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航天测控专家李恒年的“快乐密码”

2016-03-25张城玮王玉琦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测控航天卫星

文/张 喆 张城玮 王玉琦



破解航天测控专家李恒年的“快乐密码”

文/张喆张城玮王玉琦

李恒年已在航天测控领域默默耕耘了20多年,从最基础的测控数据处理,到研究提出控制最优估计方法;从卫星机动轨道确定,到航天器姿态控制;从多星共位控制,到卫星编队稳定性设计,一系列科研成果让人赞叹。

头戴学术桂冠的他,却始终强调“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短暂的休息时间,他最喜欢听许巍和Dido的民谣来缓解疲劳;除了专业书籍,他最爱读的书是英文原版《冰与火之歌》,觉得“乔治·马丁塑造了1800多个人物,这比科学创造还神奇”;最近他还在喜马拉雅APP上听完了《三体》第一部;休息时他最爱的运动就是去秦岭骑行……

同事们都说,李恒年是个“快乐的科学家”。

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天天和抽象的数学公式、枯燥的测控数据打交道的李恒年,他的快乐从哪里来?

密码之一:灵魂安居者才快乐——心灵找到了居所,“星际探索”便不会迷航

1992年夏天,25岁的李恒年和女朋友袁静,即将于国防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之前,清华大学早有意向,希望他们可以去任教。他却一门心思说服了袁静,一起分配到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从此两人在这里安了家、扎了根。

那个年代,航天还是个冷门工作。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测控任务一年甚至几年才能有一次,工作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有人笑话他“傻”,只有妻子知道他心里的想法。早在研二的时候,李恒年就听过一个关于中国“两弹一星”发展和世界航天现状的学术报告。正是这场报告,让青年李恒年热血沸腾,暗暗把理想树在了浩瀚星辰间。

李恒年本科是兰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研究生又学计算机。正好赶上那个年代正大抓“三产”,中心便把他调配到了BP寻呼台工作,成了一名为寻呼机编程的“程序猿”。

梦想照进现实,其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消磨李恒年的信心和耐心。他很快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编写的程序可靠稳定,寻呼台用户越来越多,业务红红火火,单位效益月月见涨。但他心里还一直挂着“天上的事儿”,日常工作之余,他把精力大多放在了测控软件钻研上,常自己跑到测控技术部旁听同事们讨论测控问题。

当时,正赶上中心即将执行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回收任务。任务联调时,地面测控站频繁出现数据中断、丢失等现象,技术人员一筹莫展。通过翻阅技术资料,李恒年敏锐地意识到,沿用了20多年的数据处理算法,已远远落后于当时计算机水平的发展。原因找到了,问题迎刃而解。“这个事情其实并不难,只是大家不愿意做”,谦虚归谦虚,这个寻呼台来的小伙子名气越来越大,1994年,中心便把他选调到了测控技术部软件室。

能够直接投身航天事业,让李恒年感到如鱼得水,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20多年过去,李恒年先后获得了10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个人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拿上了政府特殊津贴。名声在外,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对他青眼有加,有个企业知道李恒年父母都患有重病、一直想接到西安照顾却苦于没有条件,就直接跟他拍大腿:“只要你来,立马给套别墅!”但李恒年始终不为所动,一一婉言谢绝。自从他的人生轨道同航天轨道紧紧连在一起,便再也没有分开。

这种选择同样让一些人不理解,李恒年说,“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找到人生价值,就等于心灵找到了家,这事拿多少钱也换不来!”

密码之二:创新者常快乐——真正的科学家,总是在思考如何能推翻自己的结论

现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每年要完成数十次航天器测控任务,在太空遨游的“中国星”也有100多颗,任务非常饱满。

“作为航天测控‘国家队’,不能光满足于任务完成,那不是搞科研,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在专业领域,李恒年喜欢跟自己较劲。

1996年,李恒年开始关注和研究解决某型卫星远地点变轨过程轨道确定问题。到2013年,李恒年就此问题出版了专著《卫星机动轨道确定》。有人疑惑,为什么时隔17年,你还在对这个问题纠缠不休?李恒年自有道理:当年虽然解决了算法的收敛问题,但收敛速度缓慢且精度有限,这离我们内心的标准还差得太远。

2001年,经过5年研究,结合“嫦娥一号”卫星测控实践经验,李恒年提出了机动轨道确定的第二代方案,解决了算法快速收敛问题。又经过5年的持续跟进,他提出了第三代方案,部分解决了滤波滞后和跟踪精度问题,但精度还是没达到他心中的标准。又经过了大约5年,他在2010年提出了第四代解决方案,收敛速度和轨道精度又得到大幅提高。现在,他已经把研究第五代方案的任务,交给了团队里的年轻人。

从当初某个试验任务的具体问题,上升为一个技术研究问题,进而再上升为一个科学问题,李恒年的学问越做越深,也越做越快乐。有人说,在难题面前,他用的是数学的方法,引发的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的回味和思考。

倡导“快乐”的李恒年也常犯愁。如何立足世界航天发展大势,不断寻找和突破中国航天测控新的科研增长点,是他强烈危机和忧患的根源。如今的李恒年又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卫星越来越多,故障类型今后肯定也会越来越多,能不能给卫星建个数字化档案?在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数字卫星”应用研究成为宇航动力学实验室新的重点攻关方向。用数字方式全面描述卫星,从而实现故障辅助诊断甚至轨道机动模拟等。此项研究要跨越数学、力学、控制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都是未知领域,难度可想而知。但李恒年很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实现了他在实验室再造一颗卫星的梦想,更因为他明白,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探索必将助推整个航天测控水平的大幅提升。

“人不能总在自己舒服的领域做事。不做难事,就会永远停留在表面。”李恒年这样说。

李恒年与国外专家进行多星共轨谈判 

李恒年带领实验室成员探讨学术问题

密码之三:实干者最快乐——只有艰辛的劳动,才能成就充实的人生

李恒年每换一个笔记本,都会在扉页上认认真真写下这样一行字:“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的一句话。

一位作家和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人生境遇或许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辛劳中获得的内心宁静却又何其相似!

