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3-25唐云秀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唐云秀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6-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的高级认识形式。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开发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师主导示范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二、巧妙设计问题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并非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质疑能否激思,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高而可攀、循序渐进、富有启发的课堂设问,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在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我在导入新课时这样提问: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指的是哪两件事?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答案,在学生答出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后,接着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立即被调动了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弄清一些重大发明和事件的时间顺序,笔者在课堂提问中尽量避免常规、老套的问法,而是创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和内心的情境,如:判断以下情境是否属实,依据是什么?①马克思坐着火车去巴黎;②林肯坐在电灯下审阅《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③林肯坐着汽车检阅黑人兵团等。我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着课堂学习。

三、利用历史材料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四、激活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对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是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而要达到这种能力要求不能临时抱佛脚,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积累。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乐于学习。尤其是高一学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从而树立自信心,扫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我的教学案例为例:必修Ⅱ《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比较枯燥乏味,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关内容学生不易理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不失时机地运用了教材中的史料:“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在1929年危机爆发前,一个美国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60%以上的美国家庭收入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可是工厂还在不停地生产。”然后提问“当时的工厂为什么不停地生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给学生抛出问题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并思考,最后由教师归纳经济大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样,使学生从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对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进而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