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舟的民俗叙事与文化建构
——以湖北洪湖的凤舟文化为例

2016-03-25游红霞田兆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乘风荆楚洪湖

游红霞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200241)

凤舟的民俗叙事与文化建构
——以湖北洪湖的凤舟文化为例

游红霞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200241)

凤舟是荆楚地区凤图腾崇拜的象征符号,在湖北洪湖一带的传承是对楚地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荆楚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民俗叙事让凤舟重回大众视野,并逐步建构了凤舟的端午节等节日符号权威;民俗叙事使凤舟成为洪湖的地域文化符号。

洪湖凤舟;民俗叙事;文化建构

曦荣、韶华的《龙凤传人》为“凤舟”作了定义:“凤舟,舟身本像龙,凡于舟身饰凤或假凤为舟的都是凤舟。”[1](P153)人们对于凤舟的认识,通常与龙舟联系起来。尽管龙舟竞渡被看作是端午节最为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民俗盛事,但是凤舟竞渡依然在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等地以不同的形式传承着。比如湖北洪湖端午节就有龙舟、凤舟竞渡,并且凤舟竞渡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川广元一带,凤舟竞渡则是当地女儿节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近几年通过新闻报道、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等途径,凤舟才被大众知晓,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关于“凤舟”最早的文献当属《穆天子传》卷五中“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鸟舟”是“凤舟”的早期形态。清代《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九·粤囊》中记录了“龙舟”和“凤船”两种形式的舟楫:“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人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2](P240)虽然在古代文献典籍中,早已有关于“鸟舟”、“凤舟”的记述,但在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中搜索到的相关文章不足十篇,且都是近几年才有的研究成果。张正民在综合民间传说和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四川广元地区凤舟文化的起源、凤舟形式的演变和价值进行了考察,认为广元凤舟文化是广元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年代历史久远,渊源复杂,具有“多源一体”的文化属性,后来广元凤舟逐渐发展为集观赏、娱乐和竞技为一体的文化共同体。[3]黄荣、周高柱通过对广元市凤舟赛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广元“女儿节凤舟赛”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4]卢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访谈等方法,在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以人文视阈的角度对湖北省洪湖市新堤地区凤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并对其现实影响力进行剖析。[5]以上文章是对广元、洪湖一带凤舟文化的个案研究,涉及对凤舟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探讨。但整体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尚未将凤舟文化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缺乏宏观视角的整体关照。并且,凤舟研究成果的乏善可陈与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需要进一步开拓学术研究的空间。

一、凤舟与荆楚地区凤文化认同的建构

2015年端午节期间,田兆元接连发表了《端午赛舟的本来面目:没有鸟舟,就没有龙舟》、《鸟舟竞渡》两篇文章①参见田兆元:《端午赛舟的本来面目:没有鸟舟,就没有龙舟》,澎湃新闻,2015年6月19日;《鸟舟竞渡》,《光明日报》2015年6月22日。,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从先秦到唐代,端午竞渡都是鸟舟竞渡。从南宋开始,端午竞渡才变成了龙舟竞渡。竞渡舟船的这一变化,是图腾文化的产物。但是前期的图腾是鸟图腾,也可以说是凤图腾。宋代以来,龙舟竞渡开始普及,则是帝王于民间共同崇拜的龙文化的一次大的文化认同行为的发生,让龙的传人的故事,变成一种民俗的行为叙事和仪式叙事。

