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戏教学观的高校课堂管理

2016-03-25陈昌芬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402560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课堂管理游戏教学

陈昌芬(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402560)



基于游戏教学观的高校课堂管理

陈昌芬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402560)

摘 要:分析游戏教学观的内涵,阐述在游戏教学观下高校课堂管理的必要性,探讨游戏教学观下的高校课堂管理策略,包括培育自由开放的课堂文化、培养教师的游戏精神素养和建立游戏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课堂管理;游戏教学;游戏精神

1 高校课堂管理及其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而课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课堂行为根据其功能可以划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2],即课堂行为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由来已久,而对课堂管理的研究则相对滞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有效教学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发现课堂管理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课堂管理不仅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单位时间效益的确保创造条件,而且是有效教学的保证[2]。而高校课堂管理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相关能力和素质的途径。

我国对课堂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从早期的以依靠经验为主,注重行为控制和程式化问题解决的传统课堂管理,转向结合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化管理[3-4]。在对课堂管理开展的研究中,关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占了大多数[4],而对高校课堂管理的研究则有些不足。当前,高校课堂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如逃课或隐形逃课、师生关系不和谐、学习态度不端正、参与度低等问题较为严重。高校课堂管理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它在考量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在拷问着社会的价值观。因此,对高校课堂管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笔者尝试从游戏教学观角度出发,对高校课堂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课堂管理提供一个参考。

2 游戏教学观的内涵

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在其著作《人:游戏者》中提出:人是游戏者,也就是说,游戏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作为培养人“成人”活动的教学,贯穿游戏精神,是实现“成人”的重要路径,因而从本体意义上看教学如游戏,游戏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内在精神[5-6]。这就是把游戏精神引入教学,把教学看作游戏,培养学生游戏品格的游戏教学观。这个观点最早由周建平于2002年提出[5]。此后,大家逐渐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教育意义[6-9],让教育教学赋有游戏精神,实现游戏与教学的融合,是教育通向“成人”道路的重要路径[6]。

2.1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指游戏者在游戏中形成的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9],也就是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5-8]。

1)自由的精神。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其以自身为目的,具有内在的自由性,不为外物所累,是非功利性的。让参与游戏的游戏者自由接受游戏规则,让身心自由释放。

2)在开放中创生的精神。游戏是一个往返重复、自我更新的过程。其内部秩序规定其有限、封闭、重复的境域。同时,在游戏运动中与游戏者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形成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意义境域,使游戏者在“往返重复”中更新自我,实现创生。

3)体验的精神。游戏是由内在目的、内在需要激发的一种活动,从形式上看是虚构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内心体验却是真实的。游戏过程中,游戏者与游戏世界融合在一起,与之进行交流,这能引起游戏者心灵的颤动,并激发游戏者的情绪体验和感悟。

4)平等的精神。游戏中的游戏者相互平等,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身份、地位等差别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只是分工和标签的不同。而游戏有内在的规则性,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规则遭到破坏,游戏的世界也将坍塌。

5)理解对话的精神。游戏中通过理解对话的方式,以及游戏的联结功能,实现开放性的相互倾听、相互批判、相互修正,从而达到理解和共识。

2.2游戏教学内涵

融合了游戏精神的游戏教学观有其内在意蕴,具体而言,该教学观具有如下几种内涵[5-8]。

1)教学是自成目的的。教育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是生活的手段,当下的生活才是目的。教学作为游戏,其主体是教学本身,只能是在其自身中完成其目的,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游戏者,只是在游戏时置身其间,沉醉其间,而不应被外在功利性目的所奴役。

2)教学是平等对话的。教学作为游戏,教学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开放游戏环境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本等的对话。在教学中,就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师生与课程、教材的对话。在纯精神性交往关系中,彼此敞开,实现知识、经验意义的共享,实现师生各自的成长。

3)教学是体验的。教学作为游戏,置入其间的学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的,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和生命的体验,所以它是让学生真正地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 游戏教学观下高校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3.1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当代高校学生基本为“90后”,他们是在物质优越的环境中和家庭的过度关注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出生在我国经济和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受网络文化影响巨大。他们的特点是:行为上独立自主、个性张扬,但是抗压能力弱,依赖性强,比较自我;情感外显,较情绪化,自我调控能力弱;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10]。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应当适应具体教育对象的年龄和行为特征[2]。面对这群表面成熟,实则单纯、敏感、极端的“90后”大学生,简单的规则管理并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许多高职院校采取后高中时代的管理方式,形成被动学习现象,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标,而且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带来副作用[11]。通过营造自由平等的环境,以教育本身为目的,剔除容易引起学生叛逆性格的外在因素,让这群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自我脆弱的群体有被理解和对话的渠道,并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而这也正是贯穿游戏精神的游戏教学观所具有的内涵。因此,针对当代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游戏教学观引领下制订的课堂管理策略是具有实际效用的。

