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裕谦述论

2016-03-24陈力

关键词:鸦片战争研究

陈力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裕谦述论

陈力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裕谦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前执政地方时,他亲眼目睹了鸦片的种种危害。他认为,鸦片不仅摧残了大清国民的肉体,更毒害了中华民族之精神。为此,他多次上疏道光帝,请求禁烟。禁烟运动开展后,裕谦身体力行,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禁烟措施。鸦片战争中,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备战抗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以身殉职,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阵亡级别最高的清军将领。

关键词:裕谦;鸦片战争;研究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曾祖班第、祖父巴禄、父亲庆麟,都曾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嘉庆二十二年,裕谦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六年,任湖北荆州知府,随后调武昌府知府,升荆宜施道;道光十四年,任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九年,任布政使,又署江苏巡抚,不久实授;道光二十年,升任两江总督。[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裕谦领导沿海人民英勇抗敌,最后光荣殉国。在置身于革命和近代化框架之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些阶层经常被简单地脸谱化,如旗人是革命的对象,是反动势力的代表等,裕谦研究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模式的影响,故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裕谦的文集和奏折等,力图还原一些历史真相,以供大家参考。

一、裕谦与禁烟运动

面对鸦片的泛滥,“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止外国人输入这种毒品,又禁止中国人吸食这种毒品”[2](P26)。传统史学观点认为,“从当时的疆臣(地方长官名单)来看,半数以上的是满族,而全面赞成黄爵滋奏议的四个人当中,满族仅有河南巡抚桂良一人”[3](P100),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林则徐、黄爵滋之前,长年在地方担任督抚的八旗官员,在奏折中便曾多次向道光帝深刻剖析禁烟的必要性:“鸦片产自外夷,流入中国,近则蔓延益广,为害日深。”[4](P14)裕谦曾长年在鸦片毒害最为惨烈的江浙一带担任地方官,对鸦片之害更有切肤之痛:“鸦片烟,上干国宪,下病民生。”[4](P12)裕谦认为,鸦片有两大危害:一是“病民”,“殷商、富户、纨袴子弟,嗜食者甚多”,“工匠、仆隶、兵卒、倡优人等,买食者亦复不少”,甚至也有僧侣、道士吸食鸦片;[4](P39)二是“伤财”,人们大量吸食鸦片,“数十年来,银出外洋,毒流中土,患甚于洪水猛兽”[4](P12)。为切断鸦片走私源头,裕谦提出了应对洋船走私鸦片的办法。其一,洋船进出各口之时,发放执照,详细记载船商、耆舵姓名以及出洋日期、始发点、目的地等,“倘该船于他处出口,未经加印、挂号,注明出口日期者,驶入何处,概不准入口中”,如果私带鸦片,“一经查出,即将该船执照扣除,治罪。船货一并入官”。其二,勒令即将出洋的船只悬挂大清严禁私带鸦片旗牌,使“中外咸知警惕也”。对于广东、福建一带的洋船,裕谦建议,让船商、牙行写下不会夹带鸦片的保证书,该船入口之时,先行查验保证书,如果有夹带现象,船商和牙行“一并治罪”。为防止水手走私鸦片,“闽、广船只水手,应请给予腰牌,以便稽查”。其三,严查行户人等寄囤鸦片。洋船走私鸦片,“必由该处不法行户代为寄顿,以俟各处奸徒前往贩卖”,“销售不易,自不致再有夹带”,故应饬令各道府县,严密查拿此等不法行户及贩卖奸徒。其四,对于包庇走私、销售鸦片的员弁兵役,加强打击力度。[4](P14~17)对于内外勾结,贩卖鸦片之人,“照沿海奸徒勾通外夷潜买鸦片烟土入口例,将首犯拟斩立决”,“传首海口,悬竿示众,俾沿海商民咸知警戒”。[5](P44)裕谦认为:“今在必行法严,伊始例载,开设鸦片烟馆为首。”[4](P5)裕谦曾亲自制定《禁止鸦片备条示》,其举措有三:第一,要求家有烟土、烟具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如若藏匿在家,“一经被人搜查起获,难免照例治罪”;第二,将出租房屋充当烟馆者,自首者免罪,如若被朝廷拿获,“除本犯治罪外,房屋一并入官”,房主如发现租房之中有贩烟之事,必须上报,“首告之房主,免其入官”;第三,禁止寺院、道观、旅店等贩运、销售、吸食鸦片,发现者如知情不报,视为同犯。[4](P22~24)

