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 塑
——寄情于形,寓思于态

2016-03-25房晓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陶塑淄博刻画

房晓军

陶 塑
——寄情于形,寓思于态

房晓军

陶塑即陶瓷雕塑。自远古时期,陶瓷雕塑艺术就开始萌芽,直至今天,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这是一种在现当代被陶艺爱好者们广泛运用的陶艺创作技法之一,既传统又现代,看似简单却又有着诸多操作技法的限制,但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艺术家们才会对其情有独钟。本文试从陶塑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以及现当代陶塑的制作工艺及发展趋势,阐述其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重要性。

陶塑艺术;灵活性;多样化

自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就已出现。先辈们的随意捏制,成为后来陶塑的雏形。秦汉时期,大量人物俑、动物俑的出现,其形态刻画传神,对动势和表情的把握,使得陶塑有了一种质的飞跃,为后来陶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现当代具有较大艺术价值的陶塑作品。到达唐代时,无论经济抑或文化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当时的陶塑艺术奠定了稳固的社会基础,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唐三彩,其造型别致新颖,形象逼真,将陶塑艺术推向又一次高潮。宋朝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人物、动物为题材的陶塑,作品间透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得陶塑在此时大放异彩。其后,随着朝代的没落,明清时期的陶塑逐渐式微,但是,仍有许多民间艺人将陶塑做到了极致。例如,清道光年间的天津泥人张,他的泥塑栩栩如生,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题材,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完成,面目径寸,形神毕肖,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天津特色地域文化的代表。

建国后,陶塑艺术再度兴起,其中以山东省淄博地区为例,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淄博民间陶塑是陶瓷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郁的地域特征,夯实的表现技法,独特的审美意向,使其成为陶瓷文化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淄博地区的陶塑之所以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得益于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淄博地区的粘土分布广泛,属黄河流域,水源充足,燃料和颜料用之方便,为陶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淄博地区的陶塑带有北方地区特有的气质,作品古拙质朴中散发着灵性。以淄川博山地区为代表,涌现出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大师,陶塑的内容与题材多样化,内容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题材多是人物、动物,或是神话故事传说,极力表现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宽泛的生活基础更加促进了陶塑艺术品的创新。

陶艺创作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制作技法,陶塑就是考验陶艺创作者业务能力成熟与否的手法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陶艺作品的形态。在陶艺造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观念,需要对技法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造型。

陶塑的成型手法一般有雕、刻、塑、堆、刮、磨、扭等多种手段,比较常用的是手工捏制和印模成型两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陶塑的成型对泥料的要求比较高,泥料的粘性和干湿程度决定着成型的成败与否,所以恰当的掌握干湿火候比较关键,这就需要陶艺工作者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作技术支撑。然后,这些泥料经过提炼处理真空压制,去除杂质,就能进行艺术创作。陶塑的泥料可以为陶土,体现朴实的艺术感,也可利用陶与瓷两种材质的结合,使作品更加富有灵性,产生独特的视觉情感效果。陶的质朴加上瓷的细腻,犹如豪放与婉约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

在陶塑成型中,捏塑是最为自然,最为随心的一种表现手法。捏塑就是利用陶土的柔韧性,应用手指的捻、搓、揉、捏、贴、拧,再配以刻刀、针等工具的切、点、压、粘合等手法制成。例如,右图作品《乐》,此作品描绘的是一副儿童与狗嬉戏于阳光下的场景。人物造型整体概括,形神兼备,制作手法是堆塑与捏制同时运用,在堆塑的同时,根据造型的大小捏塑成复合的形象,捏伴随塑出现,边捏边塑,顺势而成,将动态一气呵成。塑是一种利用泥料的加减法来完成的,捏则是混合运用,不需要工具,而塑则需要工具的辅助,捏、塑是同时进行的,由下到上,由內到外,由整体到局部,一步步地按照所需形象进行塑造。在塑出大概形体后,就要进行整体调整:比例、大小、位置等,可推远观察,可相互观察,反复对比,细细推敲。待比例调整好后就要进行四肢五官的细致刻画,挤、压、拧、按、雕等多种技法皆可用于其上。四肢刻画要流畅,形象刻画活灵活现,人物动作自然生动,比例适中,不能拧,泥巴抟条,放置于应在的位置。头部与胸部要细致揣摩,重点刻画,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神态,尤其要注意眉毛和眼睛的刻画,眉目传神在此时得到应验。当然,并非所有的人物、动物形象都要刻画细致入微,也可追求概括简约的粗狂手法,运用写意的手法忽略作品的繁枝末节,着重突出。陶塑作品可粗狂与细腻并用,细致刻画与粗狂大气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灵活多变,艺术表现性更强。

