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对策探讨

2016-03-24胡宇锋

关键词:对策发展

胡宇锋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对策探讨

胡宇锋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针对湖北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房地产企业、技术人才等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技术标准;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人才培养;三是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产业化优势;四是大力建立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住宅有了更高要求,希望住宅不仅仅满足于能住,而且要住的舒适、住的安全;社会希望住宅能够更加环保、更加绿色。住宅产业化能很好地满足现阶段的需求,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住宅产业化在社会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住宅产业化[1]又称为住宅工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即用工业化的大生产方式来代替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直白的讲即像建造汽车那样建造房子。将房屋分解为各个相关部件,即拆分成类似于汽车的各个零件,在工厂加工完成后运送到工地进行统一拼装。为了尽快实现人人都有好屋住的目标,湖北省近年来不断地摸索学习,住宅产业化有一定成效,但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0多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住宅产业化进行了多方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果显著。文林峰[2]认为住宅产业化中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能够很好地应对保障房存在的质量和进度问题,更好地实现保障安居目标。桑培东[3]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系统论等方法对住宅产业化与保障房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做好产品定位,组建虚拟产业集团和完善政策配套的互促发展建议。胡云辉[4]基于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角度对其进行战略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积极进行试点等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刘达光[5]介绍了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基本状况,分析了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刘颖春[1]通过分析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具体情况,指出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对于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办法。吴伟东等[6]通过对比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技术落后、企业响应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阻碍等问题及产生原因,对具体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为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取得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住宅产业化的优势

(一)建筑企业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就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来说,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而且湖北省住宅建造水平同样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局面。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和住宅产业化率远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建筑成本高、住宅价格高、施工周期长、建筑质量良莠不齐等。而根据相关统计,住宅产业化比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住宅生产方式的工作效率高,工程周期缩短,人力成本降低,施工现场工人数量也将大幅减少。

(二)节能减排,降低材耗

通过对万科某个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查,可以看出住宅的预置率一旦达到37%,就可以节约材料36%,节约用电31%,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噪音,且钢模板的重复使用率也能得到大幅提高。如果在中国建筑业推行工业化建造的方式,可使建筑垃圾将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50%以上。从该资料可以看出,住宅产业化能够为节能减排、降低材耗做出巨大贡献。

(三)住宅的综合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

从西方国家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看,住宅产业化不仅可以填补市民对住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住宅产业化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并且住宅在保温、节能和舒适性方面都能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产业化住宅也能使住宅在结构和防火上的安全性更好。

二、湖北省住宅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一)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情况

湖北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中等水平,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现代产业化体系较为完善,以武汉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代表,其创造力较好,并且在物质、技术、人才方面都有很好基础。2005年,湖北省第一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建成。2009年,湖北宇辉建设集团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家的考察下,顺利通过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评审,成为湖北省在这一领域的先进企业。

近年来,湖北省建筑业及住宅产业化发展迅速。2014年,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实现10060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99%,从业人员225万人,湖北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83.8亿元,商品住房销售面积5600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超全国平均水平10.7%、13.3%。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6.89万套,基本建成26.5万套,分配入住17.42万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19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渔民上岸安居工程7.3万户。2015年,武汉已建立起四大“造房工厂”,全力推行“住宅产业化——预制件生产”,尽可能提高建筑质量,缩小施工误差。卓达新材产业园南方建厂大总包、设备大招标暨新材推广会议在汉隆重举行,来自40多家工程施工及设备制造企业的近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共享卓达新材及住宅产业化大发展为制造行业带来的蓬勃商机。湖北省在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住宅产业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住宅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自2005年建成第一个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至今发展的十年里,相继出现了多个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住宅产业化经历了蓬勃发展,但是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缺失。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自2010年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在之后的几年内相继下发了《关于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任务的通知》、《北京市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住宅项目技术管理要点》,之后又在此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技术要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等大量的政策和技术要求文件。而同样在沈阳和上海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沈阳市出台了《关于印发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加速发展现代建筑产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转发市建委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市发展改革委等印发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7]。笔者所列举的仅仅是北京、沈阳和上海三地的住宅产业化相关文件,其他省市也不乏诸如此类的政策文件。而湖北省住宅产业化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缺乏,同时欠缺相关的激励政策,是阻碍本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力度不够。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市场需求,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仍不例外,而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比传统住宅较为新型的住宅产品,前期建造成本较传统方式会有所增加,在这一点上会使建筑企业的前期成本投入增加,而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前期投入成本便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但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成本其实是减少的。因为此类信息的缺乏,导致消费者无法认识到其先进性和优越性,消费者在选择住宅时头脑里面便不会有这个概念,产业化住宅在与传统住宅在争夺市场时便无法体现其优势。因而导致市场需求不够,从而无法刺激企业开发产业化或工业化住宅。这不仅仅是湖北省存在的问题,而是我国整个大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迫在眉睫。

第三,开发成本过高,对实行住宅产业化并未达到急迫的程度。我国从1999年首次提出住宅产业化以来,才走过了16个年头,相比日本1968年就提出住宅产业化这个概念,并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我国住宅产业化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正因为我国住宅产业化刚刚起步,各方面技术都不成熟,从而导致研发成本较高,加上参与进来的建筑企业较少,而无法大规模的应用,从而导致单位成本较高。此外,我国对住宅产业化的需求并未那么迫切,日本之所以在1968年就实行住宅产业化,是因为日本二战之后,日本对住房的紧急需求和劳动力的短缺,使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住宅,能够快速地解决住房需求、以及对施工现场人员的需求[8]。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和传统的建造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住宅产业化可谓势在必行。

