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石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6-03-24马进福涂理亮覃小洪

茶叶通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石门茶园全县

田 平,马进福,涂理亮,覃小洪

(1.石门县蒙泉农技站,湖南 石门 415308;2.石门县农业局,湖南 石门 415300;3.石门县茶叶协会,湖南 石门 415300)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石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田 平1,马进福2,涂理亮2,覃小洪3

(1.石门县蒙泉农技站,湖南 石门 415308;2.石门县农业局,湖南 石门 415300;3.石门县茶叶协会,湖南 石门 415300)

在分析石门茶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石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新常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石门县

石门地处武陵山脉东首,与湘西、鄂西相连,湖南屋脊壶瓶山横亘境北,人口68万,土家族占58%,是“老、少、边、穷”山区农业大县。茶叶是石门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民生产业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

1 现状与优势

1.1产业现状

1.1.1茶园发展快

2015年末全县茶园10333 hm2、年产干茶18500 t。而本世纪初全县茶园面积仅约4000 hm2、产茶5000 t、产值8000万元。“十二五”初期茶园6666.7 hm2,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开始起步,“十二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速10%以上,新扩茶园良种率100%。

1.1.2产业基础好

全县共有初制、精制、茶叶成分提取、营销企业及合作社210家,其中QS、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8家,具有红、绿、黄、黑多茶类加工能力25000 t,2008年、2014年两度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先后获全国茶叶百强县、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茶叶示范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县等称号。

1.1.3综合效益高

据调查,石门山区茶叶每666.7m2均收入3500元,新扩良种茶园达到5000元以上,白云山、雁池乡西山垭村等有机茶园收入均过万元,相对种玉米、红薯等,收入较高,稳定可靠,且能保护和改善生态,一举多得。

1.2优势与机遇

1.2.1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西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宋时“牛牴茶”即为贡品,“茶禅一味”起源石门夹山寺。

1.2.2生态环境好

石门茶区分布在湖南屋脊——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数百公里无任何污染和污染源,茶园平均海拔800 m,茶中有林,林茶相间,是专家公认的有机茶最佳产区。全县20个乡镇(区)中有10个乡镇、3个农林场主产茶叶,其中666.7 hm2以上乡镇6个,66.7 hm2以上专业村68个,涉茶人口20万。全县已建设有机茶转换基地2667 hm2,其中白云山等基地通过IMO、JAS、OFDC有机认证茶园超过920 hm2。

1.2.3内在品质优

宋时“牛牴茶”列为贡品;晚清时“石门宜红”出口英法等国。据科研部门检测和研究,石门茶叶水浸出物含量43%、茶氨酸5%以上,EGCG含量8.22%,远高于全国6.87%平均水平。2005年湖南评选十大名茶,“石门银峰”、“东山秀峰”双双获选,“石门银峰”2015年获意大利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再一次证明石门茶叶品质优良。

1.2.4社会氛围好

实践证明,茶叶是生态、富民产业,“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种茶”已成为全县上下、社会各界共识。县委政府确立“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战略,为石门茶叶产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2.5政策机遇好

石门是农业部确立的全国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和重点县,是常德市唯一列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扶贫目标任务之一。省政府湘政发〔2013〕26号《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发展武陵山区茶叶产业。

2 问题与差距

2.1缺龙头企业

全县虽有200多家茶企,但80%以上是作坊式茶厂,全县仅1家省级和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且龙头整体实力不强,科技实力有限,开拓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能力有限。

2.2缺强势品牌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县创制了“石门银峰”、“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等名优茶品牌,并分别在各类博览会、茶叶评比中频摘金奖,但没有一个在全国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其中“石门银峰”也仅仅是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而且只涵盖单一的名优绿茶。

2.3缺优秀人才

全县茶产业“有实用人才、少研发人才,无拔尖人才、缺后备人才”,各类优秀人才的短缺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瓶颈。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发展思路

3.1.1把握新常态茶产业特征

一是产能增长快。过去十年间,茶产业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黄金发展期,在国家“三农”政策支持下,加之企业、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石门茶产业和全国一样,面积增长较快,产能增长较大。

二是结构性过剩。国内国际茶叶市场一直是产略大于销,主要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低端产品竞争激烈。但名优茶、有机茶受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供不应求。石门也是一样,国外商家和国内外贸公司多方寻求出口货源,大众消费的名优茶、有机茶有广泛市场。

三是价格回归理性。各地曾依靠天价茶、礼品茶维系高收益的模式,造成市场偏离理性营销,茶企偏离理性发展。伴随国家“八项规定”和新政,整个社会进入“新常态”,天价茶、礼品茶近年和今后时期还会滞销,这一变化将导致茶叶产品、消费结构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出现产能特别是结构过剩的问题。“石门银峰”虽曾跟风,2003年拍卖被广东商人以5.3万元“天价”收购,当时可谓一锤惊人。但实质上石门茶企很理智,“石门银峰”一直理性销售。就石门茶叶价格而言,一直是稳步增长,相对国内国际市场还有一定空间,在市场有较强竞争力。但整体还会受到全国茶产业宏观形势影响。

四是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零容忍”。生产从业人员要筑牢质量安全防线,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3.1.2树立新常态思维

发展产业就是精准扶贫。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方针,全县上下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树立石门山区发展茶叶产业就是“提高生产力、精准扶贫”的新思维,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这是责任、义务和担当。