文章最后总结道,“没有鸟舟,就没有龙舟。龙凤呈祥才是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这一观点揭示了凤舟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梳理了凤舟与龙舟之间的关系,在学界引起较大影响。在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凤舟竞渡文化再一次被提出来,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凤舟形如凤凰、造型美观,色彩华美。如湖北洪湖乘风村的凤舟身长28米,棹子28对,凤头高1. 5米,凤尾长近3米,舟头一道符、禁烟雾,斗上(舟中部)插柳枝避邪。船身修长挺拔,漆面光洁。凤舟是特定节日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专为节日仪式而存在的一种美术作品。这正是田兆元提出的“仪式美术”概念的体现,即“所有仪式活动中属于美术创作的视觉符号”,“没有仪式美术,就没有仪式本身。仪式美术就是仪式的核心构成。它营造氛围,烘托气氛,建构神圣感,形成神灵‘在场’感,是仪式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6]也就是说,仪式美术诠释着仪式的文化意蕴,是民俗意象的表征物。游红霞阐述道:“仪式美术烘托着仪式的肃穆气氛,蕴含着仪式行为主体的民俗心理、信仰形态以及观念意识等民俗意象。作为象征符号的仪式美术即是仪式本身,是民俗意象的具象化表达。”[7]仪式美术既是一种具象的物质形态,又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按照索绪尔的“符号”理论,[8](P102)它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于是,我们可以将凤舟定位为一种仪式美术形式。

仪式美术是民俗文化中的华章,而民俗是建构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文化资源。认同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学界对此已有相关的论述,如武文将民俗视为“族群认同的方式、途径和标志。”[9]仪式美术以物象形态的“能指”,担负着建构文化认同的“所指”。以湖北洪湖的凤舟文化为例,凤舟作为一种仪式美术形式,首先是荆楚地区凤图腾崇拜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建构当地凤文化认同的功能。

自古以来,荆楚一带就是凤文化图腾崇拜的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多次在诗篇中赞美凤凰,如《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即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远游》:“凤凰翼其承旌兮,遇蓐收于西皇。”《九章·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等。社会上流传“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说法,陈勤建将此阐释为“形象地反映了楚地九头凤鸟信仰的历史传统。”[10](P106)在当代,荆楚地区的凤文化也以不同的方式被强化。2009年建国60周年庆典时,湖北以“凤舞楚天”彩车作为地域形象的代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湖北馆外观的设计则是“楚凤云翔”;此外,湖北电视台的台标为“火凤凰”图案,荆州市的城标是“金凤腾飞”,等等。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荆楚地区对凤文化有很深的文化自觉意识,当地努力通过各种手段和平台建构对于凤图腾崇拜的文化认同。

认识到荆楚地区的凤文化内涵,就不难理解凤舟在当地的文化功能了。很显然,作为仪式美术的凤舟是楚地凤文化的符号象征,或者说,凤舟的产生源于荆楚地区的凤图腾崇拜,而凤舟在湖北洪湖一带的传承便是对楚地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荆楚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

二、凤舟与端午节日符号权威的建构

凤舟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田兆元认为“民俗以叙事为本,民俗因叙事而形成,因叙事而成就其功用。”[11]“叙事”即是“叙述”、“讲故事”。基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叙事是民俗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没有叙事,就没有传承。因此,凤舟也是一种叙事手段,具有鲜明的民俗叙事功能。田兆元将民俗叙事分为语言(口头的、书面的)的叙事,仪式行为的叙事,物象(图像的、景观的——人造的和自然的)的叙事三位一体的构成。[12]凤舟文化历史悠久,但其光芒一直被龙舟所遮蔽,后经过学界和民众的努力,凤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为各界所重视。这一过程是通过凤舟的民俗叙事功能实现的。凤舟在民俗叙事的过程中使其逐渐成为端午节、女儿节等节日仪式的核心符号。凤舟首先以物象叙事的方式在仪式中实现其民俗文化功能。另外还有凤舟语言叙事、仪式行为叙事,三种叙事有机结合,将民俗文化内涵呈现出来。

凤舟是一种仪式美术形式,与端午节、女儿节等传统民俗节日高度结合。离开了特定的节日仪式场合,凤舟便失去了最基本的民俗文化意义和功能。凤舟最本质的状态是一种节日符号,由此体现仪式美术的功能。

