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初探
2016-03-25罗真
罗真
【摘要】设计类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实践项目为引导,创设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课程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自主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理论空泛与社会生产隔离的弊端,对进一步提高设计本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 项目教学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8-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被称为“工读教育”,“合作教育”,20世纪五十年代后日趋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的理论思潮。美国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是此类教学方式的主要提出者与推动者。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把理论融汇在实践教学课堂中的一种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既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该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社会与信息化社会基础高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它以生产化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基础,通过将教育者社会化、技术化,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目前一种较为实用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在课程大纲的要求下,实施并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模式的根本是学生,意旨在于以引导受教者自我学习的基础下,尊重个体差异,开发潜力,培养受教者的创造能力。然后,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辅以教材为线索,通过课堂为主要载体,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缺点在于,学生通常只能机械地掌握一些条例性知识,而适应现在社会化生产的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在此类过程中是不能够得到拓展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将教学重点转向学生,在基于实际工作需求和专业教育目标的台阶上,打破教材的固定框架,开发出系列工作项目,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项目,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培养沟通、协调、合作等团队合作的素质与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包含内容要素、活动要素、情境要素和结果要素共四个关键部分,在要素展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互为主次的。
首先是内容要素的确立,项目教学是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是对学科知识建构与理论内容的传授。其内容应该直接与社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关系(如室内装修设计,产品包装设计)。
在该类目标任务确立时,教师必须是主体,此时需要确立专业可靠的内容方案。学生在此范围之内,以团队合作的模式进行作业,在一定的时间、行为范围内进行计划工作。只有了合理内容的确立才有利于展开后期活动要素,培养创造能力。
其次是活动方案的展开,解决方案策略和设计制作工具是探究行动的基本。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目标的传递,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完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取。如,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就可以先设定让学生进行自选特一类产品的调查、问卷,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单体产品包装的设计,进而到后期进行系列包装产品的设计。
其展开设计的特点如下,一是活动设计的阶梯深入性,基于实际内容的活动方案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完成过程中多以新旧知识、技能的应用融合为基础。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该将新知识、技能阶梯性的,由易到难、从点到面进行活动设计。此类过程就在前期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的特点,那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等基础知识就得到了回顾,而中期单体设计恰好就是较小难度的新知识整合,而系列产品的设计制作就是新知识的项目化检测了。
二是活动展开的体验建构性。在项目教学中,良好的活动构建能够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学生按喜好选择商品就较好的提高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让学生的分析方法获得了多样性,在经历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是项目化教学的一大特点。
然后,是情境项目的营造,情境是指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类环境既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也可以是借助相关技术条件的环境再现。
设计项目的社会化生产是需要密切的分工合作的,情景项目的设定营造,就是要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项目活动的实施中,根据项目内容,学生从信息的采集分析、方案的提出制定、项目的完成评估,均采用小组工作方式进行学习。为了完成项目作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掌握的技术实践能力与工作过程知识。情境化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理想环境,弥合了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间隙,为其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最后,是结果反馈的评估,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学生完成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的掌握。如技术能力、实践知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自评、互评,作品展示,教师总结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学的特色环节。艺术设计的项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化表现,学生在最后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讲评中能够获得大部分知识的再体验与深化,而且在讲评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系统性的总结再述,从而为弥补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理论缺乏连贯性的缺点。
三、项目教学法模式的搭建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其最大不足体现就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而在项目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一种自主寻找兴奋点的主动型学习过程中,故而积极性高、求知欲强烈,且带有一定的探知性。为了发挥这种学生为主体的能动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往往会以此为基础展开。
搭建工作室制的教学平台。在课程允许范围内建立起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学生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一门课程甚至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实践。工作室要求教学法是以把握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课程项目为实践目的,进行调查实践、研究设计的师资组成专业工作室教学团队。在教师的启引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社会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习。
创建小组为主体的设计单位。当下的设计项目是商品社会高度合作化的产物,一般设计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设计项目,那么合理而高效的设计团队是必须构建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参与项目、互助合作、完成设计。在团队的合作过程中,队员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知识的由浅入深、从点到面的整合。
构建项目的知识系统。在统一的教学平台下就要就教师制定一系列的项目化的教学大纲,大纲要求是以实际的社会为蓝本展开的。如,在室内空间设计课程中,学生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中就会遇到以下几个层次的知识技能。第一步,是与甲方的交流沟通,正确解读、分析设计任务书,第二步是对现场的勘测、记录,对项目的市场调研究以及归纳、分析、总结进行创意构思。第三步,将构思草图经反复斟酌后,通过设计语言进行图像化、模型化,最后形成设计方案。第四步是,设计方案通过获得甲方签字确认,进行施工图设计。最后,配合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协助监理公司和甲方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在所有的项目化课程当中,均需专业教师详细设置该类课程的大纲。
建立课程的立体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回馈,也是对项目模式的利弊的考验。根据以实际项目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将教学分解为若干子系统,每部分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与评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学生的作业,同时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也是评价的重点。如在设计方案的评比过程中,不仅是考核学生团队的图纸表达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在方案表述中的状态,与甲方的沟通能力。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项目进行中,教师合理设置难点,让学生通过解决难题来整合各方面的知识,达到考核评价的目的,同时学习小组成员依据各自在工作中贡献来互相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模式的意义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中,理论为先模式的一种补充与提升。尤其对于教师,对于其教学方法、思路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类不但需要其进行专业的指导,而且要成为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协调人,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吸收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创造思维,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当然项目化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足,需要教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抓住四个要素,从课程分析、项目计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方面着手,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项目进行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并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走中国当代设计之路.湖南科技出版社[M],2004年.
[2]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交通职业教育[J],2005(2).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4]黄晶伟.任务型教学法探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10(1).
本文为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设计类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探研》(项目编号:JG201322-24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