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源质量下降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探究

2016-03-24郭磊秦克丽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郭磊++秦克丽

【摘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已经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源质量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9-01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兼顾数量与质量,针对近年来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只有坚定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念,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更好服务于社会。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录取率的持续攀升,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最低控制线显著下降。

从2013年起,河南省将高职高专一批、二批合并,录取控制线大幅下降,均为200分。河南省高职高专由批次间录取分数线相差一二百分,至五年内录取分数线整体下降二百多分,该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的下降,形成了入校新生基础薄弱,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困难重重的局面,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严格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业标准保证教学效果,甚至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而一再降低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

(二)教学管理难度大

为了达到招生计划,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生源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具体表现为:1.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2.自制能力较低,有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厌学情绪;3.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难以适应高等教育自主学习的方式。

(三)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较低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发展指标的中期评估综合报告指出,河南省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7%。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全国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1%。同期,麦可斯研究院撰写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全国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4%,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离职率43%。其中,职业期待和离职率较高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讲是人才培养质量,是近年来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条件、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规范管理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意: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支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在数量和结构上无法满足需求,其根本是需要高职院校对人才培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调整。

2.明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对其相应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劳动制度、职业能力、道德操守等形成清楚的认知,切实做到以职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3.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基于职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将其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现在够用、将来能用为度,正确预测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

(二)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以职业资格为基础,以专业为纽带,以课程学业标准为区分、遵循市场规律,拓宽就业渠道,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高职院校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特点和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等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认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生产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3.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学生毕业前应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关部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关专业的资质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对取得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可以实行“以证代考”。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互通互认。

(三)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要求,2012年我国首次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资源条件、教学服务水平、教学效果等内容予以公开,对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和师生特点,逐步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系统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教育,尽管学历达到了要求,理论知识体系较为完整,但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等关键环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亟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使人才培养愈加符合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效地进行实训指导,使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各界予以支持。高职院校应努力做好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以职业为导向,保障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美长.生源低端化趋势背景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魏小燕.生源压力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陈红照.生源质量下降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