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狙击手》反思“抗战雷剧”病灶

2016-03-25西南军事文学编辑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琴科狙击手之恋

文/王 龙(《西南军事文学》编辑)



从《女狙击手》反思“抗战雷剧”病灶

文/王龙(《西南军事文学》编辑)

2015年俄罗斯与乌克兰联合拍摄的战争大片《女狙击手》,内容全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故事元素:天真无邪的苏联女学生帕夫利琴科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逐渐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她先后在战场遇到三名男子并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残酷的战争一次次打破她的爱情幻梦……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表现的却是千百万苏联士兵在卫国战争中的典型生活故事,以其直指人心的艺术勇气,将思想探索的矛头逼向战争与道德、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等深层领域。影片通过战争对生命的屠杀、对爱情的摧残尤其是对人类价值观的扭曲,揭示出战争的反人类本性,赋予了卫国战争影片更为深刻的道德内涵,高屋建瓴地表现出俄罗斯电影人内在的精神深度。

相反,我们眼下许多抗日“神剧”却是对苦难历史的“暴力拆迁”,用回避苦难的娱乐打闹取代了严肃深刻的痛苦反思,一场带来深重灾难的民族战争,变异为嘉年华式的战争狂欢,呈现为阿Q式的战争游戏。这样的创作模式,遑论震撼日本人,就连中国观众也受到严重误导和影响,误认为艰难的胜利来得如此容易。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俄罗斯战争片精神内核的广袤“坚实”映衬出“抗战雷剧”的苍白“失神”。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真实并残酷地展示了历史环境对人性的磨砺和考验。《星星》《布谷鸟》《第九连》《女狙击手》等众多俄罗斯当代战争片的价值基调与苏联虽然是一脉相传,基本可以解读为俄罗斯人深层精神世界的基本语码,但已更多地涉及了颇为敏感的政治、宗教话题,在历史的讲述中获得了广大深邃的精神纵深。诸如《女狙击手》中女主人公帕夫利琴科战死沙场的几任恋人,有的让她懂得“战争不仅是死亡,还教人如何活下去”,有的严厉批评她虐杀敌兵“这样我们和法西斯有何区别?”这些全新角度表现了俄罗斯电影人对战争进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天问”式深度思考,使电影情节和文化内涵更具多样性、包容性。

而中国“抗战雷剧”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虚假,注定只能架构起不伦不类的艺术空壳。稀奇古怪的尼姑军人之恋、土匪八路之恋、三角多角之恋……以所谓突出“英雄人性”的借口肆无忌惮地上演着奇情虐恋。这样的作品忘记了艺术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艺术的本质却不可胡乱突破:没有厚重的人文之“神”为基,则无法达到反思人性与战争的高度。以此所谓“创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其结果必然是被观众唾弃。

所幸,2015年9月8日至17日,中国俄罗斯电影节在北京市和大连市举办。俄罗斯电影人表示,抗战剧可以成为中俄两国电影合作的一个重要交集,双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付诸实践。期待中国军事影视能借石攻玉,更上层楼。★

猜你喜欢

琴科狙击手之恋
霞之恋
“狙击手普京”
美军狙击手如何训练?
手持CS/LR4 7.62mm狙击步枪的警察狙击手
菊花之恋(外五首)
海之恋
俄判乌女飞行员22年监禁
丛林中的爱沙尼亚狙击手
母爱的反面
西部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