陶塑成型中,印模成型是最为简便的方法,主要用于批量生产。首先,要按照图样要求用陶泥做出子模,修整平滑,放置。等到八成干时进行翻模,可使用硅胶翻模或使用石膏翻模,两种材料都适用于浇注模法,适用于小型工艺品。翻制模具时要注意陶塑的大小与角度,保持钝角开合,然后确立模型之间的组合,注意模具的固化时间,避免出现不固化、粘模等常见问题。一般为图方便,尽量双开模,可多开模。子模翻制成功后要进行充分的晾晒,直至水分散尽,才可进行模具的批量生产。

较之前纯手工捏制陶塑品相比,半模具半手工制作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前进步伐和生产效率。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进步为陶瓷泥塑的制作带来一片新天地,陶瓷艺人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创作展现在更多的人们面前。为保留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更好的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推送至大众,半模具半手工捏制的方法便应运而生。如右图,作品《范儿》系列,首先是用陶泥分别做出身体,四肢,头部及五官的大体轮廓,然后将各个部分用石膏浇注法翻制模具。此作品都是双开模,模具翻好后,晾干。之后是重中之重,将厚薄均匀的泥片分别放入两开模具中,合上模具,压紧,放置一会打开,取出坯体,将坯体打磨,也就是修坯。修好后,进行到最后一步,此时需要极度耐心,将瓷泥运用揉、按、压等技法做成大小不等,厚度均一的泥片,将头部,躯体,四肢用瓷泥片包裹起来作成人物的衣服,粘接时毛笔沾水湿润后涂抹在坯体与泥片之间的相接处,用工具刮毛,将泥片按压于其上,各处皆是如此,最后处理一下衣服的细节处。其次,是头部五官的修整,手部的细化处理,最后修正,磨平,直至打磨光滑。

此种半模具半手工的制作方法,比纯手工捏制更加量化,效率大大提升,比印模翻制更具灵活性,更加艺术化。艺术家们可以在固有的形体上按个人思维进行千变万化的处理,随性却又不失严谨,将艺术与产品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入窑烧制是陶塑完成后至关重要的一步。升温的快慢决定作品是否能避免开裂、炸坯等系列常见问题,坯体的厚薄及作品在窑炉中的疏密程度也会影响窑火的升温速度。在烧制过程中,坯体本身会缩小,视泥料和泥胎的厚度而定,所以做模具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到烧成之后的效果。

陶塑艺术自远古时代就开始萌芽,直至今天,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瑰丽的一页,成为陶瓷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分支。这种在现当代被陶艺爱好者们广泛运用的陶艺创作技法,既传统又现代,看似简单却又有着诸多操作技法的限制,但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性,所以艺术家们才会对其情有独钟。如何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是我们每个陶艺人都要经历的思想历程,接地气,既要阳春白雪,也需要有下里巴人。对比,是关键所在。我们还要将远古与现代结合,碰撞出更加未知的火花,从而促进陶塑艺术更加长远的发展。如何将陶塑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陶艺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其实,答案显而易见,不断地创新,实事求是,取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才能生生不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少数群体了解的艺术,更不单单是作为实用性器皿呈现在大家面前,现在,她已经站在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被广泛认知和关注。

[1] 远宏《粗瓷杂器》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

[2] 陈晶《淄博宋代民间陶塑研究》

[3] 王而等《淄博陶瓷志》淄博新闻出版局2009.

[4]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5.1

[5]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1

[6] 赵德麟等《陶瓷工艺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陶塑淄博刻画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作品展示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陶塑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