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发掘优质论文*
2016-03-24路小明
路小明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编辑部 ,重庆 400031)
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发掘优质论文*
路小明
(四川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文》编辑部 ,重庆 400031)
摘要:编辑实践过程中,如何遴选出优质文稿是编辑业务的中心环节工作重点。在学术期刊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前提之下,专职编辑如何准确高效地评审稿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根据已有的编辑经验,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抓住审稿重点,充分利用采编平台、加强与作者沟通等措施有益于促进编辑人员发现优质论文。
关键词:编创关系;审稿;学术期刊;编辑;专家审稿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如何发掘优质论文,淘汰劣质论文,鉴别平庸论文,这是学术“把关人”的职责与使命[1]。自孔子编纂《春秋》以来,对于文献传播的鉴别与把关功能从来都没有被去除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政治权力对于文化传播的公然侵入,但实质上也是对于文献或智识的取舍[2]。随后包括西汉司马迁的传记通史《史记》的编撰,及至清代乾隆主持纂修的《四库全书》无一不是对文献的筛选与利用[3]。
自从世界范围内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以来,中文报刊就开始以西方模式传播知识与信息[4]。在传播过程中,对于内容的组织与筛选便成为报刊人的主要职责。1917年陈独秀所办的《新青年》成为文化论争的首要阵地,使得它成为自由的北大的知识大本营[5]。从这些简要的历史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辑人员在文献筛选与利用方面的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尤其在当今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自媒体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出版秩序。但是,人类对于文献利用的规律表明,没有经过筛选和组织的信息碎片处于混杂状态是无法被有效发现和利用的。因此,编辑的筛选与把关功能在数字化与网络化时代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有增强之势。
那么,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如何遴选出优质论文,这是业界所应当持久关注的课题。
一、学术期刊专业编辑审稿与外设专家审稿的区别
学术期刊编辑专业人员是指专职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学术期刊则指刊载学术论文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它的外延涵括了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所主办的学报。就我国目前期刊界占半壁河山的高校学报而言,一般都设立了独立的学报编辑部,由于机制的改革,现多数升格为期刊社或出版中心等,至此,多数此类出版机构已经升级为学校的院部处一级建制平级的出版机构。尽管如此,由于受国际学术规范的规制,以及受到国家教育部指导性规范的引导,高校主办学术期刊多实行了专家匿名审稿制,因此,专职编辑人员实际上退至“文字编辑”或者“初审编辑”的位置,而非过去“大包大揽”的编辑模式。新的问题油然而出:在现有的出版机制之下,学术期刊的专业编辑如何转向,以适应同专家审稿制的匹配问题。在此环境之下,我们正确定位专业编辑与专家审稿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编辑工作。
(一)专家审稿重在从学科的角度评判文稿的内容质量
专家审稿制是指外设于期刊出版机构之处的学科专业人员接受编辑部的委托,对稿件的政治与学术质量进行学科意义上的评判,提出是否推荐刊用的意见或建议[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创新程度”、“论证的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等方面[7]。而各刊的审稿单则将上述各项细化为诸多项目。如《重庆电子工程技术学院学报》的专家审稿单包括如下审阅项目:第一是政治法纪标准类,这些标准有提倡与禁止两个方面,包括: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维护国家统一;3.拥护宪法和法律;4.不泄漏国家秘密、不危害国家安全、不损害国家利益;5.正确执行国家宗教政策;6.维护民族团结; 7.不宣传凶杀、淫秽色情或教唆犯罪;8.不宣传阴暗落后、封建迷信思想;9.维护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10.不诽谤或侮辱他人;11.维护司法部门公正审案;12.无法律禁止刊载的内容;13.是否适合公开发表。第二是学术理论标准类,包括:1.填补该学科空白;2.反映该学科热点;3.反映该学科的研究前沿;4.促进该学科的发展;5.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6.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第三是编辑出版标准类:1.论点明确;2.论据充分;3.概念准确;4.逻辑严密;5.自圆其说;6.摘要规范;7.语言精练; 8.层次标题、图表清晰;9.写作规范;10.引文、注处正确。
上面所列的三大类标准,其中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标准”重合之处主要在于学术理论标准类。而政治法纪标准与编辑出版标准没有被列于该中心的“评价标准”。这一方面是由于该中心是二次文献出版,除学术标准外的其他标准之前已由首发媒体进行了把关,而该中心的宗旨在于从学术角度筛选出质量相对较高的论文。首发期刊设立专家审稿制度的目的,也正是在于按照国际惯例,充分发挥小同行专家的智库资源,实现学术公平、公正,准确地评价论文学术质量。学术质量以外的标准尽管属于专家审稿的视域,但并非特长,因而也非重点。
(二)专职编辑审稿重在综合评价稿件质量
专职编辑与近些年来新近设立的外设审稿专家不同,多数期刊的专职编辑除主编外,并不具有学科顶级学者的头衔,按照老、中、青的顺序,可能分别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但总体而言,编辑队伍的学位与职称相对于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普遍较低。而且由于受到“编辑无学”及编辑事务繁杂的影响,编辑人员普遍眼高手低,甚至有些人已经把自己“非学者化”了,混同于一般行政辅助岗位的人员。尽管近年来对编辑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对于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研究能力的人来说,有可能基于专业化、学者化及种种现实考虑,径直跳槽到教学研究队伍中去了,难以稳定地待在编辑队伍中。不少人认为,对具有较高学术能力的人来说,成天帮别人修改文字和标点符号,是一种人才“浪费”。
然而,既然编辑与人类文化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特征,且通过实证已经表明,编辑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就是指编辑区别于其他形态的传播参与者。尤其是现实条件下,与审稿专家有明显区别。也许,负责初审的编辑人员的学位职称方面不如审稿专家高,但是编辑精于文字表达和学术规范,文字功底深厚;同时,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宣传纪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政治思潮与网络舆情异常复杂,学术期刊既是学术传播平台,又是宣传舆论阵地,因此,编辑出版过程中尤其需要把好政治关,而并非所有审稿专家都精于此业。比如,对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包括党史、国史和对领袖人物的评价等,都需要严格执行决议的规定和精神[8],这也是“政治家办刊”的时代要求。