李恒年出生在甘肃省永昌县一个偏僻牧场,村镇中学连英语课都不开,直到学校合并,他到县城高中读高二,才第一次捧起英语课本。他是饿着肚子考上的兰州大学,因为军校不收学费才报考了国防科大。上大学期间,英语还曾“挂过科”。然而,凭着一股翻烂字典誓不休的韧劲和苦功夫,他硬是掌握了数千个航天专业英语词汇,不仅能阅读英文资料、与外国同行交流,还代表中国走上了谈判桌。

2012年,李恒年用英文写就的专著《Geostationary SatellitesCollocation》(《地球静止卫星共位》),被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Springer约请出版。有人评价说,李恒年这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敲出来”的英文专著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国在多星共位领域拥有了话语权,不仅意味着中国人在多国卫星共位谈判中会减少很多阻力,还让我国具备了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和主导者的能力。

“普通的事可能谁都瞧不上,但它最值钱。再平凡的事只要下力气做好,也就不再平凡了。”李恒年始终这样认为。成为国家宇航动力学实验室负责人后,李恒年开始从科研工作中抽出精力,关注一些“普通事、平凡事”:

搞轨道控制计算,需要一些基础的代码作为辅助。以往中心每有新人,都需要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开始重新熟悉了解,这对人力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为让年轻人腾出精力多搞些创新,李恒年带领实验室一班人,系统梳理几十年积累的计算方法基础和工程经验,将有关数学计算、地球运动、时间和坐标系统、轨道和姿态动力学、优化和估计等方法写成了20多万行代码,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轨道控制算法库。“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会有前沿的引领。”无论事业如何向前发展,任何一个后来人都可以直接应用这些模块,高效构建所需要的卫星控制计算软件,任务准备变得容易许多,轨道运算也会更准、更快。

这样的工作工程量巨大,但非常不起眼,在有些人眼中,科技含量不高,更报不了奖,但做成了就是大功一件。“它是为事业发展和团队发展的奠基,也是国家实验室能够保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有专家这样评价。

李恒年信奉毛主席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闲暇之余,他组织实验室成员成立了骑行队,自己亲任队长,带领大家向巍峨秦岭进发,无论是夏秋还是冬春,山高路长、弯急坎深,就是想在如雨般的汗水里锤炼大家坚强意志。他期盼着,在科研攻关的前进道路上,无论情危势急,还是任重关险,大家都能始终坚定执着、一往无前,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密码之四:品高者自快乐——航天人的胸怀视野,要配得上浩瀚宇宙星空

并肩奋战了十几年,提起李恒年,青年科技专家张智斌总是由衷地敬佩,“李Sir身上总是满满的正能量,他遇事从容自信,乐观的心态常能鼓舞身边人”。“李Sir”是大家对李恒年的惯常称呼,这个称呼中西合璧,这个称呼透着一股亲切,称呼背后,是大家对李恒年的尊重。

要规划天上的“星座”,必得先团结好地上的“星座”。航天是“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事业,事业长兴,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李恒年认为,一个队伍最好的黏合剂,就是一流的理想和目标,以及对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携手共进

技术部的同事们说,李恒年像个开“猎头公司”的,经常四处访贤问能,看到有本事的年轻人,就像遇到了宝贝。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遇上科研苗子,也会动员人家加入航天测控大军。人才招入麾下之后,他还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帮助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发展路线图,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前两年招来的侯重远博士与妻子两地分居,他积极协调,终于把侯博士的妻子调到了西安。青年科技人员姜宇,痴迷于地外小行星探测。硕士毕业按要求本该回来工作,李恒年四处找领导做工作,请求同意姜宇继续到清华攻读博士,而自己承担起本应由姜宇负责的工作。

年轻人总有彷徨的时候。博士李勇有段时间就对确立的科研方向、对未来的发展有些把握不定。李恒年勉励他:“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就像农民种地,不管丰年灾年,都会认认真真撒下每颗种子、收获每粒粮食。”在李恒年的手把手带领下,李勇已经成为“数字卫星”这一新兴科研领域的专家。“这方面国内有‘3个半专家’,李勇算一个。”李恒年说,“我才算半个。”玩笑般的话语,透出对年轻人的真帮、真带、真关心。

心胸宽、不藏私,是李恒年能够凝聚人的另一个特点。实验室一楼的咖啡厅,是李恒年开“诸葛会”的地方。他脑子里一有新突破、新想法,就招呼年轻人过来一起分享、探讨、商量,谁能接着做就分给谁,成果谁做出来就是谁的。

李恒年还经常鼓励大家做一些“别人看不上的事”。每年的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既跟科研任务没有直接联系,又费时间精力,但每年他都专门安排年轻人抽出时间参加,不仅仅是为了能与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欧空局(ESA)等世界顶尖团队同台竞技,在国际航天界树立中国航天的品牌和声望,他更看重这种国际平台对年轻人的鼓舞作用。

近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党委把李恒年树立为科技人员标杆,大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支像李恒年这样善于钻研、勇于登攀的人才“星座”,他们中的佼佼者,被中国航天测控界赞誉为“三剑客”“五小虎”“十才俊”。他们正接过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历史接力棒,在浩瀚太空纵横驰骋、经纬苍穹。★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测控航天卫星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miniSAR遥感卫星
昆山祺迈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静止卫星派
逐梦航天日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装备测控中的应用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向着新航程进发——远望7号测控船首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