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生成—探究—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03-24钟晓华
钟晓华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完善人格修养。因此,教师应重视加强古诗词教育,以使学生体验到汉语言文字的精美,从而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的探讨,创建了“生成-探究-综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22
一、提出背景及可行性研究
中小学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验汉语言文字的精美,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弊端颇多,功利性强,缺趣味性和实效性。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讨,我们认为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模式的五大结构因素,具有可行性。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先进的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此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主体论的认识观,特别是“综合”这一环节,紧紧把握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诗歌学习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并能将教学目标逐步细化
新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此教学模式就是针对这一目的提出的,力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讨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并用知识取得自己应得的学习成果。此外,对于诗歌意境的探讨过程,对于诗歌场景进行描述性的表达,对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都将会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
(三)操作程序是符合科学原理并且易行的
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用流程来简单的表达是:获取有关的信息—理解获取信息的意义—生成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去探讨问题—综合探讨的结果—形成对信息的新的认识—评价认识结果。其操作是让学生自己来动脑、动口、动笔,甚至是动身体来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建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在多种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综合来考察自己所取得的知识体系的信度与效度,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诗歌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功和不足。
(四)使师生的角色得到合理的分配
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中师生角色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五)有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时应当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路披荆斩棘,走进诗歌艺术的殿堂。教师还应运用种种方法激发起学生追求古诗中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欲望,使学生通过反复吟咏、背诵、设疑、探究手段,自我感悟诗词中所蕴涵的美。一整套教学策略,既完成了对诗歌的欣赏,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相关的评价也能证实教学策略的实用性。
二、具体操作程序探究
诗歌的“生成-探究-综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引导交流式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对诗歌进行的探究和综合,从而得到思想上的深化和能力上的提升的过程。其操作大致如下:
(一)诵读吟咏,初步获取信息
古典诗歌注重平仄、抑扬、对仗、顶真、回环、错落、押韵等技巧,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获取诗歌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吟咏。首先,我们提倡习得性背诵,希望学生积累大量的字词和锦言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增强语感。其次,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增强朗诵的趣味性,提高效率。例如,在学习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再现词中兄弟分离的场面,并配以名家配乐朗诵,将文字化为可观可听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言短境深的特点,又能让他们深刻感受词中的节奏美与音韵美。
(二)生成问题,深入探究意蕴
为了达到诗歌整体的和谐,诗人往往非常注重诗中每一个字词的敲打,以使得诗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主题突出。几乎课本所有入选的古代名诗,其作者都注重语词的锤炼,以完成雕塑古诗,达到美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生成问题的困难也主要源于不能深入研究诗歌语言的凝练深邃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使学生深入探究意蕴。
1.想象法。让学生对情境展开想象,以填补、连缀诗句间跳跃而形成的空隙,使诗的意境得到提升。
2.讨论法。根据教师的预设,学生对某些问题开展讨论,畅所欲言,变课堂教学的单项研讨为多项分析,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鉴别法。由此及彼,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启迪学生通过多维比较,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思维提升。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应让学生注重“扩”“解”“补”“考”四个方面的探究。
(三)注重评价,有效提升素养
有感于现在诗歌教学的市侩风气,特别是把背诵得分作为诗歌教学的评价尺度的弊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模式的探讨中,要特别注重探究后的综合和学习评价过程。所谓的综合是学习能力的综合,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此,教师应先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散文化的演绎。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评价是实践的后续和保障。唯有评价方式的多样,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学习当然不仅仅是背出了几首诗,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在语言上得到积累,在运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朗诵会、诗歌意境绘画作品展、鉴赏诗歌作品集、诗歌创作赛等,让学生能在多种途径得到肯定。
三、结语
孟子说过:“说读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 古代的学者在战国时期已经认识到了诗歌学习要注重研究。站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前沿,我们更希望古诗词教学能够和其他的语文教学一样,真正成为全面展现其自身教化作用的教学。唯有如此,诗歌教学才会真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