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冬奥演讲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解读
2016-03-25林兵姜亭亭
林兵,姜亭亭
北京申冬奥演讲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解读
林兵,姜亭亭
摘要:作为传统的批评范式,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对今天的修辞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运用该批评范式,从修辞情境重构、修辞文本解读和接受分析三方面对2015年北京申冬奥演讲文本进行解读。在申冬奥演讲者、国际奥委会代表投票选出举办城市、争取与会代表的支持三方面所构修辞情境下,揭示北京申冬奥演讲的修辞运作机制。在明确劝服与会代表为北京投票的目的之后,应该选择具有典型人格的演讲者、有利于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演讲材料,评估演讲的接受效果并加以修正。
关键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北京申冬奥演讲;修辞文本解读;修辞运作机制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承办了诸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彰显出我国在此类活动中的能力与自信。2015年7月3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以44∶40击败阿拉木图,赢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这次申奥成功,除了中国奥组委前期所做的充分准备工作之外,由刘延东、刘鹏、姚明等9人组成的中国申奥代表团在大会上所作的最后陈述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演讲陈述,作为一种展现举办国家城市能力和赢得奥组委等代表支持的重要手段,在申办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演讲,这一延续千年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如何更好地达到交流目的,实现有效的演讲效果,是话语行动者持续努力的方向”[1]。
古典修辞学强调劝服的作用,并在发展演化中出现了演讲“五艺”说、三大修辞话语类型以及三大诉诸理论,为新修辞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源流之一,修辞批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在维切恩斯、莱斯特·桑恩和克雷格·贝尔德等学者的努力之下,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批评框架:“演讲的性质、演讲的环境构成、演讲的目的、演讲的类型、古典修辞学的部分以及演讲的效果”[2]32。“当代西方修辞学将修辞批评作为工具,从修辞的视角去探讨和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宏观研究的倾向,以便促进人类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3]。在国内,陆庆和、柴改英、郑兰等研究者,结合实例进行了该范式的操作,较好地说明了其社会实践意义。
我们拟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视角出发,以中国申奥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所做的最后陈述为例,从修辞情境分析、修辞话语分析和话语接受3个方面,对9位陈述人的话语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认识其修辞运作机制。
一、修辞情境分析
修辞情境是演讲发生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合,它可以增强人们对于影响演讲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具体包括演讲者、演讲场合和演讲受众。在第128次全会上,9位演讲者通过进行不同内容、风格的陈述,再一次为中国“拉票”。演讲者、场合和受众三者在形成完整的情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演讲者
身份与经历是演讲者的重要标志,当它们与不同的场景和话题结合时,将具有很强的修辞预设。“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它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任何一个具有这三种品质的人,必然能使听众信服”[4]。
此次申奥代表团,由中国政府和奥组委高层官员、体育界的众多明星、残疾人界的典型代表等佼佼者组成。譬如张海迪,作为中国残奥会主席,与其在全民心中的榜样形象形成双重身份的叠加,增强了其言论对于听众的说服力。因此,其他代表像她一样,作为各自领域中的典型人物,在这一具有公益性与全民性的申奥活动中,体现了整个申奥过程的全方位性。这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申办冬奥会的支持,同时也彰显了平等参与、人人共享的奥林匹克精神。此外,由这些“名人”发表申奥演讲,在增强言论的可信度的同时,增加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为北京投票的筹码。
(二)修辞场合
