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者阅读偏好的中医高校阅读推广模式
2016-03-25,
,
1 研究背景
1.1 纸质文献流通现状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流通量普遍呈下降趋势,中医高校尤为严重。近5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纸质图书购买量逐年增加,馆藏由2011年的399 285册增加到2015年的654 990册,但借阅量却由2011年的83 694册下降到2015年的54 372册。两者对比如图1所示。2015年纸质图书利用率仅为8%。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必定会影响读者服务质量。
图1 馆藏与借阅数据对比
1.2 图书馆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是指对阅读进行推广或促进[1],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类馆藏资源的利用[2]。阅读推广理论的研究现已形成初步框架,部分专家学者尝试给图书馆阅读推广概念进行界定。
谢蓉教授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利用其信息资源、设备设施、专业团队和社会关系等各种条件,鼓励各类人群成为图书馆读者,并培养其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或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各种实践[2]。于良芝等在《图书馆阅读推广-循证图书馆学的典型领域》一文中根据图书馆界从事阅读推广的经验指出,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指“以培养一般阅读习惯或特定阅读兴趣为目标而开展的图书宣传推介或读者活动”。同时认为:“凡是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海量馆藏引导到小范围的有吸引力的图书的推广方式,都有可能提高图书的流通量”[3],这也是美国图书馆专家在研究阅读推广案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据此结论,王波将图书馆阅读推广定义如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通过精心创意与策划,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海量馆藏引导到小范围的有吸引力的馆藏,以提高馆藏的流通量和利用率的活动[4]。
综合上述定义,读者和资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重点考虑的2个核心要素,也决定了适宜的推广方式。对高校图书馆而言,阅读推广活动需围绕本校学生和馆藏资源开展,在促进大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提高本馆馆藏的利用率和流通量。
1.3 传播学5W理论
阅读推广活动符合传播学的一般原理,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传播活动。很多传播学理论可供图书馆阅读推广借鉴参考,特别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5]。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将传播过程分为五类要素: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以及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6]。
以传播学5W理论为基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就是以高校图书馆为推广主体,通过某种方式、向本校学生推广本校的馆藏资源,并收集活动数据、评价活动效果的传播过程。有学者基于这一理论对阅读推广要素展开分析,如王姝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架构与实践: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7]、张怀涛的《阅读推广的要素分析》[8]等。此外,谢蓉在分析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体、阅读者、阅读对象和推广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阅读时代阅读推广模型[5]。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从我校学生的阅读偏好入手,并结合中医专业学习特点,探索适合中医高校的阅读推广模式,以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 数据获取及分析
2.1 调研对象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为主,随机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选取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1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阅读的态度、阅读方式、阅读目的、影响阅读的因素和阅读兴趣等。
2.2 读者阅读偏好
2.2.1 阅读方式
在被调研的学生中,77%的学生选择电子阅读是因为电子资源获取便利,58%是因为数字资源丰富,49%是因为数字资源获取成本低,而这些特点是纸质阅读所不具备的。
尽管62%的学生电子阅读时间更多,但纸质阅读目前仍是大部分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图2所示。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六成学生更容易被纸质图书吸引。
图2 更喜欢的阅读方式
2.2.2 影响阅读的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选项中,选择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没有时间、没有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等3项。除此之外,20%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图书,也有学生是因为懒惰、贪玩或是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影响了自己的阅读(图3)。
图3 影响阅读的因素
结合上述调研结果可知,由于数字资源获取方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阅读,即使学生更喜欢纸质阅读方式,但花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更多。
2.2.3 阅读目的
了解学生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对阅读推广内容的选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问卷中,笔者将学生阅读目的归纳为6种:开拓视野、学习任务需要、掌握实用技能、满足兴趣爱好、消遣娱乐、追逐社会热点。选择最多的是开拓视野(77%),其次是学习任务需要(58%)和满足兴趣爱好(46%)。
2.2.4 阅读兴趣
在调研学生阅读兴趣时,考虑到学生并不完全了解中图法的分类,笔者在参考目前主流图书电商平台的图书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OPAC系统的借阅数据,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图书分为医药卫生、人文社科、科技、经管、文艺、小说、教育、生活、经典读物等9大类44子类。如有遗漏,学生可以在最后进行补充。
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每一子类的占比情况如图4。44个子类占比的平均值为37%,图中黑色标记点是占比大于平均值的子类,比例数字越高,数据标记点越大。笔者将选择比例大于平均值的子类作为学生感兴趣的图书类别。
图4 学生兴趣汇总结果
