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对中国农村污染防治的探讨
2016-03-25刘伊娜
刘伊娜
摘要:“一村一品”模式为农村污染防治的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借鉴作用。通过分析该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三峡库区的发展策略,确定“一村一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从源头控制污染等优势。“一村一品”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村民在农村污染防治的主体作用,并提出了借鉴该模式治理农村污染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一村一品”;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58-03
1目前中国农村污染防治的现状
1.1农村污染情况及成因
随着新环保法的施行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可以看到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方面,同时农村污染问题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防治应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与之分离甚至是对立的态势。
中国农村污染引起的原因:①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污染。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后,植物表面不仅吸附大量农药,而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残留严重,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并进一步进入整个生物链[1],对农村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目前中国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930万公顷。农膜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由聚乙烯成分组成的农膜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即使经过10年的时间,仍然会残留在土壤中[2];②企业污染。企业污染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工艺、设备落后,处理污染能力差的企事业为了减少环境成本转移至农村;数量多、布局乱、设备简陋、工艺陈旧、技术落后,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过高的乡镇企业[3]。企业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水、土壤、空气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农业劳作,如何引导与鼓励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乡镇企业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③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中,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尚无生活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站,大量生活垃圾无序堆放或丢弃,是农村土壤污染及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详细规定了农村污染防治的政策。第四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知道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养殖,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并提出对于养殖厂、屠宰场的选址、建设、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而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则主要针对农村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建设。正在起草的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则表明现行的有关立法已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污染严峻形势的要求,“水十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从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以及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方面加以规制。不可否认政府在农村污染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则需要鼓励并支持村民集体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其中,提高其农村污染防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以“公众参与”为主,而以政府规制手段为辅,共同的促进农村环境的发展。
2“一村一品”的内涵与发展
2.1“一村一品”的内容与优势
“一村一品”最初由日本的大分县于1979年因大力发展经济,创新农业发展而来,目前被作为农村发展的典型策略之一。其传统涵义指以村为基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结合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发挥本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特色、市场价值高、范围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推进村集体在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建设方向的发展,由此一个村(或几个村)以及更大的区域范围,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4]。“一村一品”模式在村集体的经济发展中凸显出了极大优势,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同样有较大借鉴意义:首先,这种方式以一村或相邻几个村子为依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耕种条件,能够最大化的将农村资源加以利用,避免了无序混乱所带来浪费及效率低下;其次,“一村一品”模式下,可对村集体进行更为科学的功能划分,为村民提供更为先进的耕种设备、技术方法,从源头上解决技术设备落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传统农业模式下的环境保护无法做到的;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升乡镇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为村民提供明确的市场供需关系。由此可见,“一村一品”以村集体为依托,很好的结合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从农村污染源头上加以规制,从而保证了农村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
2.2“一村一品”在中国的实践
目前在中国“一村一品”主要运用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效果较好。以三峡库区为例,“一村一品”模式在提升农村整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农民自身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一味的依靠政府的补助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应以建立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链为最终目标,发挥当地居民自身能动性最终彻底脱离贫困的状况。根据“一村一品”模式的启发,三峡库区建立起了体系性的旅游产业,这也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较贫困地区采取的做法——将三峡库区打造成旅游胜地,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交通、住宿、饮食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三峡库区的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每个县自身特点而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功能。第一类是万州,由于其交通较之周边乡镇更为便捷,因此作为旅游中转站,提供旅游线路去往其他地区;第二类是开县、云阳县、奉节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则主要发展农业体验旅游,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游客;第三类是梁平县、垫江县、忠县,适合以农家乐等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最后一类是城口县、丰都县、巫山县、巫溪县,这些地区风光秀丽,具有很多没有被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可将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着重发展度假旅游[5]。
从上述三峡库区对于“一村一品”模式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村一品”在中国的理解更多的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经济,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一村一品”,即以村为单位发展特有的产品。这是中国对于“一村一品”根据基本国情而采取的变通运用,中国领土面积较大,多方面的发展农村经济更为适合,上述的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我国应用较多的集保护与利用为一体的方法,而并非单一的只能选择对于新产品的创新开发道路发展农村经济。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的借鉴思路而非僵化的套用模式,很好的体现了我国实践与事实相结合的特点。
3农村污染防治与“一村一品”
3.1“一村一品”在农村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一村一品”不仅应大力应用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其对于中国农村的污染防治同样具有借鉴作用。类似于我国大力提倡的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各单位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一村一品”是更大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它所应用的并非只是针对工业产业,对于旅游、农产品的产业同样适用,其在污染防治中的优势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一村一品”的应用要求村民集体组织在进行相关经济决策时统筹规划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集体出发。这样可集中的考量相关设施、相关技术的总体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将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与村集体的经济功能区划相结合,逐步完善整个区域的基础建设,从源头对资源的利用到末端对污染的集中治理都会优于村民个人的农业活动或经济活动。
其次,对于执行“一村一品”中涉及的经济和管理活动需要对村民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培养选拔或吸收有专业背景的个人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决策中。在接触相关背景知识培训的过程中,村民个人参加公共决策的积极性会加强,其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对于防治环境污染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作用。
第三,农村以集体为单位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加上地方政府和国家对于农村的大力扶持可以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提升国家对于乡镇企业技术设备以及污染排放标准的要求,最终响应我国环保要求的适用先进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
总之,在中国农村污染防治中适用“一村一品”模式可以从农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的环保观念以及生产生活中适用的技术、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管控。发展与环保本就不应该处于绝对对立的两个方面,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向处于萌芽阶段,正是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好时机,在一些早已发展的产业或地区需要逐步的对其进行改造从而转变其发展方式,而农村在“一村一品”的指导下可以在发展初期便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2“一村一品”模式在污染防治实践中的几点建议
首先,“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村整体情况的清晰掌握。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决策中应当实际了解、考察农村周围的环境,在实际数据上加以分析,从而推行适合当地村集体特色的模式,并结合村委会或其他相关村民集体自治组织,鼓励村民个人参与集体的经济决策和环保决策,做到切实可行,发展集体利益的同时兼顾村民的个人诉求,以周围的环境为依托进行可持续发展。
其次,“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型的人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农村的基层建设中去,应当鼓励更多具有管理、经济、环保等专业型的大学生带领农村居民跻身市场经济,并对农村居民开展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与环境保护理念的普及,让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成为“一村一品”模式下村民自身发展的一部分,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
第三,依托现代农业组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我国已有不少专业的销售协会,可通过“市场+销售协会+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以及“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村民集体进入市场经济领域[6]。因此要求农业协会和合作社规范其运作模式并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管理制度,突出农民在建设和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
4结语
“一村一品”的理念自进入到中国后,已在许多地方有相应实践,主要运用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污染防治中,从源头预防的原则应当贯穿始终,不能等到污染态势严重后再寻求对策。农村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因经济发展受限而承受环境污染的后果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是十分不利的,“一村一品”模式可以很好的贯彻环境保护中的预防原则,应当将其更多运用到我国对于农村污染防治的实践中去,引进新工艺新设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与合理处理有关污染,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给农民提高生活环境的同时切实的带来经济利益,解决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于永斌.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1):112114.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苏延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8.
[4]秦富,卢向虎,李谨,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
[5]李清泽.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发展情况[J].世界农业,2006,(3):3536.
[6]骆永菊,程燕,王顺克,等.三峡库区“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竞争力识别及提升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35338.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