修辞场合制约着修辞行为,使修辞者在演讲时应当考虑到演讲的类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地点,以及受众对于演讲内容的态度等。北京申奥演讲发生在国际奥委会投票选出最终举办地之前,对投票结果将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此前大量的调查与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对于竞选城市而言,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为,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列席的100位观察员希望听到该竞选城市能够为举办冬奥会创造哪些条件、做出哪些承诺、其规划是否切实可行等内容,因此,演讲者在选择演讲内容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委员们的内心期待。
综合这些因素,演讲者们利用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体育事业或相关经历,细数北京在政策、基础设施、群众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共同谋划出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的美好愿景,尽量满足委员们的期许,让演讲效果在大会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三)修辞受众
修辞学强调受众在整个修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才能更好地“劝服”该群体。因此,良好的演讲,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经历、宗教信仰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选择演讲内容和表达方式。
北京申奥团队,充分认识到近40%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曾经是运动员这一特殊的经历,在演讲团队中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团队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于再清先生,有过奥运经历的体坛名宿们,他们的演讲内容与各位委员在职业、经历和理念上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度。其中,部分演讲者采用英语和法语表达,更能让委员们直接地了解中国申奥的充分准备和热切期盼。在接下来的演讲细节分析之中,更能凸显出对奥委会委员这一群体的高度重视。
二、修辞文本分析
依据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范式,解构修辞文本主要是对修辞话语进行“五艺”分析,即觅材取材、谋篇布局、风格、记忆和发表。下面主要选取前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觅材取材
亚里士多德将论据分为非艺术性证据和艺术性证据,前者主要是指“法律、合同、誓言等无需证明的东西,它们不是修辞者发现或发明的,但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24。后者主要是依据“三诉诸”理论进行论据材料的选择,即理性诉诸、情感诉诸和人格诉诸。
1.理性诉诸
理性诉诸强调论证过程的逻辑性,通过选择具有客观性的材料,并借助一定的推理方式,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以强化自我的观点,强调以理服人。
在北京申奥演讲中,各位演讲者直接提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6次,内容涉及“奥运情结”“普及夏季运动”“奥运遗产”“市场开发”“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参加奥运比赛”等。它们展现了奥运会的积极影响,凸显出中国人承办奥运会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演讲,让与会者有理由相信2022年冬奥会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演讲过程中,这些大量引用的数据,无疑印证了演讲者所述内容的真实、准确。文中涉及场馆数量、通车里程、增长比例、参与人次等方面的内容35处以上,很好地概括出了中国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支持体育事业等方面的成绩和努力方向,使得多角度、动态运行中的中国浮现在委员们的脑海之中。而刘鹏演讲中提到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更是为中国未来举办冬奥会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除此之外,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好地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例如,刘鹏在演讲中指出:“北京2008使夏季运动得以普及,相信北京2022又将使冬季运动的热潮席卷中国。”这种理据来源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和他提到的“20年前,中国的滑雪场还不足10个,现在已经有500多个”,这些不仅表明其数量增加了,而且说明中国的全民运动的普及率在不断地提高了,为举办冬奥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杨扬在演讲中说道“这张我与教练和队友的照片是30年前我刚开始体育生涯时拍摄的”这句话时,大屏幕上出现的她孩提时的照片,她现在的形象和其曾经的经历形成穿越时空的对比效果,折射出中国冬季体育运动的巨大变化,同时,让与会者对像她一样优秀的冬奥会队员充满了敬意。以上的例子涉及到基础设施提升、民意基础深厚、冬季运动普及等内容,理性地表达了中国迫切期待举办冬奥会的愿望。
2.情感诉诸
情感诉诸作为重要的修辞策略之一,在演讲过程中选择具有感染色彩的话语,通过激发受众积极或消极情绪,达到劝服的目的,强调以情感人。在北京申奥演讲中,各位演讲者主要是通过使用具有积极色彩的语汇和“同一性”策略来争取各位代表的支持的。