语言叙事是最为基本的民俗叙事层面,通过书面记录和口头讲述的形式,证实和强化了凤舟在节日仪式中的地位。以湖北洪湖的凤舟文化为例,人们往往根据《清俗志》的记载,认为洪湖凤舟的出现,是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间,在当地因为慈禧太后而造“凤舟”。《洪湖县志》记述的“东龙西凤”民俗也源自于慈禧太后:“全境各集镇举行龙舟竞赛,唯新堤为龙、凤舟竞赛,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在洪湖乘风村,至今流传着一首民间歌谣:“乘风破浪划凤舟,清泉涌动起金波。几代名人数风流,凤飞神州奏凯歌。”

在田野调查中,还有大量的民间口头叙事文本,叙述了凤舟从产生到现在的曲折历程。传说在十八世纪时期,凤舟被从新堤划回张家大口,偶遇天气突变,整船沉没。为纪念先辈亡灵,当地人在河边修建了寺庙。张家大口也成为了“沉凤口”,北尚河旁一支河被称为“沉舟河”或“程沟子”,三组和四组的一块旱田叫做“凤船州”。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沉凤口”组队参加新堤的“凤龙舟抢标赛”,日本人押注的龙舟输了,便下令枪击凤舟,夏学礼等船员当即身亡。解放前夕,由张忠弼、刘久香组织并踩头划凤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付大才、肖太发等组织并踩头。1962年,吴中山等人组织打造了第一条“真凤舟”,长九丈九。在“破四旧”年代,人们将它锯成五截,在改革开放初期又将五截连起来。1989年,丁传国、朱普元、夏洪树等人组织群众集资打造了乘风村的第二艘真凤舟,全长27.8米,并成立了“乘风村凤舟协会”,会长为夏洪树,会员有115人。同年,在大口桥举行了第一届凤舟节。1991年,乘风村的凤舟在洪湖排水闸参加“洪湖市荷花节”,夺得金杯,市长韩从银亲自颁发了奖杯。2000年6月和10月,乘风村的凤舟两次参加蓝田公司举办的“中国蓝田杯”和“全国文化节”龙凤舟竞赛,分别获奖金三万元和两万元,发奖人为当时的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2001年,获得“国际龙舟邀请赛”第三名。2009年春节,凤舟的凤头、旗杆及凤尾受邀参加在澳门特区举行的“中国大陆传统民风民俗展”。2010年,在新堤二桥举行了第二届凤舟节。2011年,在荆州参加“全国端午节龙舟大赛”,获得第一名。同年,洪湖凤舟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6月,在乘风生态旅游码头举行了第三届凤舟节。2015年10月,湖北省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乘风村“中华凤舟文化之村”的称号。

田昌友的《凤舟路》也记录了洪湖乘风村凤舟的起源、被毁、复兴和申遗的过程:

祖辈竞赛风龙舟,百舸争流强手流。唯有凤舟数一流,太后赐予衣和绸。

帝国侵略杀一路,把咱当作凤舟奴。不管你我死与活,划船赌注并勒索。

贫困灾荒舟难留,芦苇蒿草藏水路。一艘凤舟锯五截,众多村民把泪流。

百花齐放春雨露,丰衣足食楼上楼。村民开怀喜笑颜,五截凤舟重新凑。

改革开放财源厚,集思广益出主谋。你出木材我出油,打造一只新凤舟。

如今凤舟天下游,各种赛事从不漏。屡屡战绩知多少,锦旗奖杯无其数。

凤舟申遗资料搜,文化底蕴到处有。家家户户备薄酒,五月初五观凤舟。

华夏盛世凯歌凑,凤舟之梦满神州。国家非遗实名录,凤舟之乡誉全球。

根据以上叙事,表明洪湖凤舟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存在,比《清俗志》、《洪湖县志》记载的诞生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而实际上,早在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有“鸟舟”的相关记载: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著者注:“飞凫”。“凫”,野鸭。舟名飞凫,谓其轻捷。)[13](P48-49)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Water Tourism Scenic Spot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A Case Study of Xinjia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IN Long,Wahap·Halik,ZHU Yongfeng 30

