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粥

2016-03-25金竹

中学生天地(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吴先生橘子背影

金竹

(一)

父亲送我上北京时,大概在夏末。

这一年我高考失利,与梦想的高校擦身而过。我关在房间里两天两夜,静静盯着窗玻璃上那条长长的裂痕,若有所思。

我知道父亲一直在担心我。我听见他在走廊上急躁地打电话,步履沉重,他大概是把救兵都搬光了,亲戚朋友,老师同事,甚至心理医师。

第三天早上,我打开房门。父亲就坐在门口沙发上,他蓦地跳起来,张了张口,竟说不出话。

半晌,他小声问:“饿了吗?锅里有粥,喝点?”

我平静地说:“爸,我决定了,去北京。”

“哦,好。”父亲走向厨房,没有回头。

——我知道他舍不得。

印象中,父亲永远在出差,我们的交集少得可怜。清晨,父亲在大镜子前刮胡须,而我把粥一勺勺盛进小碗晾着。等他过来了,各自喝起粥。

喝完我进屋读书,他涮了碗盘后,出门工作。父亲与女儿,本就不会有太多话题。

这一次也是。我整理行囊,他不置一词。

离家那天,我只身一人悄悄出门。大堆行李手提肩扛,撑到火车站已欲哭无泪。意外接到父亲电话,他说已买好票等着我。

我有点庆幸,却又装出生气,不是说好一个人出远门的吗?

父亲讪讪道,还是不放心,就送这一次。

我说,早知这样,咱就不坐硬座了,爸你怎么吃得消?

他笑了笑,这算啥!

硬座票便宜,位置也狭窄。父亲把身子塞进比牙缝还窄的车座着实不易,况且脚下又要搁大袋包裹。

火车疾驰,夜幕降临,父亲很快睡着了,细缓的呼吸逐渐成了鼾声。我自小不爱和父亲一块儿睡觉,因他打鼾声震天惹人嫌。

那夜的火车我盘腿蜷身,坐得几乎筋骨错断。然而我是幸福的,我确信那一晚上父亲是因为我,才睡得那么香甜舒心。

(二)

父亲送我至北京站,没歇多久就要回去。

他把行李都搁放好,空着双手,朝我咧嘴笑笑便走向站台,过了一会又跑回来,递给我一袋青皮橘子。

父亲说张望了一圈没啥好买,橘子刚上市,正好尝尝鲜。

我剥了一瓣塞进口中——极酸,且苦凉。

我小学时有位语文老师,姓吴。没见过吴先生举止粗俗,却也不像心思细腻的。身边总有那么一类人,像石头,万人如海,波澜不惊。

那一年,吴先生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他读着读着,头渐渐凑到纸上,眼镜一点点往下滑,声音也变得凝滞。等到短短千字念完,吴先生抬起头,眼里已隐隐泪光。

吴先生说:“这篇文章我教了几十年,每次读到便要失态的。”

当时自然认为这老头莫名其妙,连课文都能读出眼泪来。但是当我看着父亲越过站台,递来一袋橘子时,我脑子里轰一下炸开了。

孩童时被迫背诵的那些句子,这一刻自动涌出心房——

原来现实是这样的,原来人生是这样的。9岁背的文章,到了19岁才咂摸出酸苦滋味。《背影》之所以为背影,不在于父亲的黑布小帽大马褂,或蹒跚微倾;而在于他是父亲,全人类的父亲。

朱自清的,吴先生的,我的,以及所有人的父亲,到最后都成了一种符号,人的情感跨越时空局限,在某一刻达到共鸣。

以至于走着走着,回头一见他还在,你脸上挂着笑,眼泪却轻易地掉下来了。

前几天母亲来电话时,我刚从粥店打完工。

“珍珍……”母亲欲言又止,“多给你爸爸通电话,他记挂你……”

我草草应和,随后乘上公交。

我坐在靠窗位置,前座有几个韩国留学生,用蹩脚中文热烈争论着什么。

我静静坐着,衣服上还残留着粥店的气味。

我乐意在粥店打工,爱看那些从寒风中哆嗦进店的人,手捧热粥时的满意神情。也许这也与父亲有关吧,他爱喝粥。加一把火腿粒、肉松、葱末,他能呼噜呼噜喝两碗。有时啥料都没有,光是白粥配上一碟皮蛋,他也吃得热乎欢喜。父亲说,粥养人,把粥喝光,喝到碗底朝天,最是暖和舒坦。

很小时,我们父女并排坐在桌前,一齐喝粥,“呼噜”“呼噜”的声音整齐默契。餐后父亲还会把我驮在肩头,出门溜达,咿咿呀呀说不完的话。

那些你以为消失的,搅动几下,回忆黏稠。

(三)

中学寄宿之后,我和父亲接触少了。

临中考那段日子,母亲常常在晚自习下课后到寝室,给我捎些馄饨、粥点填饥。父亲倘若不值班,便会一同前来。他来了,也不说话,只是站在一边,听妻子絮叨。等我把粥底或馄饨汤喝尽,他便自觉地接过空碗,装进布兜里,离开了。

有一回,父亲一个人来探班。那是南方湿冷的初春,我哆嗦着走回寝室,远远看见父亲裹着大衣伫立在门口。他没看见我,一直等我走到跟前喊“爸”,才如惊醒般地抬起头。

父亲把一直抱着的布兜放我手上,一层层解开——有一碗皮蛋粥,他熬的,吃了半锅后给我盛来的,懂行的食客都知道,锅底的粥最醇厚香腻;还有一盒青豌豆,雪融后的第一茬豌豆,幼嫩爽口,豆荚放嘴里一嘬,饱满的豆粒便悉数吮入。

父亲不知从哪儿搞来豌豆这新鲜货,用清水细细煮了,加一点点盐巴,热热乎乎就能用手捻豆荚吃了。我叫父亲留下尝鲜,父亲说豆子本不多,都没一人份,他就不吃了。之后他收拾好布兜,我端着粥与青豆,俩人背向离去。

我走上宿舍楼,向窗外探看,我看见父亲的身影像一个黑点,在路灯下忽明忽暗,踽踽行着。

之后的每个春寒料峭,我都会想起那一茬嫩豆子,一口热粥,还有我伏在窗口的视线,与视线尽头父亲的背影。

很多人问我,你们江南那片的,食性极寡淡,岂不乏闷?

每当这时,我眼前总是浮现出父亲坐在长桌前,缓慢细致地小口啜粥,那副怡然自足的模样。原来教育是扎根血液,潜移默化的。现代人的味蕾已被调味剂麻痹,失去了品味食材的能力。而父亲一直在教我,怎样用平和的心境,去发掘食物本身最原始的鲜味。

父亲为人,正似一碗粥,清淡而不寡味,有心而不言表。

北国之冬,极冷。我把领口使劲上提,深吸一口气,今晚打个电话回家吧。

猜你喜欢

吴先生橘子背影
两个背影
背影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背影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微笑受害者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