山西巡抚阿勒清阿认为:“鸦片烟近日来流毒渐广,沾染颇多,断非拿获一二起人犯,即能罄净。盖其物甚易掩蔽,其迹甚属诡秘,是以破案者甚少。若专事检查搜索,又恐开胥役需索之风。”[6](P447)清廷也认为:自道光十八年颁布鸦片禁令以来,已经一年有余,查获办理之案不少,但“贩吸之风,仍未尽净,非尽由平民不知畏法”[4](P21),其根本原因在于,衙门之中吸食之人和里应外合之人太多。对此,裕谦提出:“倘有文武各衙门,书差、兵役勾通本地匪徒,以搜查鸦片为名,遇事生风,在路邀截盘诘,或于往来行舟及良懦人家藉端搜索,乘便抢取财物,讹诈钱文者,立即严拿到案。查照抢劫及诈扰本例,从重究办。”[4](P56)他还发现,一些候补官员和杂役,没有任何委任,便直接带人搜查鸦片,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官员子弟、亲友、家丁也冒充委员,“乘机攫取财物,藉端扰累”[4](P18)。裕谦认为:“鸦片流毒,贵贱贫富罔不习染。自去岁查办以来,破案者千百余起,其间职官以及庶民与夫肩挑负贩,无不悉备,查拿可谓尽力矣!而独在官人役从未有一人犯案者,岂此辈守法爱身转胜职官缙绅乎?似无此理。臣思其故,盖拿烟者此辈也,而此辈之外,则更无拿烟者。其藏身甚固,其党卫甚周,同恶相济,谁得过而问者?此所以难于破案也,而流弊遂由此滋矣。夫舞弊营私,此辈长技,一遇烟案,得财或故纵,得土或分肥,皆恐不免。臣见闻,现在售烟者多有在官人役,试思查拿如此严紧,此辈烟从何来?则平日查拿之际,其多吞赃入己可知。如不严行究治,则既可恣其吸食,又可任其买卖,是上欲除鸦片之害,而下反专鸦片之利,流弊何以清?根株何以净?应请敕下各省大吏及在京各衙门,令各严饬所属,设法搜剔,明定章程,以仰副我皇上除恶务尽之至意。……鸦片烟流毒日甚,而在官人役违禁吸食,包庇尤为弊源。”[4](P46)为鼓励官员禁烟,一些八旗大臣主张将禁烟作为官员的政绩之一。裕谦认为:“文职员役疏懈故纵,由臣会同督臣,参拿究办。武职弁兵疏懈故纵,由督臣以军法从事。该营官及各上司知而不举,一体治罪。如果办理得宜,由督臣会臣核明,酌加优奖。”[6](P44)裕谦上折进一步提出:应从查禁之日始,根据拿获烟犯的人数,对地方官给予不同的奖励,对查办不力的官员,“暂先行酌量记过,停升、停委,以观后效”[4](P54)。在禁烟的几年中,裕谦先后查获烟犯多达1230余名,并缴获了大量烟土、烟膏、烟枪、烟具等物。[5](P152)裕谦坚信:“设法防范,信赏必罚,庶几来源可杜,积弊可清。”[5](P44)

在裕谦的努力下,江苏禁烟成就卓著,仅次于林则徐主政的广东地区。裕谦的禁烟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吸食和买卖鸦片的活动,维护了清廷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二、裕谦的民本思想

