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关怀伦理审思

2016-03-25周山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资助

周山东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南 长沙 410006;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湖南 长沙 410004)



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关怀伦理审思

周山东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南 长沙 410006;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湖南 长沙 410004)

精准资助理念要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力求做到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效能精准,体现了党中央对贫困生的深度关怀。从关怀伦理来看,贫困不仅是经济贫困,还包括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对贫困生的资助是社会共同体的责任;要针对贫困生立体的、发展的需求体系提供贴心的资助关怀内容,改进资助关怀的形式,并从促进贫困生经济性发展、学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构建精准的效能评估体系。

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关怀伦理

扶贫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的总体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设想。习总书记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更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出实招、见真效,体现党中央对贫困大学生的深切关怀。本文试从关怀伦理的视阈分析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深刻内涵,以为进一步改进资助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 对象精准,关怀真正的贫困生

资助对象精准,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称:“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力求“资助对象”上更加精准,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有”[1]。从关怀伦理的视阈来看,对象精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怀谁、为什么要关怀的问题,这涉及对贫困的认知和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合理性论证。

在关怀伦理看来,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意味着能力的贫困、权利的贫困。其中,经济贫困最为基础,表现为不能满足身体正常功能的需要。然而,贫困还意味着能力的贫困。贫困问题研究专家阿马蒂亚·森称:“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2]85从这个维度来看,贫困表现为能力被剥夺,获得营养、健康、教育、住所等资源的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权利的贫困,表现为曝露于冲击、压力和风险之下而孤立无援,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的边缘化,无话语权、无自主权、无尊严等等。因此,在确定贫困对象时,除了从经济维度进行考察,还要从能力和权利的维度考察,展现对贫困生的深度关怀。

然而,问题是:无论是收入的贫困,还是能力的贫困、权利的贫困,都是社会的现实,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他们应该得到资助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救助他者的贫困?在这个问题上,目前主要有同情论、契约论两种论证思路。一些学者认为,扶贫行为是基于同情这一人类自然本性。然而,正如休谟指出的:同情并非是救助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还需要坚韧意志力、丰富想象力的支持。何况救助并不一定出于同情,可能出于其他的功利目的。“当贫困救助脱离个体行为,成为一个公共的政治生活话题之后,诉诸于个体同情的人道主义就穷于应付了,一直以来它就面临着与自由、公正等制度伦理之间的矛盾。”[3]40-45一部分学者转向了契约论。他们认为,政府是契约订立的结果,以尊重主体权利,包括财产权利为前提,以保证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福利增长为目的。然而,资助行为恰恰是对个人财富的转移,既引发对社会公平的争议,也不能导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因而,资助只能是出于个人自愿行为。

关怀伦理为资助行为的伦理基础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关怀伦理认为“人是彼此相关和相互依存的,而不像从正义和权利的视角所认为的,人是个人主义的自主的理性代理人。”[4]116后者只是理论家的假设,而贫困大学生限于当时的经济偿还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完全的契约行为主体。事实上,贫困大学生之所以贫困,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的家庭以及所处的社会。资助贫困生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愈是在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才愈发体现关怀的弥足珍贵。更为重要的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就是对社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保障。因为“贫困人口的幸福感、尊严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人群,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对社会、群体和他人的疏离感、被抛弃感及孤独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和反社会的负面情绪。”[5]17-2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本的正常发挥,社会秩序的和谐运行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资助行为本质上是关怀行为,关怀的是社会的共同福利。

二 需求精准,提供贴心的关怀内容

需求精准是指资助工作要摒弃过去一刀切、单调的资助内容,切实满足贫困生的差异化需求。习总书记说:“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6]11-18。这实际上是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资助工作理念,这也是关怀伦理所主张的。关怀即意味着关注他人的需求。关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和意愿去‘看见’和‘倾听’别人的需要,并承担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责任。”[7]51而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体系,除了物质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审视当前的资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着力满足物质性需求。贫困生最为直接的压力,是来自于物质的需要。高昂的学费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而身处高消费的大中城市,更是让他们捉襟见肘。近年来,虽然资助力度不断增大,但只维持在保证贫困学子基本开销不至因贫辍学的水平,何况贫困生也有着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为满足需要,很多贫困生不得不打工兼职。在当前,需要进一步提高资助的额度和覆盖面,保证贫困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8]8-9在当前国家扶贫压力比较大,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有必要发动社会力量关怀贫困大学生,增设各类适合贫困生特点的勤工助学岗位。

