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抗战时期重庆市合作金库的组建

2016-03-25叶翠

关键词:合作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叶翠



简析抗战时期重庆市合作金库的组建

叶翠

摘要:1941年1月,重庆市合作金库成立,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合作社发展所需资金。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造成重庆市人口猛增、物价高涨。为平抑物价、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政府推动下消费社、生产社纷纷组设,资金需求迫切。有鉴于此,市合作金库成立。可以说,抗战迁都为其成立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市合作金库;国民政府;合作社

重庆市合作金库,1941年1月5日设立于中一路,由重庆市政府联合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及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共同辅设,而以农民银行为主,农民银行总经理顾翊群、重庆市市长吴国桢担任本库理监事主席一职,冒景瑄任经理。市库资金总额100万元,实收89万元,农民银行认交59万元;1942年增为400万元,1943年资本增至1 000万元[1]304。重庆市合作金库以调剂重庆市合作事业资金,促进经济建设为宗旨。其业务以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代理收付各种业务为准;组织体系包括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总务课、业务课、会计课、出纳课、辅导室、储蓄部等机构。重庆市合作金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合作社所缺资金,同时也促进了合作事业的发展,对解决市民生活困难有一定的帮助,可见其意义之重大。有鉴于此,笔者将具体分析重庆市合作金库的组建历程。

一、重庆市合作金库组建之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有它历史的和时代的背景,绝不会凭空而起。重庆市合作金库制度的兴起,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这么说,重庆市合作金库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重庆市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

我国合作运动发源于欧洲。五四运动以后,经薛仙舟先生的大力传播,合作运动逐渐蔓延起来,开始兴起,这时的合作组织均为民间社会力量自行组建的。南京政府建立之初,就被日益严重的农村问题所困扰,尤其是1929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本就遭受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制度双重摧残的农村经济濒于崩溃,直接影响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甚至会动摇其经济基础。为振兴农村经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1928年10月颁发了《七项运动宣传纲要》,规定合作运动应与提倡国货、卫生、保甲、筑路、造林与识字运动一起成为各级党部应该遵照执行的7项基本国策运动[2]109-110。遵循此方针,合作运动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抗战军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合作事业重点随之转入大后方。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国民党中央党政军各类机关工作人员约1万余人[3],加之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大批机关、工厂和学校也逐步迁往重庆,致使1938年人口首次突破了50万大关;1939—1940年虽因日军轰炸之缘故,人口疏散到了城郊,然重庆市人口仍在40万左右[4]775。人口的猛增给生产力欠发达的重庆带来了严峻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日用必需品甚感缺乏,致使生活日益艰辛。

自抗战以来,我国各地物价已呈不断上涨之趋势。重庆作为战时之首都,物价上涨尤受其影响,从“1937年6月的物价指数为100,重庆市物价指数为98,货币购买力指数为抗战前夕的102.04%”[5]12,到“1941年物价指数高达1 576,货币购买能力为战前的3.65%”[5]114。可以说,一般工薪阶层者“以微薄之薪水,怎么受得住这样高涨的物价?其困苦之状,实非言语所能形容”。[6]795物价的高涨更是降低了民众生活水平,以致“市民数月不见肉味,嚷着口里淡出鸟来了,连有的‘大人先生’们也不免素食”[6]810。“战时消费合作之最大任务,是在平抑物价”,即“售货价格低于市价,不随市价之变动而高涨”[7]13。可见,在物价高涨、生活艰苦的情形下,只有广建消费合作社才能缓解这一现实问题。于是,各党、政、军、教系统的机关、学校、后勤部队与企事业单位纷纷在内部设立职工消费合作社,市民也组织镇消费社,经营日用消费物品,以此来减轻生活负担,稳定工作情绪。

工业合作运动的兴起,是中国抗日战争特殊时代和环境的产物[8]240。我国工业“惟多集中沿海沿江各省,故抗战军兴,非毁于炮火,即为敌人劫夺侵占,内迁工业,为数不及什一,以致生产顿渐,军需民用,均感短绌”[9]15。加之,外货输入困难,一定程度上为这种小手工业免除了竞争对手,提供了市场。又因战事扩大,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与熟练工人和大量的难民,为其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技术。在此条件下,工业合作运动应运而生。