《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大量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汉族岁时节令风物故事,是当时荆楚地区的风俗志书。文中提到的“飞凫”指的是会飞的野鸭子,形如“飞凫”的舟楫很显然是“鸟舟”的一种形式,是凤舟的早期形态。文本中还明确交代了“飞凫”舟是在汨罗一带,并与纪念屈原有关,更加证实了“鸟舟”与荆楚一带端午节的关联。无独有偶,葛洪的《抱朴子》也有关于“飞凫”舟的记述:“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渡。或谓之飞凫,亦(有脱文)日州将士庶悉临观之。”①参见严可均编纂、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抱朴子》轶文。根据以上历史文献的记述,我们认为,现今湖北洪湖一带的凤舟竞渡即为《荆楚岁时记》中飞凫舟表演的当代传承形态,堪称端午竞渡文化的活化石。所以,湖北洪湖的凤舟竞渡并非源于清朝时期为慈禧太后造凤舟的传说,而是至少有着1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洪湖的凤舟先于龙舟而存在,凤舟比龙舟更早成为端午节的节日仪式符号。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等书面文本的记述以及民间的口头讲述等语言叙事,我们可以知道,从一开始,凤舟就是作为传统节日的核心符号而存在的,凤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初的民俗活动。民俗叙事将荆楚地区古老的凤舟文化还原到本来的面目,很好地建立了凤舟在端午节中的节日符号权威,也树立了当地对凤舟的文化自信。

三、凤舟与洪湖地域文化符号的建构

在传统节日文化的语境下,凤舟当然也是一种节日符号。这种节日符号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又可能成为其所在地域的象征符号。比如龙狮、风筝、剪纸、农民画等华彩的民俗艺术作品,已成为很多地区文化符号的代表。湖北洪湖的凤舟在端午节的传统节日仪式中,发挥了民俗文化功能,承载着荆楚地区的凤文化精神,逐步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它是通过凤舟的各类民俗叙事得以实现的。换言之,民俗叙事使凤舟成为洪湖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

湖北洪湖的乘风村历来有“凤舟之乡”的美誉,凤舟早已是乘风村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中华凤舟文化之村”的荣誉更加凸显了凤舟对于乘风村的地域文化意义。

在民俗叙事文本中,有很多关于乘风村的传说,几乎都与凤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则《沉凤——乘风的传说》(熊先华,2015年秋)叙述道:

传说清末时期,我们的先辈从新堤划船回来,突然乌云盖顶,雷电交加,狂风暴雨。恶浪将整船浸没,全船三十六人,无一人生还,甚至人船无踪。

为纪念沉船死后的先辈,人们在河边修建了一座寺庙,每年五月都要祭拜。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洪湖区根据以上背景,将原“杨咀公社四大队”更名为“乘风村”。

这则传说讲述了“乘风村”之名源于“沉凤(舟)”的故事,在文本中表露无遗。放置凤舟的“栖凤阁”也因为凤舟而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还成为凤舟仪式展演的重要场域。

栖凤阁,是放置凤舟的保护屋,它始建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地处全村中心地段——村部旁,寓意乘风人把凤舟放在心中,像母亲一样受到爱护。

在这里凤舟长年有人负责看管,每年凤舟护工要给她“换一次衣”——去除老桐油,上新桐油,上色打彩。精心给她装扮一番。栖凤阁也要每隔三、五年修整一次,让凤舟有一个良好的栖身之处。由此可见,乘风人是用心在呵护和保护她。

随着洪湖乘风凤舟享誉世界,栖凤阁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大景点,每年观光人数不下五万余人次,湖北省省政府成立洪湖凤舟考察专家组对凤舟进行考察,以湖北省民间文艺协会驻会主席鄢维新及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吴志坚等上十位领导专家教授给予“凤舟”高度的评价和肯定,鄢维新主席亲自为该保护屋取名“栖凤阁”。

如今,栖凤阁因凤舟的声名远播已然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以物象景观的叙事形态使乘风村的凤舟文化得到充分彰显。

民间传说等口头叙事文本通过民众的讲述、传播,体现出乘风村人对“凤舟之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凸显和强化着凤舟的地位。这一过程使凤舟成为乘风村的地域文化符号。

