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价的秘密
2016-03-25马未都
马未都
我们民族有一个习惯,叫砍价。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砍价行为。砍价是有技巧的,网上、杂志上,甚至电视上,都有好多教人家如何砍价的文章和节目,他们说得最多的砍价技巧,无非就是拦腰一刀。如果你今天跑到北京潘家园地摊上和人还价,你依旧砍个半价,那你算瞎了。你只要拦腰一刀,人家爽爽快快就卖给你了。
砍价不光是图便宜
“砍价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其实就几十年的光景,自打有了自由市场才开始的。因为农贸市场上价钱不确定,对它所售的货物,到底价值几何,也无从判断。你知道农村的鸡下的蛋值多少钱吗?不知道。农民种的菜值多少钱呢?那卖的猪肉值多少钱呢?都不知道。所以就习惯于砍价。砍价一开始就是抹零头的,你在农贸市场买点儿菜什么的,问这个东西多少钱,说一块零三分,三分自然就抹去了,给一块钱。这样,砍价就慢慢形成了。
现在,我偶尔去市场买点儿东西,按人家要价给钱就完了,也不会觉得吃亏生气,更不会伤筋动骨。但是买卖古董,一定得砍价,因为古董本身没有确切的价值,对于卖家来说,它只有一个最管用的价值叫成本。过去我到地摊上买文物的时候,有个老乡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有本管着呢”。什么意思?就是只要你出价高于我的本,就能商量,低于我的本咱俩就没得商量了。
我也曾经说过,砍价有时候不光是给自己乐趣,还给对方一个乐趣。对方会有什么乐趣呢?他认为,只有经过砍价的拉锯,最后价格得以确认,双方才能心安理得,觉得比较舒服。如果人家说这个东西卖二百块,那我给你二百块,那他马上就心里不舒服了。他就这么想,哎哟,这个东西我要少了。
早年的古董交易都是这样,所以有时候也吃过亏。比如摊主说,我这个东西您给十五块吧。你上去掏出十五块,他就伶牙俐齿地改口,称自己刚才说错了,不是这件,是那件。这个时候就出问题了,顾客会有种被骗被宰的感觉。所以在地摊文化中,我们就学会了这种讨价还价。
好奇心害死猫
我当年在地摊上也没少买货。首先你要知道这个东西自身是什么货色,大概在一个什么价格范围内,否则你没法砍价。如果不知道大体的价格,多少钱都贵,或者说多少钱都便宜。多年前,潘家园最红火的时候,北京周边很多地区都要仿照它造一些市场。比如,河北省雄县,这个地方离北京比较近,有捣腾古董的传统。雄县开了一个卖古董的市场,都宣传到北京来了,希望京城里有人去买。
那时候,有几个外行的大老板找我,说您明白这事儿,我们都不懂,能不能结伴去玩,顺便买点儿便宜的东西。我说,去玩可以,但有一点,咱有一个纪律——你不懂的别瞎问。因为这个行业有很多规矩,你可以稀里糊涂看,也可以认认真真看,但是你不能随便问价,如不明白你来问我,你要真想买,咱们再去讨价还价。什么意思呢?这种地摊文化,最忌讳这个人上来,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挨个问一遍,人家懒得回答你,人家知道你不是买家。一般情况下,问某个东西值多少钱的,是你有购买的意愿了。理论上讲,他出一个价,你就要还一个价,这才叫买卖。你要不懂这个规矩,随便问完价,又不知道怎么还价,你就很容易造成尴尬的局面。所以,事先我都跟他们打了预防针,还告诉他们,尽量不要开好车,开个普通车就行了。结果没人听我的,开着大奔就去了。
到那儿一下车,还没到市场呢,就开始有摆地摊的。有一个农民拿一碗,一土碗,往那儿一搁,就蹲在那儿。看着这碗,这帮人就一拥而上,拿脚指着这只碗问,你这个卖多少钱?那老乡抱着碗说,贵着呢,别踢着我这碗。这老板就来劲了,它再贵也得有价钱吧?人家就说,很贵,五万块。老板回头看我,我装作没看见,转身就走了。我早告诉你,不明白,不懂的,不要瞎问。然后呢,他拔腿也想离开,老乡却发话了,别走啊,还个价呀,你还一分钱我都不嫌少。人家把话撂这儿了,他就愣在那儿,傻乎乎看了半天碗。第一不明白这碗是什么来头,第二根本不知行情,到底怎么还价呢,没招了,孤立无援,又走不了,想了想就说,一千块。老板们拿一千块钱不当钱。这个老乡说:你这钱,不够我本钱。他一下腰就直了,就说我这个价还得好,没还到本上去,他肯定不能卖我,这我不就可以拉锯了吗?老乡说你得添钱。他说我不能添钱。你怎么得给我添几百块钱。我不能添。那你添一百块钱行不行?一百块钱也不添!他倒是杠上了。那老乡就说,你给我添十块钱,让我中午有碗面吃就行。他咬定一分不加。这时候老乡说,那好,我今天赔钱把这碗卖给你了。老板只好从兜里掏钱,数了一千块钱给人家。