“工合”运动的最初发起者是路易·艾黎和斯诺夫妇。在征得国民政府的支持与同意下,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宋美龄任名誉理事长,艾黎任技术顾问。1939年1月,“工合”协会迁至重庆。该会下设区办事处、事务所。从运动发轫至1939年底,先后设立了西北、东南、西南、川康、云南等5大区办事处。1939年1月23日总工会于重庆设立川康区办事处,重庆工业合作运动便开展起来。而当时重庆之人口“除一些工业劳动者及少数农业劳动者外,其余大多数均系不直接生产之消费者”[10],因此为增加生产起见,“着重组织化学、机械及日用品社”[11]49。

重庆市合作事业在1938年以前虽有一、二以消费合作社名义出现的团体,但既未有何业务表现,又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谓无合作也[10]。1938年,重庆已有民众自动开始组设合作社,至年底,计有合作社7所[12]317。自1939年4月重庆市改隶行政院后,便由社会局设置专人从事合作事业的推行,自然促成了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至1939年9月止,重庆有114社,社员1 221人,社股43 459元[13]164。1940年社会局内设置合作指导室,推进合作事业的发展,合作组织日益发达,经正式考核登记者有150余社[14]5。可见重庆市合作组织发展之快速。

二、合作事业资金瓶颈的显现

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的组合,并具有商业性质,因为资金的多少,关系合作社业务之盛衰,故合作社之基础完全建筑在资金上面。首先来看看消费合作社之资金问题。机关合作社的资金除社员股金外,大部分是由机关措拨专款辅助发展,资金一般“不大成问题”;市民合作社因为没有公款来辅助,资金的筹措颇感踌躇,认股过多则“市民无力担负”,过少则合作社又无法经营,因此不得不“采缓进政策,分次增股的方法来补充”[15]6。整体而言,各消费合作社股金数皆甚少,不足业务周转[16]49。又因“本身信用未立,无法法外融通”,而向批发商零星购物“经过了不少的中间人”的剥削,加重了货物的成本,合作社因此“多无法维持”[17]。总之,各社“除少数资金足敷运用外,大都有捉襟见肘之势”[18]。

资金为生产之主要条件之一,“工合”事业之举办其目的在于增进工业生产,欲期工业生产有所增进,自须有雄厚之资金以为运用……惟目前各地工合社之社员,多系战区失业技工,及穷苦无告之义民等,其自筹资金之能力,远不能适应事业上之需要[11]52。如截至1939年6月底止,组成之社虽达110社,除2社能自集资金,开始营业外,余均任其自然夭折[19]。由此可见,重庆市“各地工合社,均感资金缺乏,致各项工作,不能开展,直接间接影响战时生产甚钜”[20]20。

而物价的不断上涨,市场变动甚烈,加之物资的缺乏及运输的困难,使消费合作社之进货及生产合作社之原料,“均非常困难”,而成本过高,“又不能与市面竞销”,平价机关,虽时有供应,然亦不能满足其需要,以致达到消费合作社“无食应市”,生产合作社“无料停工”之境地[15]6。

重庆市合作事业迅猛发展,各消费社、生产社纷纷建立,然合作社因资金缺乏,难以开展,以致有停顿之现象,故需大量资金注入各合作社,方能挽救其停闭之命运。那么,究竟哪种性质的金融机构才能拯救合作事业的衰落呢?这的确是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重庆市合作金库之组建

“合作事业以合作金融为命脉,欲期合作事业之健全发展,实有赖于合作金融之建制。”[21]124合作金融之建制,即分为初级与高级两层,初级合作金融体系即基层组织为信用合作社,高级组织则为合作金库[22]33-34。而合作金库“乃系合作金融之具体机构,其职志在于融通合作事业之资金,以求合作事业之健全发展。”[23]9合作金库以该区域之各合作社为骨干,乃“经济上之弱者,依集体力量,对外谋取较大之信用,对内调达生活上与生产上必要资金之融通。”[24]1

我国合作金库设立于1935年,是年4月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合作金库组织通则》,通令豫鄂皖赣四省克期组设合作金库。实业部于1936年12月颁布《合作金库规程》,明令后此之合作金库皆由该部农本局辅导试办。1938年2月修正《合作金库规程》,规定“各级政府、农本局、农民银行、地方银行及办理农贷各银行暨其他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法团,得酌认股额提倡之”[25]25。如此,中国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等国家银行以及各省银行相继为辅设机关。