积极色彩的语汇可以给受众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演讲中,诸如“中国和世界冬季体育运动将从中长期受益”“丰厚的遗产”“前所未有的机遇”,乃至杨扬和李妮娜所读的诗句:“这是家人和外国游客共聚晚餐的美好时刻;你们会体验到舞龙、舞狮和庙会的魅力;当然,我们还要燃放烟花。”等,这些语汇连同现场播放的视频,与奥委会代表的生活体悟产生链接,在他们头脑中生成“井然有序、热闹非凡”的修辞幻象,使他们在情感上与演讲者产生了共鸣,对冬奥会在中国举办满怀期待。这份带有感情色彩的期待,在感情上驱使代表们为北京投票。
“劝说一个人的关键在于讲话、姿态、声调、常规、意象、态度、思想等方面使用被劝说者所使用的方式,这样,两者的方式便同一起来”[5]。“同一,既是劝说的前提,也是劝说的目的”[6]。“同一性”策略的使用,进一步拉近了演讲者和奥委会委员之间的关系。演讲过程中,杨澜在介绍冬奥会的经济效益时,提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的报告”,“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将达到8 000亿美元”等。这一为冬奥会“正言”的说法,使委员们在感情上理解到冬奥会并不是浪费人力和财力的活动,而是一项为世界谋福利的赛事。刘鹏在演讲中提到“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支持和外籍专家的指导下”的话语,在表达对于国际奥委会尊重的同时,也凸显出寻求国际奥委会支持的重要性。
以上分析表明,演讲者通过使用积极语汇,不仅在情感上为代表们描绘出一幅冬奥会在中国举办的壮丽图景,而且在价值观和群体属性上与他们形成了“同一”,在表情达意之中,实现劝服代表们的目的。
3.人格诉诸
人格诉诸体现在演讲者个人的人格,带给受众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尊重与信任,强调演讲者能够以德立人。申奥代表团的人员组成,表明了中国代表团对于“人格诉诸”的重视。所以在代表团中,选择了来自政府、奥委会、体育界、传媒界的资深人士,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正能量”。譬如于再清,他虽是国际奥委会主席,但是他之前公私分明的行事原则、20多年工作在体育运动事业的经历、以及在国际奥委会中树立起的良好威望,使他成为连接中国代表团和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桥梁。他既是本次演讲的“主持人”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多重身份的叠加,即是对其人格的肯定。加之他流利的英文表达,很容易让代表了解其“心意”,他的言论自然会为奥委会委员所倾听和认同。其他演讲者,如刘延东,除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之外,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双重身份的叠加,同样也会为其言论提供很高的可信度。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表达观点时,积极的人格在劝服中发挥着重要的“增效”作用,这可以视作是“一诺千金”作用的重要表征。
(二)谋篇布局
将选择好的论证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并以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可以有效地发挥其“排兵布阵”的作用。北京申冬奥演讲,对于演讲者、演讲文本的开篇与结尾、主体部分的展开与论证方式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第一,申冬奥演讲者的出场顺序别出心裁,科学合理。承上所述,演讲团队成员在身份、经历和人格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此外,他们的出场顺序颇有特点。王安顺、刘鹏、杨澜、张海迪、姚明、杨扬、李妮娜、刘延东、于再清,这一安排顺序从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冬奥总策划部负责人、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形象大使、政府高官、国家奥委会执委等,呈现出举办地、主办单位、组织策划、参与人员、政府保障、国际奥委会成员支持的顺序安排,视野逐渐由小到大,并最终落实到国际奥委会,强调了国际奥委会决定的重要性;同时,体现出中国可以为举办冬奥会提供人力、财力、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强化国际奥委会委员为中国投票的意志。
第二,9位演讲者的开头与结尾部分都体现了北京申冬奥的主题意识。一方面,围绕申奥,各位演讲者在首尾部分分别提及“冬奥梦想”“体育运动事业”“人人参与”“为北京投票”等内容,他们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强化了北京申奥动机,使与会委员明确了演讲的意图。另一方面,演讲者们大都以自我视角为开场白,体现了“人人参与”的奥运理念,使得北京冬奥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此次申冬奥更“接地气”;以“为北京投票”为结尾,也符合“以小见大”的认识逻辑。
第三,主体部分的论证过程感性与理性交织,张弛有度。几位演讲者所谈及的内容涉及北京的基础设施状况、北京至张家口的冬季运动设施状况、财务与奥运事业发展状况、“人人参与”状况以及“政府保障状况”等,在整个演讲格局中,每个人都有所侧重,形成一幅全面的申奥图景。在个人演讲中,特色也相当鲜明。姚明的演讲,虽然通篇300多字,但是由此及彼的思路却相当明确。他首先回顾自己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参加奥运男篮比赛的经历,接着提到蕴藏着中国冰球运动希望的宋安东,并以此为例证,说明中国运动员对于冰雪运动的喜爱和对冬奥会的期待。这种叙述方式,既有个人的主观成分,也有客观的事实陈述,中间过渡自然,表意明确,毫不拖沓。
三、话语接受分析
