明确指导学生运用浏览的阅读策略,在2分钟内速读文章并概括大意。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补充,并用留白形式让学生顺着教师思路进行简要概括,并板书before, during, after三个词,告知此三个词为关键词,是文本的线索,下面还有用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环节二:
T: So this passage can be divided into 3 parts of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Now please read the first and last sentences of each paragraph, tell me how to divide it and use a noun to describe each part. Fill the blanks.(出示PPT)
同样给出2分钟阅读时间,然后教师请不同组别的3名学生(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6组)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答案。从板书可以看出,学生分段没有问题,在用新词概括段意时,学生的理解还是到位的,只不过在Part 3 处,有学生用了help,教师作出简要分析和评价。此阅读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是教材Comprehending 3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对教材的有效整合,是独到的,甚至是更精准的,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脉络的正确分析和词汇的准确运用。而且教师在阅读内容方面也是技巧性地调整了,是有意义的。
阅读环节三:
T: Now, I need you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nish Comprehending 1 and 2. Pleas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If you like, you can read in a low voice. And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words and sentences. You have 6 minutes.
教材阅读理解练习一是信息匹配,二是找出文章中的5个明确的时间词,补充事件,作一个时间表。在6分钟后,教师请5位同学读出练习一的5个句子,核对答案。而对于练习二,教师的处理方法是把找出的5个时间点依次补充到阅读环节二的表格相应处。同时,教师作必要补充,如将Pre-reading中4幅图片展示出来,提示学生描述地震前的异象;再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词汇和语法学习,列举一些关键词句如rivers of dirt,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是英语中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至此,对文章的细节处理到此就可以了,但教师智慧地补充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吟诵文本中的几个描述细节的句子,所列举的句子或为长难句,或有不易理解的生词,或为平常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为下一环节阅读输出和学生角色体验作词汇和情感铺垫。
阅读环节四:
T: Now, we can read the passage again in groups. And if you were a survivor, how did you feel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Please choose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your feelings. And after that, I hope each group can choose a paragraph and act out an interview between a reporter and a survivor from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You can refer to the example on Page 27 and the key words in PPT. Also, you may need 6 minutes.
这是三遍阅读后的输出,既考查学生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又验证了学生是否“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访谈”,这是对PPT上的内容和文本的重现和巩固,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和再生成。更可贵的是,教师还让学生触摸心灵,请同学沉思1分钟,对before, during, after三个阶段的场景用一个形容词进行情感描述,让学生用情去阅读用情去感悟。
整堂阅读课如行云流水,很好地完成了学生对本单元话题“basic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s”的输入和理解,是对《课程标准》的智慧理解,对《英语1》的灵动产出:文本理解从整体到部分,课件内容既简单又不可或缺,阅读环节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阅读步骤之间自然无缝,输入和输出时间分配科学合理,阅读策略的渗透润物无声,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既富广度也具深度……
三、真实而自然
《课程标准》的描述要考虑内容结构、内容形式、语言准确性功能性等因素,会显得有点钢性,而生活中的语言是真实自然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自然真实的流露。
〔案例3〕
同样这堂公开课,教师有几处真实的预设,也达到了自然生成的效果,令听者不禁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以及英语课堂与生活如此贴近。
课堂预设一:科学地整合和使用教材。教材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部分有一些需要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教师感觉这些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便大胆删除或作适当调整;如Pre-reading的一些表明地震前异象的图片,教师把它们用于课文细读阅读环节三的Part 1部分,用图片激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感受到文本对大脑的刺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如对Comprehending的使用,也不是直接照搬过来,而是有增有减有改动的使用,符合课堂实际,提高了课堂效率,促成课堂预设目标自然而真实的达成。
课堂预设二:运用丰富的课堂语言。平时,教师比较多地使用指令语言、结论语言,而这堂课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小清新。比如,教师让学生吟诵一些好词好句“river of dirt” “slowly the earth began to breath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再如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遣词造句的错误,教师没有强调错误,示意学生纠错,而是采取相反的教学策略,反复用学生们熟知的“高大上”的词句去刺激学生的神经,让这些成为习惯,成为本能,这种过渡式升华式的语言远比指令语言来得柔和,让人如沐春风。
课堂预设三:有效处理阅读文本的明线和暗线。一般教师很擅长处理叙事文章明显的线索,如时间、方位、事件的缘由、过程和反馈等,而这堂课,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去感悟、注重情感暗线。同时,教师在反馈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和小结课堂时,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及生命的脆弱,让人珍视生命,这是语言活动中的情感交融,是对《课程标准》情感态度目标的深层次的理解。
课堂预设四:水到渠成的作业布置。经过一堂课的阅读和理解,教师的作业布置让我有很大期待。果然,教师直接把Comprehending 4拿过来修改一下给出了课后作业。“Explain in your own words what the writer means by the titl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Please show me some details with the past tense. And try to suggest another title for the text.” 教师预设有非常精妙和独到之处:一是对教材活动的改编,丰富了其内涵;二是对阅读后写的产出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让学生去组织地震期间的场景,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巩固;三是给出了恰到好处的写作建议,运用过去时态来“talking about past experiences”,呼应了本单元的话题功能。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该教师将《英语1》和《课程标准》的巧妙结合,以及在课堂中真实而又自然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美,美在意味深长、余味无穷。英语课堂是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这里有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精彩动人的课堂小结、润物无声的策略渗透、精彩纷呈的活动组织,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圆融统一。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让参与其中者感觉言虽尽而意无穷,收获知识水平的提升、学科素养的发展、人格情感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