凤舟作为地域文化符号的功能更是体现在仪式行为叙事中。董乃斌、程蔷阐释了行为叙事的内涵:“凡不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或仅仅以语言文字为辅助工具而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媒介来进行的叙事,我们称之为行为叙事。”[14]凤舟的行为叙事主要在端午节的竞渡活动中得以实现。乘风村的熊纪恒在上世纪所作的《划凤舟教练歌》(熊前福提供,熊先华整理)记述了凤舟的仪式过程:

我村凤舟九丈零,需要人员百把人。上船同志要坐稳,聚精会神听号令。

踩头手、心放明,旗子一定甩整齐。摆左旗、桡拿稳,摆右旗、船必行。

两把旗子一起挥,船儿必定往前行。踩头手、眼放明,两把旗子把水点,洒向后面锣鼓手。锣鼓手、你且听:锣鼓一定打整齐,锣鼓打的好,船儿划得赢,你就象是发号令。划船手、启耳听,奋力划船要着劲,听着锣鼓声声响,桡子划整齐,好象凤凰展翅行。掌棹手、眼耳灵,你就是那掌舵人,撩弯捷嘴要看清,船到终点定输赢。

这则歌谣生动地描绘了凤舟竞渡的景象,是一种仪式行为叙事。乘风村的凤舟有非常复杂的仪式程序,竞渡时,需要59人上船,其中踩头1人、中舱指挥1人、鼓手1人、锣手1人、保艄1人、桡手54人。每年端午前夕洪湖凤舟出征前有描彩、出巢、祭祀、竞赛、凤还巢等环节:人们要对凤舟重新上桐油,周身新描羽毛,凤头、桡子、艄、中斗等都要重新上色,并新制凤尾。根据传统习俗,在洪湖凤舟参加竞赛前,还要请专人为凤舟举行开光祭祀仪式,为当地百姓祈福求平安。[15](P125-126)由此可知,凤舟的节日仪式行为叙事成为洪湖乘风村的民俗盛事,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景象,这进一步促使凤舟成为洪湖一带的地域文化符号。

综上所述,凤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是原始凤文化图腾崇拜的产物。凤舟形如凤凰,造型美观,色彩艳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意涵,是节日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是一种仪式美术形式。凤舟的产生源于荆楚地区的凤图腾崇拜,承载着建构当地凤文化认同的功能。凤舟在湖北洪湖一带的传承便是对楚地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荆楚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凤舟先于龙舟而存在,比龙舟更早地成为端午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的象征符号。通过传世文献的书面记录及民间的口头讲述,使凤舟重回大众视野,并逐步建构了凤舟的节日符号权威。通过民俗叙事,也使得湖北洪湖的凤舟成为荆楚一带的地域文化符号。

本文所引用的湖北洪湖乘风村凤舟文化的田野调查材料由长江大学桑俊教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1]曦荣,韶华.龙凤传人[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2]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九·粤囊三[M].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3]张正民.广元凤舟的历史嬗变与人文价值——一项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4]黄荣,周高柱.广元“女儿节凤舟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7).

[5]卢洋.人文视阈下洪湖凤舟活动的起源与发展[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6]田兆元.仪式美术:概念建立与非遗保护[J].中原文化研究,2014 (2).

[7]游红霞.仪式美术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意象——以上海浦东三林西城隍神出巡仪式为例[J].文化遗产,2015(6).

[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岑麒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武文.民俗叙事方式与民俗学话语系统[J].民间文化论坛,2005 (2).

[10]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1]田兆元.节日神话:概念及其结构——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讨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2]田兆元.民俗学的学科属性与当代转型[J].文化遗产,2014(6).

[13]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4]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下)[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 (5).

[15]吴艳荣.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周家洪 E-mail:zhoujiahong2004@163.com

G127

A

1673-1395(2016)10-0013-05

2016-06-1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019)

游红霞(1982-),女,重庆垫江人,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乘风荆楚洪湖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荆楚老乡敲钟忙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弘扬荆楚之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