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感:让习惯养成走向主体自觉

2016-03-25祁桂凤

中小学德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跑操小天使礼仪

祁桂凤

摘 要:在习惯养成中融入仪式感,能让学生在富有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体悟,在植入仪式感的生活细节中生成,在蕴含仪式感的文明偶遇中提升,在饱含仪式感的心灵感应中引导,能在融入仪式感的发展评价中巩固,有助于儿童对习惯养成形成清晰的道德认知,生发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进而实现习惯养成的主体自觉。

关 键 词:习惯养成;仪式感;主体自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19-03

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摘自电影《小王子》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

尽管只是一个约见,却让狐狸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甜蜜与幸福。由此可见,仪式感对于教育的巨大价值。那么,什么是仪式感呢?仪式感是仪式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情感与外在仪式的沟通,并将仪式活动中所试图传达的理性精神通过这一沟通进入到人的情感体验之中。[1]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通过仪式活动来达到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仪式更是促进个体成长,使个体获得幸福体验的重要途径。仪式能够帮助个体塑造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操,成就道德行为。[2]然而,当前学校习惯养成教育往往存在碎片化、简单化、机械化等痼疾,导致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者忽视了学生主体这一内因,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来唤醒儿童的主体自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将仪式感融入习惯养成教育,能化简单的规则教育为温情的礼仪塑造,能把碎片化的习惯养成教育转化为具有仪式美感的儿童生活,进而实现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自觉。

一、习惯,在富有仪式感的特色活动中体悟

学校德育需要通过特色活动来实施和深化,而特色活动正是呈现仪式感最好的载体。我们应强化特色活动的仪式感,在丰满儿童的体悟与认同的同时,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学校每周都会评选出6名校园礼仪小天使,身披绶带站在校园的过道、楼梯口等处,主动向师生打招呼,引导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用自己的文明行为为全体同学作表率。刚接到任务时,天使们都十分新鲜,身体笔直,声音响亮,示范到位。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就失去了新鲜感,同学们对小天使也习以为常;彼此开始了嬉笑逗闹。仔细分析,是因学生对自己的职责缺少了神圣感,且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注,这其实就是仪式感的缺失。学校大队部经讨论决定,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增加礼仪小天使活动的仪式感元素,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道德认知。

于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后,礼仪天使的绶带交接仪式随即进行。首先,主持人介绍本周校园礼仪小天使的姓名、班级及优秀事迹;接着,请当周的6名校园礼仪小天使登台亮相,并请上周礼仪小天使与他们完成绶带交接。交接过程中,当周的礼仪小天使宣誓:“我们是校园礼仪小天使,我们愿做同学们的礼仪榜样!”最后,请6名少先队员代表上台,先向上周礼仪天使鞠躬致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再和当周礼仪小天使握手、拥抱,带领全体少先队员敬礼宣誓:“传承礼仪,向你学习!”

仪式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它所营造的隆重气氛孩子人们心中唤起了神圣、崇高的感情。因为绶带交接仪式,小天使们的神圣感增强了,那一根绶带就是一份责任,他们披在肩头,却把责任系在心上;因为有了升旗仪式上的宣誓,少先队员们对文明礼仪有了新的认知,从而自觉自愿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当校园礼仪小天使。

二、习惯,在植入仪式感的生活细节中生成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形成的,而我们常规的习惯养成教育多是“不许”教育:用餐时不许讲话;上下楼梯不许蹦跳;课间活动不许打闹,等等。洛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你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那么,怎样的练习才是儿童乐于接受,并能乐此不疲地自觉练习成习惯呢?笔者认为,只有在生活细节中植入仪式感,让孩子们感觉这一刻与众不同,生发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习惯才可能在儿童心中生根。

学生中午都是在教室用餐,由此引出了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孩子挑食严重,有的孩子边吃边逗闹,有的孩子不懂得爱惜餐具……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德育办指导班主任在班级中举行用餐仪式,将仪式感植入用餐过程,引导孩子们文明用餐。首先,餐前冥想。值日教师报出菜名,学生将桌面清理干净,铺上餐垫后静坐冥想,回忆自己参观食堂时师傅们的辛勤劳动场面,生发感恩之情。接着,洗手取餐。按照座位顺序排队到水池边洗手。这既是餐前卫生措施,也是升华感恩之情的契机,老师会告诉孩子们,洗干净手取餐是对粮食的尊重,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然后是光盘行动。学生在取餐的时候,须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食量适量取用,保证不浪费粮食。因为有了前面仪式中的知恩、感恩环节,学生在用餐中都能保持一颗虔诚之心,不仅没有打闹现象,连随便说话的也很少。最后,轻放餐具。用餐完毕,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手轻脚将餐盘整齐地放回到餐车里,再也没有了一扔了之的现象。

