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河北省农民增收问题

2016-03-24王宝林柴亚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小康社会河北省

王宝林,柴亚岚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河北省农民增收问题

王宝林,柴亚岚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河北省农村农民收入总量增加但增速缓慢,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精准扶贫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确保河北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农民收入;增收对策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重中之重则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河北省还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人口比重大,农民生活水平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增收面临许多难题。所以,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决定河北省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其中加快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河北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蓝图的战略构想,其内涵和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使小康社会第一次成为中国人触手可及的清晰目标。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还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重点难点都在“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1]。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12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关于当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及政策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与农民利益切实相关的各种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还首次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等,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这不仅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农村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2]。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六成以上,因此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都在农村,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全局,如何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则是基础性问题。因此,河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扶持“三农”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主战场,并明确指出要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3]。

2 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

农民纯收入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农民收入构成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目前,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表现出一些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1 农民收入总量增加但增速缓慢

近些年来,河北省总体上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无论是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还是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省市对照,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仍旧明显偏低。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农民收入总量开始逐渐提高。河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 801.82元增加到2012年的8 081.00元,年均增长13.39%[5],保持了快速增长。这主要是自2006起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全面取缔农业税,稳步提升“三农”补贴,政府加大支农力度等,大幅提升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此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试点工程逐步走进农村,使得农民收入渠道增多,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启动的农村土地改革,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了保障等,这些扎实的举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近三年来,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放缓,普遍出现了增收难的现象,还有一些农村较为贫困,因此,河北省农民的增收问题不容乐观。

2.2 城乡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河北省农民收入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然而,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异,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逐渐地拉大。实际上,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速度虽然逐渐加速,但是始终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直到2007年达到12.93%的高峰,才基本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持平,2010年和2011年则分别赶超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5.2%和7.03%,尽管如此,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在总量上的差额却由1978年的162.18元增至2012年的12 462.04元。同时,河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也由 2. 42 ∶1最大扩大到2009年的2.86 ∶1[6]。不论是绝对量的增长还是比率的变化,都显示了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使得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必须得到保障,这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主要难题,也是城乡工农差距的主要问题。

2.3 农民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所谓农民收入结构,是指农民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状况,亦即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收入渠道拓宽,使其收入结构也趋向多元化。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主要是由于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多了,加之之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多外出务工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补充。另外,农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因素,使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但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然只能是重要补充[7]。总体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质的变化,收入来源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非农业化,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新的收入增长点。

3 河北省农民收入增收对策

加快提高河北省的农民收入是建设河北省新农村的一项重大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针对河北省的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可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使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多样化的要求,对农产品质量高品质的要求也大幅提高。所以,必须依据市场变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给农民加以合理引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在保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立足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当地的特殊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生产与加工相应的农产品,使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例如,河北省可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覆盖面,实施支持政策,提升畜牧业的规模和水平,提高畜牧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带动能力。此外,加大力度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主要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当然,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的关键性步骤,更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环节。单从农业生产环节来提高农民收入极为有限,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培育出一大批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创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既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必须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首先要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交通网络是农民积极融入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道路建设确保村与村的连接,乡与城的连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便捷交通网。还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通过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对于失地的农民和农民工问题,政府要及时干预,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城乡经济发展与人口得以均衡与协调。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及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改善农村在城镇化化过程中形成的小型经济中心经济实力弱小,与外界联系不紧密的现象,努力提高小城镇经济竞争力和居民生活水平,逐步形成小城镇人口聚集、市场逐步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为农民收入增加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8]。

3.3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增加对农民增收的推动力。党和国家的农业方针政策是农村建设的指向标,对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并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

中长期来看,河北省仍将是农业大省,为确保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提高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增收效果。虽然政府财政对“三农”投资总额逐年增长,但相对全社会经济增长发展水平来说,投入却明显不足。所以,随着“三农”问题解决的推进,所需资金数额还要逐年增加。同时,完善“三农”补贴的各项管理制度,继续贯彻实行“一减三补”政策,加大直补力度、扩大直补范围,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扩大到化肥、农药、农膜、燃料、灌溉等农业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从而提高农民增收的外部推动力。另外,在当今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的环境下,为保障农民增收,同时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政府仍然要坚持最低粮价收购的指导性政策,全面推行种粮补贴制度,鼓励各级政府现金补贴农业,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3.4 促进人才回流农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生产活动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目前来看,人才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河北农村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阿喀流斯之踵”,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城乡差距使得“三农”建设的人才大量流失,而农村中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也都选择外出打工,宁愿蜗居城市,不愿再回农村。所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企业,还要积极促进人才回流农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游子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乡和亲人。河北省可以利用优秀人才的乡情、友情和亲情等,建立起“老乡会”、“校友会”等民间组织,包笼外流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到家乡创业发展。加强宣传工作,表现家乡的发展,实施对回流人才创业的优惠政策,表达家乡吸引人才的诚心,从而发挥优秀成熟人才“以一带十”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民。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如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给予农民相应的经济补贴,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应适当减少教育支出甚至减免教育支出,来减缓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培训,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能够运用农业科技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5 坚持分类施策,推进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在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河北省决定向“精准扶贫”发力。按照省委部署,从2016年起,连续用5年时间,在省市县三级选拔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河北省有关部门、市县积极开展精准脱贫驻村干部选派工作,经过层层遴选把关,共选派驻村干部22 112人,全省建档立卡的7 366个贫困村实现了第一书记和工作组全覆盖[9]。同时河北省还探索完善了精准扶贫新模式,主要有特色农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就业扶贫、科教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等10项扶贫新模式。并且争取到全省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县全部退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即1万元以上)。

坚持推进精准扶贫,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整体上增强河北省农民收入的又一有效途径。

总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河北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采取有效举措,精准扶贫。

[1] 陈中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原创首发).[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48016215.html.2016-1-28.

[2] 习近平2012年到河北农村考察(图).[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711/c1001-22169086.html.

[3] 郭亮.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 赵春凤,梁树岐.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J].活力,2010(11):27.

[5] 冀农宣.2006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逾3800元[J].河北农业,2007(3):4.

[6] 肖娜.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7] 冯雪芹.新时期河北省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基于收入来源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2(2):52-54.

[8] 赵克华.河北省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9] 河北2万多名驻村干部奔赴贫困村开展精准脱贫(图).[EB/OL]. http://he.people.com.cn/n2/2016/0224/c200202-27800921.html.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n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Well-off Society

WANG Bao-lin, CHAI Ya-lan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for Hebei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s in farmers’ income. The total income of the farmers increases in rural Hebei province, but the growth is slow. By adjusting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to improve the farmer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farmers’ income to increase steadil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Hebei province.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Hebei farmers’ income; income increase strategies

2016-03-06

王宝林(1976-),女,河南南阳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

F32

A

1008-9446(2016)05-0079-05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小康社会河北省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河北省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村土地流转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