裕谦在镇海战役中所扮演的角色虽颇受争议[7](P362~374),但其在战争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操,却是无可挑剔的。裕谦曾言:“各省皆可言守,浙江必应议战,且应速战。”[8](P11524)1841年,他提出应先发制人:“兵贵神速,必当先谋收复定海,使之容身无地,水米无资。沿海各省复以制克之法,相机堵御。则该夷欲进不能,欲守无藉,虽船坚炮利,无能为役矣。”[9](P243)当林则徐、邓廷桢被清廷“惩办”后,裕谦就成为当权抵抗派中的重要人物。[10](P260)他曾说:“申国威者,皆忠义之臣,而不顾国体者,皆奸佞之辈。虑久远者,皆智勇之士,而苟图目前者,皆庸懦之流。”[11](P516)对旗人的作用,他寄予了厚望:“旗兵世受国恩,凡事应身先作则,为绿营表率。”[1](P2944)他判断浙江在此次战争中,必首当其冲,所以需着手战备准备。道光二十一年元月五日,在上奏折给道光帝时,他主张:“臣愚以为兵贵神速,必先收复定海,使之容身无地,水米无资,而后以克制之法,相机堵御,则英人欲进不能,欲守无藉,虽船坚炮利,无能为役矣。”[1](P2945)他筹划“持久战”的战略,倚重林则徐,对辖区进行积极布防。为打击侵略者,裕谦“号召沿海渔疍,嶴屿穷民,同心杀贼,禁断接济。招复汉奸之为夷用者,许以自新,而责其后效”[12](P94~95)。在外交上,裕谦反对盲目排外。鸦片战争初期,裕谦曾有过闭关封港的念头。1840年6月,“夷船初至,奴才在江苏巡抚任内,曾有封港之议”,但是,当他发现闭关后,“商情、民情,均多不便,旋于九月初间,即奏明开港在案”[13](P318)。当副都统海龄向清廷提出“将沿海通商各码头港口,一律封闭,不准一人一船出入,以防偷漏之弊”[1](P2947)时,裕谦认为,“若将商、渔船只,不问奸良,概行禁止出入,以防勾结,则沿海无数穷民谋生乏术,又不足以示体恤”[9](P417),且“滨海之区,地多斥卤,民无恒产,而性习于海,有力者贸易于南北两洋,货物因之流通,小民藉资生计。无力者以船为家,以海为业,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冀有所获,以易升合”,如果实行海禁,“有力者虽可支持,市廛业已萧索,无力者顿失所天,必流而为盗”,所以,通过禁海不可能杜绝渔民接济洋人。裕谦指出,渔民冒险接济洋人,“不过贪获厚利,而其所得究属有限”,如果重赏渔民,好言相劝,“断不肯舍无穷之富贵而冒死接济,以求有限之钱财”。[9](P392~393)与此同时,裕谦从战略角度出发,高瞻远瞩地分析了抗战与安民之间的辩证关系:“夫攘外必先安内,而安内之法,不过因民之利遂民之生。欲兴聚而恶勿施,使之各得其所,然后激以忠义,歆以重赏,则民情孕洽,乐为我用,兵民协力,攘此小丑,直等摧枯拉朽。从未有拂民之性而能安内,亦未有内不安而能攘外者也。”[13](P381)此折言辞恳切,道光帝为其所动:“兹据裕谦奏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仍未得要等语,所见极是。沿海通商各码头,著仍旧照准商民往来贸易,毋庸封港。”[14]

为防止难民投敌,裕谦会同地方各级官员,“赶办抚恤,安集逃亡,俾得及早复业”,同时,在宁波等处收养难民,并出资送他们回乡。[9](P395)“所有定海城镇乡村中实在无力难民,无分极贫次贫,均著给予三个月口粮。其焚毁房屋,查明间数照例给银,令其自行搭盖,以资栖止。”[14]后查明,定海被毁房屋1257家,成年难民2556口,儿童9319口,“均经照例给发修费,散放银米,毫无遗滥”。为防止胥吏以权谋私,裕谦要求地方官“办量均属妥善”[13](P420~421),“镇海、定海两处居民,老幼趋承,依依如家人父子,佥谓从此可以有恃无恐。民心既已大定,布置即易措手,所谓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9](P397)。裕谦为定海争取到了两项惠民措施,一是“增广学额”,二是“酌减钱粮”,其目的在于“以昭激劝也”[9](P416)。定海沦陷之后,当地人民抵制英人统治,并想方设法打击侵略者。“逆夷即出伪示,勒令投顺,继出伪示,勒令完纳钱粮,该士民共矢忠贞,不顾身家性命,始终不肯从逆。且因请兵不得,恐其盘踞不去,叠次用毒药熬成浓汁,在于井泉溪间乘夜遍投。该夷饮而成病,死亡相继,殆无虚日。”[13](P434)这一切,与裕谦的养民、抚民政策是分不开的。裕谦殉国之后,有人写诗纪念之:“我哀葛王皆将才,可惜将将无奇侅。更惜裕公尚少年,此才磨炼能安边。”[15](P717)