第四,企业参与太少,缺乏整体规划。发展住宅产业化必须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从上游产业到下游产业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情况是各类企业参与甚少,从生产相关产品的工厂、到参与建设的房地产企业都很缺乏。虽然已经有类似像万科、远大等房地产企业已着手住宅产业化项目若干年,但其实采用住宅产业化的房地产项目占其企业的整个项目的比例却是很低。相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更是九牛一毛。而就政府层面来说,湖北省缺乏对住宅产业化作一个整体的规划,缺乏方向和目标。

第五,对设计、施工、预算、建筑产品的质量管理均很欠缺。从设计角度来说,产业化住宅的设计图纸比传统施工图纸更为深化,而在这一块无论从设计人员,还是监管单位能力都还很欠缺;从施工角度来说,产业化住宅大部分配件需要采用工厂预制的方式,可能在现场施工时必然会与传统建造方式有所不同,这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也是一个考验;从预算方面来看,现行的预算定额和清单计价大部分都只是针对现浇结构,在预制装配式这一块很是缺乏,所以无论是在前期预算还是后期结算都将带来很大麻烦;建筑部品在工厂生产,即作为一种产品,则必然需要质量监管部门参与,然而相关建筑构配件的合格标准仍很模糊。

(三)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或机遇

第一,湖北省建筑产业战略联盟形成。2013年11月湖北省成立了由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材厂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建筑产业战略联盟。湖北省拥有众多优秀建筑企业,如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国一冶、葛洲坝集团、中铁十一局等。如此多的企业结成联盟,旨在整合资源、引领行业发展。联盟以提高建筑资源重复使用率为宗旨,积极开发绿色的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鼓励绿色设计,推动绿色施工[9]。笔者相信在这么多优秀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第二,人口红利逐渐淡出,优势不再明显。“人口红利”,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局面。但是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人口相比去年减少了345万人,这说明了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其结果则必然是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例如澳大利亚的住宅产业化,因为本国强势的工会,使得澳大利亚建筑工人的工资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所以建筑企业想要降低成本,从而凸显本公司的竞争力,则必须寻找方法,而产业化道路则是建筑行业的必然选择。于是他们将施工现场的各个工序尽可能分解,凡是在施工现场能分解出来的部件,一律拿到工厂的生产线上去生产,这样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所需要的劳动力[10]。所以随着人口红利的淡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康居示范工程的建设。从2005年湖北省第一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建成,十几年来对促进武汉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发挥了很大辐射和带头作用,在对城市的住宅建设发展、提升住宅品质和居住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充当了一个很称职的推手角色,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指导性和榜样性[10]。而国家大力发展示范康居工程则会给个行业亮出一盏明灯,指引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各省市发展康居示范工程更能很好地带动本地方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三、促进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措施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技术标准

首先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对实行住宅产业化的房地产项目,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房地产开发商;对生产住宅相关标准化的工厂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在税收方面同样可以制定有利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国家也应该投入资金在该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另外,湖北省应该通过研究国内外优秀的住宅产业化工程的建设模式,制定出一套适合本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明确方向。

其次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标准体系,规范住宅产业化市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了具体的标准,可以保证住宅产业化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注重人才培养

技术和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建造成本相对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技术不达标,导致相关研发工作成本过高。另外相关技术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技术专利,无法做到技术创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始终受到束缚。同时技术不达标就无法保证建筑成品的质量和安全。所以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项目,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新型技术。在人才方面,由于住宅产业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观念,相关人才还很缺乏,所以要发展住宅产业化就必须大力培养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没有“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因此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与高校签订相关人才输送合同,高校开设对口专业,大力培养相关人才。

(三)加大推广力度,凸显产业化优势

任何一种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不例外。而消费者未能认识到工业化住宅相比传统住宅所具有的种种优势,是导致住宅产业化未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住宅所在的地段、户型、价格等等,而对工业化住宅却没有这样的一个概念,自然也无法与传统住宅进行比较。所以政府需要做的是大力宣传产业化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所带来的种种便利,鼓励房地产开发商让消费者能够有机会实际体验到产业化住宅的好处,甚至能够让消费者采用“试住”的方式,切身感受产业化住宅相比传统住宅的好处。

(四)大力建立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国家应该大力建设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这些基地建设,向房地产相关企业和社会各界传达政府大力发展产业化的决心。一方面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中来,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分享示范基地的经验,使有心参与进来的企业能够有所借鉴,使住宅产业化各方主体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快的发展成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企业,走上一条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湖北省在借鉴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应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支持本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符合本省环境的部品标准。通过示范工程的带动,促进湖北省住宅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春.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11).

[2]文林峰.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保障性住房质量[J].住宅产业,2012(5).

[3]桑培东,张大鹏.保障房与住宅产业化,互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0).

[4]胡云辉.江苏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5(4).

[5]刘达光.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论坛,2011(10).

[6]吴伟东,苟华平,周琪,等.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5(2).

[7]唐绍伟,张国庆,王永合.建筑产业化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住宅产业,2014(4).

[8]袁梦琪,罗迅.从日本经验看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J].住宅产业,2015(9).

[9]罗辑.湖北建筑产业联盟的蓬勃生机与创新发展[J].建筑,2015(2).

[10]肖汉昌,尹维洋.武汉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现状及其对策[J].中华建设,2012(3).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F293.3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1-0053-04

作者简介:胡宇锋(1991-),男,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2015GA049)

收稿日期:2015-11-16

猜你喜欢

对策发展
诊错因 知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走,找对策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