揭示修辞话语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是修辞批评的重要作用之一。具体表现为修辞话语对于修辞情境的反应状况、现场观众对于演讲内容的反映情况、新闻媒体对于事件的跟踪及后续事件发展的报道等方面。为了便于对北京申冬奥演讲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本部分主要从现场观众对演讲内容的反映情况和后续事件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现场观众对于演讲内容的反映情况可以从视频回放中找到众多细节进行印证。例如:杨扬在正式开始演讲以前,她说:“谢谢姚明,我总是很高兴能够站在你旁边,是的,我确实是站着的”,说完这句话,镜头切换到听到这句话以后正在发笑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画面。这一貌似与题无关的话语,却在缓和整个大会的紧张氛围方面起到了极大地作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与会委员认真倾听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有力证明。此外,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现场直播的方式,也为全球各地的观众了解此次事件的进程提供了较好的渠道,尤其是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张家口大境门广场等地,都聚集着大批充满期待的观众,俨然他们的心情比现场观众的还要激动。
演讲结束后,北京申办冬奥会的诉求,得到了国际奥委会44票支持,间接地证明了此次演讲话语的接受效果的有效性。同时,境外媒体诸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对该事件均进行了报道,称赞北京是“安全可靠的选择”[7]。法国媒体则“普遍关注申冬奥投票,促巴黎吸取北京成功经验”[8]。哈尔滨“365信息”新闻网站则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京为2022年冬奥会在改善环境。而我们呢?》的评论员文章,指出“很多方面的努力都值得阿拉木图学习”[9],肯定了北京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担当和勇气。一方面,肯定了北京为申办冬奥会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表明修辞话语在建构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结语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范式,对于分析演讲类修辞话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一操作,不仅说明该批评范式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揭示文本形成的批评实践方面也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对2015年北京申冬奥演讲进行修辞情境重构、修辞文本解读和受众接受分析,我们大致了解其修辞运作机制。所以,在充分考虑受众期待的前提下,首先,要充分考虑申奥代表团成员的经历、特长、品格、知名度等,刘延东、张海迪、姚明等人具有该方面的代表性;然后结合他们自身的状况,选择有利于申冬奥的演讲材料,并保证其“言行一致”,张海迪的陈述即是从残疾人的视角表达对于冬奥会的期待;最后,进行不厌其烦的演练,不断修正,努力做到精准到位,杨澜演讲稿曾修改20多次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运用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范式解读北京申冬奥修辞话语,可以大致认识此类话语的修辞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兰.从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批评看新媒体环境下的演讲:以杨澜的2012年成人礼演讲《认识自己》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2]柴改英,郦青.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2,24.
[3]李红满,王哲.近十年西方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基于SSCI的文献计量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4(6).
[4]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6.
[5]温科学. 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58.
[6]张爱宁.乔布斯iPhone 4发布会演讲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6).
[7]外媒热议北京申冬奥成功:安全可靠的选择[EB/OL].[2015-10 -08].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winter/2015 -07 -31/ doc-ifxfpcys 8225544.shtml.
[8]法媒普遍关注申冬奥投票促巴黎吸取北京成功经验[EB/ OL].[2015-10-08].http://news.tuxi.com.cn/news/177/1775000. html.
[9]一篇来自吉隆坡的申冬奥陈述现场侧记X外媒眼中北京申奥成功的六大因素[EB/OL].[2015-09-28].http://www.rcgus. com/AT-shougongzao/1046136.html.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南宁市外宣翻译对提升城市形象的影响机制”(YCSW2015003)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林兵(1990-),男,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姜亭亭(1990-),女,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