积极动员民众参战、抗战,利用悬赏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侵略斗争,是裕谦积极抗英斗争的一大亮点。“惟制敌之道,首重体察民情,因其势而利导之,勿事张皇,以摇惑民心,勿因军需而扰累民力。勿夸敌强,以沮丧民气,勿任弁兵之攘冒民功,则民志坚定,乐为我用,何敌不克?”[13](P315)裕谦认为,“英逆船只,如敢犯我疆圉,不论兵船、货物,陆路则诱其登岸,水路则引使搁浅,枪炮齐放,刀矛并施,同心痛杀。有功者,即来本大臣军营报功,查验明确,立即照格给赏,不折不扣。”[11](P385)在宝山防堵之时,其规定:“有擒献义律者,赏洋银五万圆,杀一白夷赏洋银壹佰圆,杀一黑夷赏洋银五十圆。”[9](P379~380)裕谦任职浙江之后,进一步提高了悬赏之规格:“擒获白夷一名,赏洋银二百元,黑夷一名赏洋银一百元。”[17](P84)在他看来,悬赏“可不伤一兵,不折一矢,杀尽贼众,散尽贼众,似属万全之策”[13](P221)。

早在江苏巡抚任上时,裕谦就认识到“民心可用”。定海陷落之后,他指出,定海之失“非由定海难守”,是因为“士气不振,民心解体”,如果能够发动群众,“同心痛杀”,则“区区小丑,安敢小觑”[15](P226),故而利用民力与敌抗衡,比单纯出动八旗、绿营兵有效:“征兵满万,不如召募三千,以习水土而熟贼情也。”同时,“广东岸上粗工力作之人,及水中营生之人,勇壮有力,欧罗巴人皆不能及,若拣充兵丁,可谓精兵”,所以他“于岱山召募水勇三百名,定海四五百名,石浦、镇海四五百名”[9](P395)。其主张“召募水勇,多多益善,较之征调他省官兵,事半功倍,以之相机攻剿,可补兵力之所不及”[9](P379~380)。后来,他又上折,再次阐述了类似看法:“奴才权其缓急,督饬地方官,多募乡勇以为援应之策,而全力仍注镇海、定海二处。”[16](P1210)对于一些所谓的“汉奸”,裕谦则指出,“毕竟良民较多,奸民不过百之一二”,如果赏罚分明,因势利导,“奸者亦可化而为良”[13](P315),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专恃兵力,则寇未至而民间先已哗然,勇者观望,智者隐藏,懦者迁徙,黠者煽惑,悍者抢夺,富者远害其身,贫者幸灾乐祸,自相惊扰,草木皆兵,虽有百万雄师,千员健将,安内之不暇,何暇攘外。”[18](P949)正如蒋廷黻所言:“倘中国人民不为中国打外国,就必反助外国打中国,民心亦可见一斑了。”[10](P260)这些政策实施以后,“彼时夷船上之汉奸皆不复为贼用,而思为我用。该夷闻风疑忌,亦不肯信用,并不肯容留”[13](P220)。裕谦认为,在正规军外又招募军民,的确会消耗掉国库不少钱银,但是,这些人“膂力技艺素称精熟,又能尚信义重然诺,激而用之,灭此朝食,不啻摧枯拉朽”[9](P500~501)。为加强抗英力量,裕谦甚至主张招安一些流氓无赖,让其杀夷立功。他在奏折中说:“此等水勇均属匪类,广东呼之曰烂崽,以之攻夷,可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间有伤亡,亦不足惜,既不致有损天威,并可为地方除害……一体准其杀贼请赏。”[9](P260)对于沿海之外地区的民众,裕谦亦持同样的观点:“江南之徐州、凤阳、颍州三府毗连豫省,人性爽直而有信义,不乏技艺精熟勇敢有为之人,非逆夷及汉奸所能望其项背……不论其有无犯案,只须其胆壮技熟挑选四五千人,分起管带前来。”他认为,让这些人参战有许多好处:其一,可为阵亡将士雪耻;其二,比起远调而来的官兵,他们更有战斗力;其三,战争平息之后,将他们分遣到各营,经过训练,“可望悉成劲旅”;其四,将这些人培养成人材,可“免其流入匪类”[9](P503)。裕谦虽身处战争之中,眼光却延伸到战争之外,这是当时的士大夫所无法企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裕谦不仅大力招募水勇以充实防务力量,而且对这批水勇进行了精心装备:“定海境内十八岙及悬海各山岙,先经署定海县石浦同知……妥为劝谕,各自团练。有请官发给鸟枪药铅刀矛者,亦有自备器械者,均已造册报官。各岙乡民共慕敌忾同仇之义。”[9](P433~434)“水勇一项,本系乌合之众,不谙纪律,且皆沿海骁悍之人,若聚成大帮,恐不免恃众滋事,现在既难弹压,将来更难遣散”,“是以奴才多派委员,分头召募,或二三百人为一队,或百余人为一队,或数十人为一队,或闽或浙,总不得专募一州一县之人。又择其中勇敢谙练众所推服者为头目,视其才力所及,或管领数十人,或管领一二十人,仍拣派文武委员,时加训练,分队统带,或伏于海汊,或把守口岸,不令聚集一处。无事以浮水戗风跳跃击刺为练习,有警予随机调派,可多可少,可分可合,俾得互相激励,各尽其长,俟夷务平定,亦可陆续遣散。该水勇等咸知大义,且图杀贼立功,以邀重赏,与官兵居民,均属相安”。[18](P1008)此外,裕谦非常重视民间身怀绝技之人,“无论武举、武生及各项生员、民人,不拘本省、外省,亦不拘从前有无过犯”,只要有特长,如“臂力过人手举数百斤者,或挽强弓十余力箭不虚发者,或善放鸟枪,抬炮致远有准者,或使用长矛大刀及各项军器飞舞骄捷者,或能超墙逾沟至丈外者,或拳棒精熟,一人能胜数十人者,或熟识海洋风云沙线善于操舟出没风涛者,或能泅水潜伏江海者”,都可以让地方官员保送来,以能力大小,“分别赏拔,以示鼓励”。[9](P276)为了说服道光帝,他说:“恭查雍正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各省中膂力超群艺勇出众之辈,若听其弃置无用之地,深为可惜。著各省督抚等如募拣选,咨送兵部,候朕拣派官员训练教习,以备军旅之用。又曾经获罪已邀赦免者,亦准咨送。”[13](P100)道光帝也逐渐认识到民心可用,曾上谕裕谦等官员云:“广募水勇,团练乡民,相度机宜,乘时进攻。”[14]在裕谦部中,有一些参加三省白莲教起义的义士,其既往不咎,“尽有由义勇出力擢至大员者”[17](P207)。果然,这批人在战争中起到了正规军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如定海义民徐保兄弟四人,在葛云飞、郑国鸿为国捐躯后,便发挥其“逾墙走壁之能”,将两总兵的遗体窃负来营。[14]