他抱着这只碗追上我,说马先生帮我瞧瞧,这碗值多少钱?我说这碗值十块钱,但教训值九百九,加起来整值一千块。我都告诉你了,你一个外行到古董市场上,不要瞎打听瞎问,不要抱有这种好奇。按照规矩,如果问完价还完价你不要,那对方就会恼怒。比如,那个农民说我赔钱卖给你,你说那我不要了,那肯定是要打架的。在他看来,你等于是砸场子来了,你是捣乱来了,不是买东西。所以在你不明白的时候,砍价很难获得成功。
不要认为你永远是强者
凡事都有道理,不要认为你是大老板,你聪明绝顶,你智慧过人,你能对付一切。不要认为他蹲在那儿,一副穷酸打扮,他就是个弱者,而你从大奔上下来你就是个强者。在这样一个碗上,你可能就处于弱势。第一句话你就出问题了,你拿脚指着这个碗说,这碗值多少钱?你是一种鄙视的态度,人家没有直接回答你,人家不会立刻就说我这个碗值多少钱,那样你肯定不买。人家先说“贵着呢”,首先是保护自己,同时又将了你一军。你感兴趣了,问具体多少钱,他就说五万元。你一下就闹不清楚它值多少钱了吧。你一头雾水,就会想一个保险数。你出价一千元,人家痛快地说卖给你了,你心里就会很难过。那老乡不能马上就卖给你,说你给的还不够本钱,你立刻就觉得有谱了,顿时腰杆直了。人家这句话就是要稳住你,防止你脱套。
你们钓过鱼吗?当鱼一咬鱼饵,第一个动作不是猛提鱼钩,一提就豁了,必须顺着遛鱼,遛得它没有劲儿才能拉上来。那卖碗的老乡,就等于在遛你。他说让你加钱,加几百,加一百,加十块,你连一碗面条钱也不加。你认为自己在坚持底线,可砍价的这个过程,对他来讲实际上是反复确认。一千块也罢,最后他说我赔钱卖给你,你还有路可退吗?你只好掏钱。你当然认为这一千块对你不是很重要,但是对他很重要。所以我老说碗值十块钱,教训值九百九,教训可比那碗价值大得多。这个故事富于哲理:不要认为你永远是强者,强弱之间,是可以瞬间转换的。在一个自己不懂的领域,自作聪明去砍价,也许会被一只普通的老碗砸得头破血流。
讨价还价是
为了夯实已说出的价格
我有一块青花瓷板,它本身是一块地砖。今天装修总离不开铺地砖,有花岗岩的,有大理石的,还有人造瓷的。你知道瓷砖什么时候就有了吗?明朝永乐时期就有了,这块青花瓷板就是永乐时期的。当年,永乐皇帝在南京建造过大报恩寺,里面有个大报恩寺塔。那个塔高七十多米,是当时长江岸边最雄伟的建筑。明末作家张岱称之为是永乐的窑器,当时的地砖就是这种瓷砖,块虽然不大,但非常厚。永乐青花作为地面,可以想见,所铺地面该是何等奢华,比今天任何铺地面的材料都要昂贵!为什么呢?因为烧造它非常难,青花瓷砖的图案是可以拼接的。这东西,这些年很多人慢慢懂了,在三十年前没人懂,都认为这是个残的。
这个东西是我在天津买的。我记得很清楚,当年在天津逛古玩早市时,遇见一个老乡,背着好多东西,一件一件往外掏。他从包里掏出一堆烂报纸来,我慢慢打开一看,就认准了它。我立刻就明白这东西是什么了。我就问他多少钱呢?他说两百。我把它捏在手里,看了一眼就马上揣到书包里了,我不能再把它露在外头。如果引来很多人围观,鸡一嘴鸭一嘴的,就把这事给说坏了。我说两百太贵,一百块吧。不行。那你说多少?就两百。那你不能开口不改呀,咱们一百五吧?不行。一百八行不行?不行,就必须二百块。那好,我必须给你二百。交完钱,我就扬长而去。
我跟他拉锯,是让他确认二百的价钱,也是给我找个讨价还价的乐趣。之前我碰上过这种事,他说二百,我马上说我给你二百吧,这东西我拿走了,他说兄弟我弄错了,我那件东西是二百,这件东西是两千,我记错了,对不住了。我当时就没有办法了,你得允许人家犯错误。但如果在价格上拉锯,他脑袋来不及想,我马上说给你一百,他说不行,他知道他要低了,但是他收不回去。给一百五不行,给一百八不行,给二百总行了吧,是你自己开出来的价钱。讨价还价的过程,有时并非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夯实对方已说出的价格,这在过去是一种商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