其次,不断发展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贫困生非常希望能交结到知心朋友,甚至是异性好友,融入集体和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别人知道隐私,不能敞开心扉让别人了解自己,甚至对别人的主动关心产生抵触情绪。更为严重的是,现行的资助审核政策,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消费情况、身体健康等敏感信息进行详细的核查、公示,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因此,在提供资助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贫困生的伤害。关怀应该是敏感和灵活的,既杜绝关怀提供人成为支配者,也杜绝关怀接受人成为被羞辱者,避免不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自尊带来伤害。同时加强必要的引导,让贫困生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再次,引导实现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贫困生于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偏低,努力的程度与预期的结果常常相差很远,迫使他们很多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当前的资助工作应着力引导和实现贫困生的高级发展需要。“要允许关怀提供人和关怀接受人以下面的方式互动:关怀接受人逐步被赋权而向减少自身需要的关怀的方向发展,而这样减少对关怀的需要则是成长、培训或康复过程的一部分。”[9]113关怀的目的在于培育受关怀者的自主性,使其成立独立的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 形式精准,采取多样的关怀方式

形式精准,即采取适当的资助形式使受资助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资助效果。我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补(困难补助)、免(减免学费)五种。近年来,在减轻贫困学子上学负担,保障受教育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从关怀伦理的维度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关怀伦理主张“完整意义上的关怀伦理,应该致力于对贫困者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能力上的培养、方法上的指导、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在根本上能摆脱贫困。”[10]279为此需要改进资助工作:

其一,在物质性资助的基础上,增加精神性资助。目前的资助侧重于物质性资助。如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助学贷款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勤工助学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入学资助项目每人500元至1000元,减免一定额度的学费[11]。虽然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往往陷入事务性的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精神关怀。为此,需要着力提升精神性资助的内容,如把单纯的奖学金变成创新创业基金。创新创业能力是贫困学子最终摆脱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能力。各高校可以利用名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为贫困生提供创新创业岗位,将奖学金转换成创新创业基金,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我脱贫的本领。

其二,在输血型资助的基础上,增加造血型资助。所谓输血型资助是帮助贫困学子摆脱生存困境的资助;造血型资助是提升贫困学子发展能力的资助。在当前实施的资助体系中,奖学金、助学金的额度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为限,勤工助学以补贴生活为原则,入学资助项目、学费减免都是为了解学生燃眉之困;在此基础上很少有促进贫困大学生发展的项目。为此需要配合造血型资助,如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制度,通过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技术含量,开拓企业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并为独立生活、创业就业积累资金。

其三,在非对称型资助的基础上,增加对称型资助。目前的资助工作片面强调国家的责任践履,而很少考虑贫困学子的责任担当。国家奖学金、入学资助、学费减免都是无偿资助的项目。免费午餐式的资助,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心态、不思进取的惰性、知恩不报的心理,甚至诱发了制造贫困骗取资助的现象。因此,需要增加对称资助的内容,把助学金、学费减免同贫困生的志愿服务、学业表现挂钩。对于具有突出表现的贫困生,可以提高助学金级别,减免学费;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可以降低原评定的助学金级别,直至取消。建立志愿者工作日银行制度,获得无偿资助的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志愿工作。

其四,在普惠型资助的基础上,增加针对型资助。国家贫困生资助体系为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确立了基本框架。当前很多高校都是执行国家政策,很少有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脱贫需求、地域特点的资助项目设计。为此,需要增设专门针对贫困生的优秀奖学金、进步奖学金、素质拓展奖学金,国外游学奖学金等。江苏扬州市创新实施“1+7”助学模式,对7类特殊学生群体采取个性化的资助方法,实施“特惠”帮扶,扶到点上根上。

