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北上广画风各异
2016-03-24晓园观茶
晓园观茶
中国这么大,各地的大学生大体是相似的,但也有些不同的风格,这从学生自己办的媒体(报刊微信微博)上也可领略到,
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画风”就各有特色。
主流北京
阅读北京的学生媒体,能看到理想、情怀、理论和科研等色彩浓重。看看这两个标题,《清华是一个可以谈理想的地方》《“老干部”对谈|李健&靳东:我们能被喜欢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回归》,“理想”两字冲击着眼球。前者是清华“小五爷园”微信公号刊登的清华一位本科生特奖获得者在奖励大会上的发言,这位法学院大四女生在发言中说:“我至今记得入学时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清华,是一个可以谈理想的地方。清华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氛围真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动力。我们学会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这种场合由这么卓越的学校的这般优秀的学生说出如此高大上的话,听起来很自然。
明星回到校园,畅谈理想主义与青春的面庞画面很和谐,李健和靳东在人大的座谈中说了掏心窝子的话,《青年人大》在报道这次座谈中写道,李健和靳东在成名前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沉寂,但与讨好外界相比,他们都更多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李健说:“我们这样坚持的人,有所喜好有所拒绝的人能被喜欢,已经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回归。”靳东也表示:“我们被喜欢,不只是因为一首歌、一部戏,是我们把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理想的坚持全都放到了作品里。” 夸了自己也夸了同学。恍惚间男神变身思政课老师。
谈理想当然少不了北大,北大教师潘维洋洋万言的宏文《北大学生的理想主义以及北大学生的现实》在网上转载颇多,它谈论了三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理想主义?第二,为什么大学培养理想主义?第三,为什么有理想主义的社会是有亲和力的社会,比较令人羡慕?文章有学理,有现实,从古到今,从校园到社会,最后疾呼:“如果大学不鼓吹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不是在大学撒播理想的种子,我们就不会有精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英雄,不会产生知识泰斗,我们中国社会的质量就会比较低。”“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为了社会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理想要落地,走学术道路是众多学子的首选。社科的拼理论,理工的做实验解难题搞创造,一大波未来的学术大牛正在孕育。清华《清新时报》上本科生特奖获得者高同学在答辩会上的陈述,洋溢着理论的批判和建构。他曾出版专著《全球化与国际资本》,他激烈抨击新自由主义,“当人们惊觉自由市场之神给予他们的神话,竟然真是‘神话时,他们才发现,新自由主义的每一条纲领,都清楚地写着:we EAT you,we KILL you,we FOOL you!”颇有马克思的韵味。他讴歌社会主义,“在葡萄牙,共产党参加的左翼联合政府对紧缩政策说不;在西班牙,托马斯·皮凯蒂参与下的极左翼政党‘我们行将对欧盟的不公进行宣判;在英国,‘马克思主义老爷爷科尔宾带着人民取消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期望当选工党领袖。”是不是让你觉得有些《共产党宣言》的韵律。
理工科同学的科研在学生媒体中占到很多的版面,这些科研很多站在了学术的最前沿,如引力波刚被发现,清华大学微信公号即发布《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引力波成功探测中作出贡献》。引力波是由一种叫LIGO的设备发现的,LIGO的研究工作由LIGO科学合作组织(LSC)完成,这一合作组织包含来自15个国家(地区)的1000多名科学家。文中说,清华大学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LSC成员。
清华《清新时报》一篇长篇通讯报道了一名博士后在做出的“诺奖级”科研的名师施一公团队里的工作,这个研究是关于“剪接体”的。文中介绍,“剪接体(spliceosome)是什么呢?就像有一条红绿相间的绳子,现在我们要把红的部分连在一起,把绿的部分剪掉。而剪接体就像是一双手和一把剪刀,能够把绳子在红绿交界处剪开,并把红的绳子结在一起。”这红绿相间的绳子比喻的是基因。这名博士后所在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4篇论文。