三、裕谦与定海之战

传统观点认为,在战前,“汉人多主战,满人要改弦易辙,就主抚”[19](P32),而在战争中,八旗子弟则畏敌如虎,愚昧落后无知,“粤东之事,逆夷綦布省河,不肯稍退,前许通商,贸易如常,城中重兵驻扎,骚扰不堪。杨侯初来,实无经济,惟知购买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然尚添造炮位,军器木排等事”[20](P163)。不可否认,清朝中叶,八旗士兵的战斗力开始衰落,但其尚武之风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道光二十年,裕谦俘获洋人三十余名。因战事未起,裕谦对之极为人道,“不但不加诛戮,且用酒肉养赡,并派中国之人服侍。其夷妇一口,又另派中国老妇二人服侍”[9](P387)。随着时势的变化,裕谦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逆转。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定海军民俘虏一名英兵,裕谦直接下令将其凌迟处死,枭首示众。[13](P290)九月,又俘获两名英兵,裕谦下令将一名白人士兵,“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制成自己战马的马韁,然后将其“凌迟枭示”;对另一名黑人士兵,则“戮取首级,剥皮枭示”[17](P85)。更有甚者,裕谦查到埋葬英国人之地后,“一一起出,将骨挫灰,设祭丛葬诸魂,再引投诸海中,以泄人愤”[15](P227)。对裕谦之行为,广大官兵和民众,“无不踊跃称快”[17](P85)。同年六月,他在奏折中又谈到,英国侵略者“占据我城池,戕害我提镇大员,焚抢我民人庐舍,发掘我民间坟墓,屈计其罪,擢发难数。即使全夥擒诛,剥其皮而寝处之,亦不为过”[9](P448)。道光二十一年,英军侵占定海,镇海告急。裕谦为鼓舞八旗和全体官兵的斗志,召集守城将士,公开宣誓:“城存俱存,以尽臣职,断不肯以退守为辞,离却镇海县城一步。尤不肯以保全民命为辞,接受英人片纸”[1](P2950),“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亟!……临战,挥幕客先去,曰:‘胜,为我草露布;败,则代办后事。’”[8](P11525)随后,他继续说道:“逆虏悖天寒盟,得气于广闽,不为备罹兹瘏毒。今乃扬帆起椗,卷众北越,镇军葛、镇军王、镇军郑,先帅偏师,急越定海,幕府总统大兵,相机援应,且虏数和以耍我,今日之事,有死靡他。幕府四世上公,勋烈不沫,受命专讨,义在必克。文武将佐,敢有异心,受夷一纸书,去镇海一步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21](P630)上折道光帝时,裕谦悲壮地说:“奴才自祖宗以来,效命疆场,世受国恩,兹又奉命专征,既不敢辜负朝廷,亦不敢玷辱祖父。惟有殚竭血诚,身先作则,拊循士卒,激以忠义之气,解其畏葸之心,并躬率文武官弁,誓于神前,城存俱存,以尽臣职。奴才断不肯以退守为词,离却镇海县城一步,尤不肯以保全民命为辞,接受逆夷片纸。此非奴才敢效匹夫之勇,甘为孤注之投,盖因镇海地方稍有疏虞,则逆敌愈张,兵心愈怯,沿海一带必将全行震动。非此不能固结兵心,灭此朝食,更非此不能挽回一年来瞻顾徘徊之积习。”[17](P112)