为使合作事业继续发展,势必建立重庆市合作金库。1940年初社会局曾会商农民银行辅导办理重庆市合作金库,嗣以各行局办理农贷区域,略有调整,本市贷款划由中央信托局接办,此举即行中止;后复奉最高当局手令,饬仍由中国农民银行协同办理,并邀同中央信托局、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并令知本市各合作社,共同筹备[26]3。1941年11月4日上午10点,在李子坝交通银行召开了重庆市合作金库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对市合作金库应如何进行、如何促使市区内各合作社参加金库、合作金库营业地址、各项章刻应如何拟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决定组织重庆市合作金库筹备委员会来处理市合作金库成立之前的各事项[27]。在11月8日午时,又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探讨了市合作金库成立时间、有关机关认购提倡股本数额、各合作社认购股金额等问题,初步将成立日期定在本年12月1日,其认购提倡股为市政府认购十万元、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认购十万元、中央信托局认购十万元[27]。11月19日下午2点,召开了重庆市合作金库筹备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首先宣读了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之后决定由筹备处拟具重庆市合作金库章程草案,等候社会局拟定库址再定开业日期[28]。11月26日下午2点,筹备委员会又召开了第三次会议[28]。至12月20日下午2点,召开了重庆市合作金库筹备处第四次筹委会议,对于开业典礼等筹备事宜、提前征收提倡股本、合作社代表产生办法及其表决权问题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决定1941年1月5日开创立会,次日开业[29]。可以说,经过上述一系列的筹备会议后,对重庆市合作金库的资金、规章制度、如何营运等事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规划,一切都只待时间的到来。1941年1月5日在重庆巴蜀小学诱诲堂大礼堂召开的重庆市合作金库成立大会[30],标志着市合作金库正式建立了。可见,重庆市合作金库的组建,经过了漫长的准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重庆市合作金库之建立,可以说与当时政府迁都重庆所造成的人口大幅增长、物价高涨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这种情形下,政府大力发展合作事业,合作社大量成立,因而资金的缺乏。为调剂合作事业所需资金,重庆市合作金库建立就顺势而生了。这其中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政府复员东迁,大多数合作社陷于解散之困境,致使合作金库业务衰落,难以维系,于1948年并入中央合作金库四川省分库。可见,正是由于抗战迁都之缘故,重庆的地位得以提高,带来了各种便利,促成了重庆市合作金库的成立、发展、衰落。总之,国府迁都重庆是市合作金库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重庆金融编写组.重庆金融(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2]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M].正中书局,1937.

[3]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第1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5]重庆抗战丛书编撰委员会.重庆抗战大事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6]章伯锋,庄建平.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抗日战争: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7]顾尧章.战时消费合作联合社组织的重要[J].合作评论,1941(4).

[8]张曼茵.中国近代合作思想研究(1912—194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9]杨学坤.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工作概况[J].经济汇报,1940(3).

[10]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合作金库未刊档案[A].档号0291-0002-00031.

[11]石鸣.三年来之川康工合[J].工业合作,1942(1).

[12]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侯德础.中国工合运动研究:小型合作企业与落后地区经济开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4]张攻非.重庆市合作社组织与指导[J].重庆合作,1942(1).

[15]张攻非.重庆市合作社组织与指导(续)[J].重庆合作,1942(3).

[16]王蕾.重庆市消费合作社之分析[J].工业合作,1942(6).

[17]曹海秋.六年来重庆市的消费合作社事业[J].消费合作,1944(2).

[18]采矿股、机电股、帐务股、会计室等有关文件、矿桐公路通车报告、矿与交通银行互函矿公司员工消费合作社章程[Z].1943—1945,重庆市档案馆,0247-1-18.

[19]王梅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重庆的前前后后[J].工合通讯,1998(4).

[20]吴本蕃.川康工合事业之现状与展望[J].工业合作,1941(5).

[21]丁宗智.八年来之合作金融[J].金融知识,1945(4).

[22]陈颖光,李锡勋.合作金融[M].正中书局,1945.

[23]崔熙天.论我国合作金库制度之特征[J].广东合作通讯,1946(6).

[24]叶谦吉,张延凤.合作金库之辅导与监督[M].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1941.

[25]经济法规汇编(第2辑)[M].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印,1938.

[26]重庆市合作事业一览[M].重庆市社会局编,1940.

[27]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财政局未刊档案[A].档号0064-0008-00442.

[28]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社会局未刊档案[A].档号0060-0002-01668.

[29]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社会局未刊档案[A].档号0060-0002-01671.

[30]重庆市档案馆馆藏重庆市合作金库未刊档案[A].档号0291-0002-00011.

(编辑:张齐)

收稿日期:2015-10-07

作者简介:叶翠(1990-),女,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119-03

猜你喜欢

合作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