北大同学讲的科研是另一种味道和境界,《有群北大人的青春,叫考古》,讲的是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一个本科班在陕西的一次田野考古实习,满面灰尘的挖坑被叙述得活泼泼的。“往返于田头与住处,忽然感觉自己仿佛古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刮地的终极目标传说是‘刮地破万丈,下铲如有神、‘人铲合一。” “一天晚上吃包子,老师咬了一口,没到馅儿,他笑着说,‘看来要再往下做一层。”
北大的文气才气总是像压抑不住洋溢开来,即使理科生很多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能感到有厚重的思想在里面,比如文中这样的思考, “考古发掘,还仅仅是掀开了历史的一角,要从有限的、纷乱的、平常的考古材料中拼凑、猜测出历史的真相,甚至还可能陷入‘越发掘问题越多的循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如果已知是个圆周,圆外是无限的未知,那么当已知越多、圆周越大时,已知与未知就会有越长的交界。如此想来,考古也许真的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吧。”
以上内容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媒体上也会有,但北京高校学生媒体做得最充分,要不怎么说有代表性呢。
专业上海
复旦是上海高校的代表,复旦同学做的报道,从新闻的专业性上,放在全国来看,可能也在最高之列,尤其是他们写的长篇通讯,充实、详尽、细致,采访的人多,看问题角度全,写作精心到位。可以看出真真是按照社会正式媒体的标准来实践,绝不是玩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点也不含糊。
复旦“九十九度”微信号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深度调查报道,如《复旦社团的商业化“围城”》《复旦生意人》《扫邮被禁之后怎样?》《复旦小偷地图:校园周边盗窃状况调查》,这几篇放在社会媒体上也不怯。
仅从一个方面就能看出他们力求专业地报道,《复旦社团的商业化“围城”》中,在详尽报道了“复旦电竞社因商业化违规被注销”事件后,在最后一部分“面对商业化,还能有更好的选择?”的探讨中,除了对复旦本校情况的分析,还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来借鉴,这两所学校,一南一北,一远一近,但都和复旦“门当户对”。他们对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会干部进行了采访,以他们的情况和复旦做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显得很有说服力。
新潮广东
广东中山大学的《中大青年》近期有两篇文章,谈的是男生化妆和老师教化妆的事,这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显示南方还是最“潮”之地。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很吸引人:《男性爱美:突破传统性别文化?》,文章一开始介绍现状,“作为购买力旺盛的大学生群体,男大学生们人手一两件护肤品或化妆品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 然后以细腻的手法描述一位同学,“用细腻的亮粉高光在下眼睑晕染,对着镜子细细地涂抹他最擅长的卧蚕眉。卧蚕眉眉尾向上高扬,眉身呈现两段微弯。紧接着下一步,他开始修饰起眼影。‘我更喜欢粉色的。我化的眼妆,淡一点、薄一点的眼影比较适合,但前提是眼睛周围的肤色要干净明亮。”
那么女同学怎么看?文章也做了调查,“根据记者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统计显示,52%的女生表示会对男性某些爱美行为产生抵触情绪。而其中,‘频繁照镜子这一选项在‘其中最令人无法忍受的行为的这一问题中得票最高,占比达79%。” “像香水、基本的护肤品、化妆品,其实都可以接受。只要适度使用就可以。”男生小伙伴们,好好参考。
另一篇《据说是中山大学最懂美的老师!》,介绍一位叶老师,是中大药学院药物分析学讲师,讲《美容药物学》课,文章说它“被中大学生誉为‘最受好评、最难抢、最贴近生活的公选课之一”。文章配图是他在上课,背后黑板上四个大字“化山论肤”。
叶老师课上男生占了百分之十,下了课也有不少男生围着他请教。叶老师认为,“在美容美肤方面,关注的男生应该翻一倍,女生的关注度应该减少一半。实际上,化妆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画彩妆,一个是护肤,是不一样的。化彩妆的男性身上有的确实具有一些女性气质。而就美容这块,人们是有误解的。” “人应该适当关注自己的皮肤、外表,这既是一种修养,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份尊重。” “毕竟学生是要走上职场的,一个干净整洁的外表是必需的。中大一直提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在大学四年里,让学生学会保养、关爱自己,是很重要的,也是以后的竞争力之一。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元化的东西。”老师的教诲,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