3.2制订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教学途径

有效教学的课堂管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我内在控制,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并与有效教学相辅相成[1]。换言之,就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转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由外在的压力变为内生的动力。当学生学习不是因为外界的要求和压力的驱使,而是发自内心去做时,那么真正的动力就产生了。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游戏教学观下的课堂管理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师生都成为“游戏”中的游戏人,全身心地投入,陶醉在游戏中,达到身心自由自在的和谐之美,并与这种自由与游戏内在的规则性达成平衡状态[8]。这种身心的自由自在之美,就是内在驱动力下的自我实现之美。由此可见,游戏教学观下的课堂管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3.3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游戏教学观下的课堂管理,老师和学生都是游戏者,在自由、开放、平等、对话体验的精神下,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生命意义的感悟、美感的培养、灵魂的陶冶、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自我的实现,而这与教育促使人丰富与完善生命的目标相一致。因此,游戏教学观下进行高校课堂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3.4重塑当代大学生游戏精神的突破口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功利心过重、抗挫折能力弱、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凸显,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问题严重[12]。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其“成人”的主体环境,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需要教授许多隐性知识。比如:如何调节情绪、如何自我管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游戏精神体现的重精神追求、非功利性、尊重秩序规则、乐观豁达、不畏失败等品质[12],正是这些隐性知识学习的要素,也正是“成人”必备的素质。而这些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的潜移默化,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因而,通过游戏教学观进行高校课堂管理,正是重塑高校学生游戏精神的突破口。

4 游戏教学观下的高校课堂管理策略

4.1培育自由开放的课堂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布鲁贝克认为,管理不只是学问,还应该是一种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达到管理的目的。游戏教学观下的课堂管理,其管理文化是自由、开放、平等、对话的。因而要形成游戏教学观取向的课堂环境,使游戏精神与课堂管理融合,需要培育自由开放的课堂文化。这直接体现在课堂管理的理念上,即意识、观念和行为上,表现为班级的学风和教学的氛围。通过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来树立共同的民主与和谐文化的价值观;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使各个关系之间良性互动,形成自由、开放、平等对话的氛围。特别是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彼此精神敞开,才能平等对话。为此,需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人-人”的角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5]。

4.2培养教师的游戏精神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其本身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在游戏教学观下的课堂管理,展现的游戏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游戏精神[13]。富有游戏精神的教师以教学本身为目的,享受过程,脱离外在功利性的束缚,呈现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由、追求生命意义的审美境界。当这种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游戏教学观下的高校课堂管理,必须培养教师的游戏精神素养。

4.3建立游戏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常规的课堂管理规范都是一些条条框框,呆滞无趣而死板,让追求新鲜事物的“90后”学生非常排斥。且这种权威式、条款式课堂管理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学生触犯条规后采取的措施,不仅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会因为学生的反感而适得其反。而以游戏策略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却因为将主体转换为游戏本身,化解了师生之间的对立之势,瓦解了学生被控制的感觉,让学生自发地遵守游戏的规则,接受游戏预设的惩罚情境,从而实现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及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获得。

在游戏教学观下进行高校课堂管理,需要从课堂文化的建设着手,形成游戏教学观取向的课堂环境,还要培养教师本身的游戏精神职业素养,引导具体的游戏性教育教学的进行,并建立游戏式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实现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并获得生命的感悟、自我实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军靠,李延.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09(2):54-55.

[2]崔允誋.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6):42-43.

[3]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17):44-47.

[4]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70-72.

[5]周建平.游戏教学观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5):56-59.

[6]史铭之.论游戏精神的教学论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36-39.

[7]王春燕.以游戏精神实现教学与游戏的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42-45.

[8]王金娜.论教育的游戏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9]王文生.高扬游戏精神[J].体育课程杂志,2006 (5):1.

[10]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11]卫嵘.高职院校有效课堂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36-38.

[12]陈来仪.大学生缺失游戏精神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9):45-50.

[13]陶晓燕.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原因与培育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32):14-16.

A Study on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in Games

CHEN Chang-fen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a,Chongqing 402560,P.R.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in games,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concept,and probes into relevant strategies such as developing a free and open classroom culture,cultivating teachers'quality of game spirit and establishing a game-style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lassroom management;teaching in games;game spirit

作者简介:陈昌芬(198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04-21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32(2016)01-0012-03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课堂管理游戏教学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