当定海陷落之后,裕谦知道无力回天,对其客卿说:“明日将战,今先有言:凡军中谕旨、奏疏及他文簿,置行馆中”,“余无子,可以德峻承祧……吾所草诸疏,藏之家祠,朝廷有所推问,以此进”。[21](P630)镇海被攻破前夕,余步文劝裕谦避城自保:“以伊一人身死,分所宜然,但有中妻子女儿三十余口中,实属可怜!”裕谦仰天长笑:“女儿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断不可夺。此在城军士,共闻共见者也。”[22](P217)镇海城将破,裕谦“见大势已去,诣学望北阙叩首,跳沉泮池殉节”[12](P97)。应该说,裕谦自杀殉国是早有思想准备的,而非一时冲动。据浙江巡抚奏报,裕谦对余步云等人高声说道:“汝如退守宁波,拯救百姓,即自行具奏。倘镇海被占,我即殉节。”[9](P517)时人评价云:“观其慷慨誓神,从容遗命,此岂匹夫臧获,激烈一时者哉!”刘孝长有诗云:“建节初登上将坛,东南父老祝江干。悲歌慷慨惟求敌,壮士从容不免冠。刳贼横挑蛇虎易,麾兵力制遁逃难。惜哉徒抱孤忠死,不救明州日破残。”[23](P1985)虽说“自刎仿佛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时髦行为……我们得承认,这种行为不失为一种逃脱责任的极其特殊的方式”[24](P141),但裕谦殉国,不是以此而逃战败之责,而是激励广大将士奋勇杀敌,以早日光复被英夷所侵占之国土。在即将开战之前,裕谦对身边将官遗言:“公等去城西数里外,观我破贼,急草露布,不者,与家人会于余姚,勿顾我。我死,提督必以我说于夷,夷虽得镇海,不能有也。朝廷复命大将断曹娥江,而西东南尚可为,勉之!”对此,陈康祺动情地感慨道:“公浩气忠肝,成算夙定若此,岂犹夫智穷数极,一死塞责者比哉!”[21](P630)在裕谦殉节精神的激励下,虽敌强我弱,广大官兵仍奋勇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杀。曾参与定海之战的英军在日记中记载道:“在这些人中,有许多人奋死决战,显然有不战胜即战死的决心。”[25](P272)