因为仪式感的植入,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能触碰到学生内心善美的道德情感,生发出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随着每一天的实践,这种道德需要终将外化为道德行为,成为儿童的主体自觉。

三、习惯,在蕴含仪式感的文明偶遇中提升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当我们在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植入仪式感后,学生就能在很多生活习惯中展示蕴含仪式感的文明行为。有时这种文明行为甚至超出了我们所引导的范畴,我们称之为“文明偶遇”。当这种文明偶遇出现时,我们除了欣慰、欣赏,更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在文明偶遇中提炼仪式感,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让文明偶遇成为儿童生活的普遍现象。

乘坐公交车上班时,我经常会碰到来上学的孩子们。因为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再加上在车上遇见老师让他们感到很兴奋,因此,孩子只要看见我都会大声热情地打招呼,那热乎劲儿惹得周围乘客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但有一个男孩却每次都只是向我微笑表示问候,我也习惯性地对他点头微笑表示回礼。后来在一次升旗仪式上,我把这个小男孩请到台上,讲述了他与老师打招呼的方式,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公共场合打招呼需要讲究仪式感。如果两个人靠得很近,打招呼的声音尽量控制在两个人之间能听见即可;如果两个人离得很远,则可以相视一笑,或者挥挥手,尽量不打扰其他人。

因为有了仪式感,孩子们在公共场合的举止变得温文尔雅,不仅在公交车上不再大声叫喊,即使在校园里排队集合,也能自觉保持安静,如果有谁不小心大声说话了,旁边就有同学及时做出小声的手势提醒。这样的文明偶遇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职业敏感,发掘和提炼好习惯中隐形的仪式感,为所有孩子的习惯养成树立道德榜样。

四、习惯,在饱含仪式感的心灵感应中引导

班级中总有个别学生与群体格格不入,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即使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也无济于事。小A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每一次跑操,他都不能跟前面同学对齐,跑着跑着就自顾自地停下来,导致后面同学一不小心就跟他撞在了一起。在几次教育没有好转的情况下,班主任老师只好请他排在队尾,以免影响其他同学。作为他的语文老师,我了解他的个性,他其实是用这种“挑衅”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于是我有意和他并肩跑起来,并且悄悄地告诉他,只有和我保持动作一致、方向一致、速度一致,我们的跑操才会漂亮,这就是跑操的仪式,叫“心心相印”。小A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跑操还有这么多讲究,他开始尝试跟上我的节奏和速度,我则有意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加速,时而减速,聪明的他总能和我保持一致。以后每天的跑操时间,我远远地就能看到他找寻的目光。跑操已经成了我和他之间的心灵感应,而这种心灵感应其实就是狐狸和小王子之间的那种仪式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需要尊重主体差异,练就一双慧眼,读懂学生,找寻到通向儿童内心深处的幽径,在心灵感应中培塑仪式感,让儿童的行为习惯在饱含仪式感的心灵感应中得到引导。

五、习惯,在融入仪式感的发展评价中巩固

主体自觉是由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是儿童自主发展的内因,这个内因就是促进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3]为诱发学生习惯养成的主体自觉性,学校修订了《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改变过去重学业评价,轻习惯评价的弊端,以显性的习惯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习惯评价细则中融进仪式感,把枯燥无味的习惯养成教育变身为一个个小小的仪式练习。如孝亲星:早晚向父母长辈问好;当父母长辈把自己送到学校时,用拥抱的方式致谢和道别。待客星:有客人来访时,首先礼貌称呼客人,并请客人入座;当客人与家长交流时,可以坐在一边静静地听,不随便打断大人的谈话,也可以跟客人说“抱歉”,到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情。游戏星:做游戏时先礼貌邀请小伙伴,游戏中如需要暂停先说“对不起”,游戏结束以握手的方式感谢对方的合作。新的评价细则没有太多的“不许”“必须”等指令性用词,而是还原学生生活场景,在场景中渗透仪式感,让习惯养成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的主体自觉。

仪式感融入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儿童对习惯养成形成清晰的道德认知,生发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遇见习惯养成的道德榜样,实现习惯养成的主体自觉。同时,仪式感融入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引导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差异,让习惯养成在心心相印中水到渠成;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儿童习惯养成,让好习惯在一个个家庭仪式中诞生。

参考文献:

[1]谭力.浅谈舞台主持与仪式感[J].学理论.2013(15).

[2]宋晔,魏亚平.学校仪式的道德价值[J].中小学德育.2013(5).

[3]王淑芬.主体自觉:儿童成长的重要素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跑操小天使礼仪
小天使报生日快乐
小学生课间创意跑操酷似贪吃蛇
《小天使报》的自我介绍
做班级里的“跑操教头”
“酸甜苦辣”的跑操
筷子礼仪
当动物遇到小天使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