2.3 本校分类借阅统计分析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OPAC系统自2011年至2015年分类借阅数据汇总分析得到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类的借阅数据都呈下降趋势,各类之间的数据对比较极端。出现这种情况与本校为医科类特色高校该性质有关。
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借阅量最高,每年平均借阅36 396本,按一年两学期的在校时间计算,日平均借阅156本;居第二位的文学平均为12 000本,是医药卫生借阅总量的1/3;语言文字类、历史地理和哲学类分别排在三、四和第五,但平均借阅量不足5 000本;其他学科图书的借阅量则更少,有些学科五年的借阅量几乎为0。因此,医科高校更需要推广专业以外的阅读。
图5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011-2015年分类借阅数据
2.4 中医高校专业学习特点
2.4.1 学业任务重,课外时间少
学生既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学习临床诊疗基本技能,会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辨证论治;既要学习中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又要接受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药学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9],其中大量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背诵。学生在校期间,除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之外,还有见习和实习学分要求。
2.4.2 见习、实习时间长
从第一学年开始,学生每年6月需到医院见习。部分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也需去医院见习,学生毕业前最后1学年在医院实习,少有时间在校,见习和实习时间占据整个学业近1/3时间。这需要图书馆借助技术手段将阅读服务延伸至校外,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阅读需求。
3 中医高校阅读推广模式
“没有时间”“没有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是影响学生阅读的3个主要因素。从学生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出发,为学生推荐图书并提供内容导读,一方面为学生节省筛选图书的时间,另一方面可解决“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的问题。同时利用“更容易被纸质书吸引”这一偏好,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线下阅读环境,展示纸质推荐图书。学生学业任务重、见习和实习时间多,可结合线上平台和新媒体,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数字阅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收集读者阅读数据,为活动效果评价和完善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结合传播学的5W理论,笔者提出一种适合中医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见图6。
图6 中医高校阅读推广模式
3.1 活动开展
3.1.1 书目确定
以前期调研的学生阅读目的为指导,主要在学生兴趣范围内选择推荐图书类别,每月为学生推荐图书。推荐图书筛选标准为调研问卷中较多学生推荐,OPAC借阅系统排行,当当图书榜排名,豆瓣读书评分8分以上。为引导和干预学生阅读兴趣,在每期推荐图书中会增加几本不是学生兴趣范围内的好书。
3.1.2 线上线下同步推荐
线下:在图书阅览区,为学生展示纸本推荐图书,并每月更新。每本图书首页贴有“内容导读”和两个二维码。两个二维码分别用于跳转到本馆OPAC系统复本查询结果页面和图书推荐平台本书详细内容介绍页面。
借阅区收集所有推荐图书复本,置于“本月图书推荐”书架,方便读者借阅。这项工作可帮助学生完成从图书筛选到查找的过程,学生在借阅专业图书时,可方便地从推荐图书书架取走推荐图书,为学生节省时间。
线上:构建图书推荐网站,为学生展示每本推荐图书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内容简介”“想看这本书?”“交流区”和“阅读排行”等5个主要内容。在“想看这本书?”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本馆OPAC系统复本查询和电子图书的获取方式。学生可通过“我要推荐”推荐图书。
目前在17所开通微信公众号的中医院校中,有14所院校开通了图书推荐服务[10],可见微信用于图书推荐的普及性及认可程度。通过在图书馆微信号公众号的“云阅读”栏目中添加“好书推荐”菜单,指向线上图书推荐平台网站,既方便移动端学生访问,又能对线上平台和活动进行宣传。
3.1.3 缩短推荐图书借阅期限
为加速推荐图书流通,方便更多学生借阅,在OPAC系统中将推荐图书借阅期限设置为10天,可续借1次。
3.1.4 读者数据收集
读者阅读数据主要来源于图书推荐网站,每本书详细介绍页面设置有“想读|已读|在读、推荐、收藏”等按钮,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点击次数,这些数据可反映推荐图书的热度和学生的兴趣点。百度统计是百度推出的一款免费专业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在“百度统计”网站上注册站长版账号,可对图书推荐平台网站进行来源分析、页面分析、访客分析等。通过OPAC系统查阅推荐图书的借阅记录。
3.2 效果评估
3.1.1 推荐图书纸本流通量提高
记录显示,“阅读角”的图书平均每天都有5本被阅读,最多时达到10本,说明了学生比较接受这种阅读推广方式。
流通部“本月推荐图书”书架上的图书在活动中总借阅记录是95条,共42种(总推荐图书为50种),同1种图书的最高借阅记录为6条。开展图书推荐后纸本图书的流通量比不推荐增加借阅量95本。长期坚持下去,对提高纸本图书的流通量必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1.2 移动图书馆登陆次数大幅提升
因版权问题,阅读电子图书需先登陆移动图书馆APP,并在APP中阅读。而移动图书馆公司只能提供读者每月的登陆次数,无法具体到每本书,因此只能通过读者的登陆次数来反映电子图书的阅读情况。活动开展前后移动图书馆登陆次数的对比见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读者的登陆次数6月份比5月份增加7 003次,活动效果显著。
图7 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前后移动图书馆读者登陆次数对比
3.1.3 图书推荐网站访问多、互动少
通过“百度统计”上的访问分析,第一期活动期间图书推荐网站的浏览总量为830次,访客数为212人;但从图书推荐平台上记录的数据来看,学生互动较少。今后会在平台上增加分享按钮,可直接将图书信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借助微信朋友圈的力量来宣传和吸引学生参与。
通过第一期活动的开展,纸本借阅和移动图书馆APP读者登陆次数都有显著提升,说明本文提出的阅读推广模式在中医高校可行并有效。
4 总结与展望
4.1 电子书的质量和出版速度成为纸、电同步推广阅读的最大障碍
迄今为止,我校已购买电子书约115万册。尽管如此,在开展第一期图书推荐时,还有近1/3的图书不在购买范围或者没有正规已授权的来源。这与我校电子书的采购方式和电子书出版相对滞后有关。我校是按册购买电子书,图书质量参差不齐,而电子书出版滞后导致很多新书没有电子版,因此阻碍了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步推广阅读活动的开展。目前,我们通过单册补购的方式从供应商获取,但成本高、周期长。
4.2 挖掘读者数据指导线下活动开展
在线上线下相结合和纸、电同步推荐图书的过程中,通过网站、OPAC系统和百度统计收集到的读者数据,除了用于活动效果评价外,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数据,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指导线下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