四、结论

裕谦在领导浙江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浙江巡抚刘韵珂上疏道光帝,汇报裕谦殉节情形时,深为裕谦爱国尽忠精神而感动:“该大臣自逆夷滋事以来,锐意灭贼,欲图为国宣威,虽逆焰甚炽,而壮志愈坚。今所愿未酬,力竭殉节,深堪悲痛!仰恳天恩,俯赐优恤,以励臣节而慰忠魂,天下臣民同深爱戴。”[9]( P514)道光帝亦给予其崇高荣誉:“两江总督裕谦,功臣后裔,世笃忠贞。经朕擢任封圻,适当逆夷滋事,特派为钦差大臣办理浙江军务。该督锐意图功,方资倚畀,兹以镇海县城失陷,投水殉节,为国捐躯,深堪悯恻。著加恩赠太子太保衔,照尚书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伊祖班第于乾隆年间在伊犁殉节,入祀昭忠祠。今该督临危致命,不忝前人,著附祀昭忠祠,并俟军务完竣后,再于镇海县建立专祠,以彰荩节。”[14]陈康祺在评价鸦片战争中文臣武将时,动情地说道:“呜呼!庚辛海上之变,文臣可倚以御侮者,仅林文忠公一人,次则裕靖节耳。”[21](P629)时人鲁一同写诗哀悼云:“裕公忠臣后,正气何堂堂。”[23](P1984~1985)清末思想家徐继畲说:“殉难者钦差大臣裕谦,此公豪杰之士,以灭贼自任,力竭而死,天下悲之!”[26](P651)198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巨大精神力量》,认为裕谦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27]

作为旧时代的官员,裕谦身上难免留有特定时代的印记。比如说,裕谦在分析中英形势时,显示出对英国现代化军队的无知。其称英军以船舰为家,“破浪乘风,固属长技,但船身笨重,吃水极深”,又认为英军腿脚不灵活,“结束紧密,碍于屈伸,一仆即不得起,不利陆战”。基于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若竟铤而走险,舍舟登陆,更可以大加剿洗,不令其一人生还,以彰天威而泄民愤。”[28](P440~441)又如,对英国之实力,裕谦也存在误判,认为“我朝中外臣服,天下一统,幅员广阔,为从古所未有。该夷僻处海陬,辄敢视同敌体,实属夜郎自大”[5](P343)。尽管如此,裕谦坚决禁烟,其立场和行动不亚于林则徐,其世界眼光也可与林则徐相提并论。他指出,英国等帝国主义“垂涎澳门、定海、厦门”等地,由来已久,“在内地设立码头”也不是第一次,所以,对他们不能放弃武装抵抗,否则“该夷贪诈性成,得步进步,又将顾而之他”[28](P698~699)。他还敏锐地看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华,但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中国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迨该逆孤立无偶,势愈穷蹙,官兵水勇乘其敝而击之,区区小丑,不难一鼓殄灭。”[28](P871)当英军从海上乘风破浪而来时,裕谦隐约地看到了海权的重要性。在奏折中,他希望清廷振兴海防,夺回海权。当杨芳提出改水师为陆军,放弃海洋时,裕谦坚决反对:“臣前在军营,亦曾将巡洋官兵撤回,防守口岸,因英人船坚炮利,不值一之海洋接仗,然止可为一时权宜之计,一俟洋务平定,必应简练水师,讲求船械,以为久安长远之图。若竟将水师改陆路,则海中岛屿,巡哨无人,几同弃置,非徒示弱外人,任其占据,更虑沿海盗匪结聚成帮,肆无忌惮,为患更甚矣。”[1](P2947)这些观点,即使与林则徐相较,也丝毫不逊色。

在抵御外来侵略时,裕谦身为封疆大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亲临战场,誓死保家卫国。战败后,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的他,却选择了自杀殉国之路。这在当时的官场,特别是八旗贵胄中,是非常少见的。裕谦的自杀殉国,充分彰显了其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日)陈舜臣.鸦片战争实录[M].卞立强,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裕谦.勉益斋续存稿[M].道光(1821-1850)刻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2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6]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7.

[8]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浙江鸦片战争史料[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

[1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3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梁廷枏.夷氛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3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14]清宣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4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18]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9]刘海峰.鸦片战争的大人物与小人物——以穆彰阿和王太云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8(22).

[20]庄建平.近代史资料文库(第4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2]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3]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6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法)埃利松.翻译官手记[M].应远马,译.上海:中西书局,2011.

[2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6]徐继畲.徐继畲集[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27]郑必坚.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巨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1983-03-19(1).

[28]齐思和,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4.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K25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1-0081-06

作者简介:陈力(1979-),男,湖北黄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S026);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418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5D025)。

收稿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史料实证:谁是“鸦片战争议案”的决定者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雷的研制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