四 效能精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效能精准是指资助工作力求达到预期结果。习总书记说:“脱贫成效要精准”,要对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防止假脱贫和被脱贫。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达到满意的资助效果,是实现效能精准的重要问题。

在关怀伦理看来,不能仅仅从公平正义的维度考察,“我们需要以关怀作为价值,由此挑选出合适的一组道德考虑,如敏感性、信任和相互关心,来评估这一实践。”[12]58所谓公平正义,是指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正义、公平机会等。毫无疑问,公平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但如果仅限于此,资助工作有可能成为国家任务的简单落实,资助程序的冷酷运行,甚至损害受资助者的自尊。“关怀不仅体现于具有公正感,更体现舍己的关怀他人。”[13]52-56“除了满足最低要求的正义,它将促进关心款项接受者的实际需要,提供所需的服务或工作满足他们,并抒发道德上建议的关怀和社会对那些不幸的、更依赖他人的社会成员的关心。”[14]62关怀伦理倡导的“道德考虑”,不是从执行社会政策的角度考虑,而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维度考虑。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资助工作应该着力于学生的经济性发展、学习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首先,经济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基础指标。贫困表现为某种匮乏状态,资助工作正是为了在一定程度解决贫困生的匮乏状态,使之与外在社会能进行基本的资源交换,进而为提升能力,拓展权利空间奠定基础。现行资助体系中设立的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都是经济资助的形式。在经济性发展的效益评估上,要将正义和关怀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以本区域或高校平均消费水平为基础,建立贫困生识别标准、程序和方法,增加经济资助的透明度,增强对受助者经费使用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资源的价值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贫困生及其家庭脆弱性的监测机制,防止贫困的再次发生,提升风险的预警和防御能力。

其次,学习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核心指标。资助工作旨在使贫困学子能安心学习,保证学业发展、学术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发现:“学生资助显著地降低了个人学业失败的可能性,增加投入学习的时间,从而最终提高学习成绩。”[15]101-108学习性发展的效益评估,主要考察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课堂学习参与度,包括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互动、课后复习等;二是学术活动参与度,包括学术讲座、课外书籍、学术竞赛等;三是课堂学习成就,包括重修情况、成绩排名、获奖情况;四是学术活动成就,包括专业能力、学术竞赛、外语能力等。这些精细化的指标,既可以为判定受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成效提供参照,也可以为他们的学业成长指明方向。

再次,社会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终极指标。对贫困生的资助,最终是为了使他们能很好地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促进贫困生的社会性发展,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其一,在社会性认知发展方面,主要考察贫困生如何认识经济贫困的现实,是否保有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力。其二,在社会性情感发展方面,考察资助工作是否真正对国家资助政策产生情感认同,激发学生对资助主体的感恩之心和回馈之情。其三,在社会性行为发展方面,考察贫困生在社会交往中的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移情能力和主动交往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1]高靓.“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03-12.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但昭明.贫困救助的伦理基础批判及其可能出路[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2).

[4][7][9][10][12][14][美]弗吉尼亚·赫尔德.关怀伦理学[M].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龙静云.论贫困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J].哲学动态,2016,(4).

[6]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

[8]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J].当代贵州,2015,(25).

[11]王焕清,刘建发.高校国家助学金与政府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

[13]于沧海.试论道德的两种价值取向:公正与关怀[J].学术交流,2015,(5).

[15]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校:余中华)

Care Ethical Reflection on the Precise Funding of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ZHOU Shandong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aw,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From the concept of precise funding, we should strive to achieve object accurate, precise needs, form precision, accurate performance while aid for poor students. It reflects deep care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o poor students.In the view of the ethics of care, poverty is not only economic poverty, but also includes the poverty of capability and rights poverty.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munity to aid the poor students. We should provide attentive servi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poor students, take various patterns of care, and construct accurat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precision funding; care ethics

2016-07-27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怀伦理视域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问题研究”,编号:XJK014BXSZ014。

周山东(1977— ),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681(2016)06-0125-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