坚定茶产业发展信心。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等重大政策机遇,喜逢“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首入“十三五”规划,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和领导要进一步坚定茶产业发展信心,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战略,把茶叶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民生工程[1]。

科学规划《十三五》。全面贯彻省政府湘政发〔2013〕26号文件,落实县委“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茶禅文化为突破口,推动茶产业向“茶树良种化、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茶旅游一体化”转型升级,把茶叶打造成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建设茶叶强县[2]。

3.2发展对策

3.2.1调结构、优质量

建设生态茶园。全县建设80个茶叶专业村,重点建好20个标准示范茶园,对通过农业部验收的每个奖励10万元;全面开展有机茶转换,免费配置太阳能频振灯、黄板,对获得首次认证的每亩奖励30元、续认证奖20元。

优化品种结构。引进国家级优良品种,“科学规划、集中连片”。每年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适当新扩部分生态茶园,对全县老茶树(园)争取5年内全面改造,良种茶苗由政府无偿提供,力争良种率100%[3]。

创新科技兴茶。聘请1~2名顶级茶叶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全面推广茶树综合防治技术,力争使用脂溶性农药面提高25%,生物农药面提高30%,茶叶机采机制达90%,测土配方施肥面95%以上。推广和创新石门银峰、石门红茶加工工艺,积极探索并完善禅茶生产工艺和禅茶标准。

3.2.2强品牌、拓市场

实施公共品牌战略。大力推进“石门银峰”标准、质量、包装、广告等方面的统一,对“石门银峰”商标使用制定准入规则,对使用企业执行保证金制度,建立企业档案,对违法使用滥用商标、以次充好等行为的企业坚决清退。同时,统筹石门红茶、禅茶品牌,加大宣传推介,把石门茶打造成国内国际市场有更高知名度、更大影响力的公共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协会和企业每年筹资300万元,分别在长沙黄花机场、常张高速公路等新增大型广告,并在相关媒体、市场、电视、网络等投入广告。

培育新市场。一是要适应新形势,做老百姓愿意喝、喝得起、放心喝、买得到的好茶。二是2015年在长沙高桥茶城建设石门名优茶一条街,由县政府补贴两年租金,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今后还要采用相似办法,支持企业到省外抱团开拓市场,并建议对在省会一级城市专业茶市或天猫等知名网站开设石门茶叶专店且时间一年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石门有机茶的出口。

3.2.3做大企业、夯实基础

全力招商引资。继续以最优化的环境、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力争引进全国百强茶企和全国500强企业落户石门,为石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坚强后盾和战略支撑。

推进企业联合。重点支持本土茶企进行整合、联合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对整合企业每建设一条“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财政补贴50万元,并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对新建500 m2以上的标准化厂房补贴100元/m2。

支持做优做精。一是优先支持茶叶精、深加工和出口企业、出口基地的建设;二是扶持发展茶叶合作社,总结、推介科技兴茶致富的典型和先进经验,改变过去追求面积、产量的旧思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3.2.4茶文旅结合、推进产业融合

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茶区基础设施,促进茶旅融合[4]。

茶禅文化开发利用。“茶禅一味”是夹山茶文化的灵魂,科学开发禅茶是对我县茶品牌的补充,县旅游投资公司可整合有关企业组建石门禅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石门禅茶。同时,县里应积极建设禅茶产业园区及相关茶文化旅游设施,早日将夹山建成中国禅茶之都、国际茶禅文化传播中心。

茶与生态旅游融合。以仙阳湖为核心,开发湘鄂边界(湖南屋脊)茶海、建设仙阳湖至罗坪长梯溢、夹山至壶瓶山东山峰“百里生态茶叶走廊”,形成茶生态旅游和“采、制、品、购”于一体的自然文化景观。

3.2.5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二是要明确宜茶产区政府的责任,分解茶产业建设目标、任务,并加大考核;三是建议县政府出台“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形成茶产业发展的保障和氛围;四是全方位加大投入,财政要增加茶产业发展资金预算,政府要整合涉农部门如扶贫、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专项等相关资金,企业和茶农要主动自筹,从而保障和加快石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曹文成.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千亿产业” 论湖南茶业科学发展战略[C]. 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4.

[2]蔡正安,谭正初,郭则之.湖南茶业发展战略研究[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1-4.

[3]杨江帆,谢向英,徐清.福建茶叶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08, 27(6): 3-11.

[4]朱海燕,王秀萍,张静.湖南茶文化旅游资源探研 [J]. 茶叶科学技术,2010(3): 50-53.

Thinking on the Reform and Update of Shimen Tea Indutry under New Economy Situation

TIAN Ping1,MA Jin-fu2,TU Li-liang2,QIN Xiao-hong3
(1 Shimen Mengqua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ation, Shimen 415308, China; 2 Shimen Agriculture Bureau, Shimen 415300, China;3 Shimen Tea Association, Shimen 41530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dvantages of Shimen tea industry, this article present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himen tea industry under new economy situation.

New normal, Tea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untermeasures, Shimen County

S571.1

A

1009-525X(2016)03-58-61

2016-04-01

2016-06-30

田平(1973-),男,湖南石门县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的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石门茶园全县
石门二十四景
茶园飘香
汉中石门十三品
茶园之晨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石门茶产业简介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