此外,由于编辑人员长期从事文字删削、斧正、润色及图表、公式、数字、标点符号的加工订正工作,对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十分熟悉,尤其是对于文句的表达能力,以及在语法学、语用学、语义学、文章学、训诂学、版本学、校对学等方面具有学科专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学问尽管通常在加工修改决定刊用的稿件时才真正派得上用场,但在初审阶段,通过这些能力与知识,可以排除那些语法不通、逻辑混乱、表述芜杂、行文不畅的稿件。
也就是说,通过运用政治法纪和编辑出版标准,对稿件的综合质量进行评判,是初审编辑的重要职责。当然,初审编辑也需要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预判,但这种评价只是初步的,并非精确和严格的,这一任务将会交由专家完成。
二、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
专职编辑对稿件的取舍需要衡量综合质量,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工作的侧重点。笔者在编辑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方面:
(一)把好政治质量关
政治质量就是稿件与政治法纪标准的符合程度。坚持、执行、维护国家的方针、政治、法律和政治纪律的论文,就是政治质量合格的论文。政治质量的评价是“做减法”,即凡是出现具有政治差错的内容,既视为质量低下。其具体程度要结合政治差错的性质与程度确定,轻微、中度、严重的政治差错对稿件的筛选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说,除轻微的政治差错可以通过返修加以改正外,具有中度和严重政治差错的稿件,无论作者有多大名气,“学术水平”有多高,皆应当直接退稿。如发表严重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甚至攻击党和国家、严重违背宗教和民族政策、分裂祖国、泄漏国家机密等文章,应当将稿件封存,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并视情况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将情况通报作者所在工作单位。
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社科期刊来稿中,最容易出现政治偏差的便是涉及祖国统一的表述,“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是正确的提法,但一些作者容易在表述上出现违背国家统一的语句。此外,也有一些文章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观点,如主张“性解放”“全盘西化”“多党制”,或者主张无限制的“新闻自由”“网络自由”及“出版登记制”等文章,有些文章表面上只是描述一些事实,实际上是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以“有色眼镜”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比如,将乡村开发中政府的作用说成是危害村民利益等。
(二)把好学术质量关
专家审稿不能代替编辑初审。一则,不可能把所有来稿都送专家评审。如果这样,编辑部将难以承受巨额的审稿费;二则,来稿中的相当一部分能够通过简单的评判就可以剔除。如学术论文篇幅过于短小,不足5000字的稿件(有些期刊要求3000字以上即可),或者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严重不符合规范的稿件,或者内容上过于浅显、单薄的稿件,对于这些稿件,如果再送专家审,无异于浪费专家的宝贵时间;三则,仅仅是从专家的视角评判稿件质量,有可能因门户之见和学者义气之争而影响审稿公正评审。编辑初审一方面可代替专家完成一些初级工作,减轻专家审稿压力,同时,也能够缓冲可能存在的学者间因观点、学派、人际关系等引发的冲突。专职编辑一般都具有本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基本能够从学术角度正确评价稿件质量,当然,这种专业只是一种粗疏的划分,不会精准到三级学科;同时,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配备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只分文理科,就文科来说,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语言等的编辑只有一个大致的分工,如负责政治与法律的编辑可能就是同一人,因此,编辑人员有可能要处理相邻专业的稿件,但这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对稿件的公正评价,毕竟这种分工还是相对有专业领域的。
编辑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主要看选题的价值与论证的缜密程度,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的稿件便符合刊发的一般要求。
(三)把好编辑质量关
编辑质量在审稿阶段而言,主要是文字质量,即文字表达质量。通常的说法叫作文从字顺,或称为“语言精练”。实际上“语言精练”只是文字表达质量的主要要求之一。《重庆市期刊综合质量考核表》(社科类)对于“编辑出版质量”有所规定,其中的“编校质量”规定,要考核“语言文字、标号符号、计量单位、公式等使用”,以及“行文规范等”的“编、校质量”。但这一规定显然有些不够明确。相比之下,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根据《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5年)、《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1994)及《江苏省科技期刊审读实施细则》(2003年)制定的《江苏省2006年审读细则》规定的编辑质量要求文字加工需符合如下标准:“遣词造句准确、流畅、表述清晰,名词术语规范、统一。”后者对于文字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及思路都提出了要求[9]。
不过,我们要注意到,上述标准是针对文字的合符规范性设定的,而编辑在选稿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出合符规范的稿件,而且要尽量发现论证严密、充分,表达准确、流畅、清晰,并且具有科学与学术审美价值的高水平稿件。要做到这一点,编辑人员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鉴赏能力,同时要有敏锐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再次还要有宽广的知识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够慧眼识珠、沙里淘金。
三、充分利用采编平台高效准确地筛选稿件
除了充分发挥职业编辑的特长与抓住重点审稿外,快速准确地发现优质稿件还可以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的办公条件提升工作质量。具体讲,可以利用现有采编平台中的审稿辅助工具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一)快速识别学术不端
目前最主流的采编平台是中国知网的“期刊协同采编系统”,该平台开放以来,众多高校的学术期刊签约采用。该平台所附带的辅助工具能够快速检阅相关内容。首先是能够直观地发现涉嫌学术不端的稿件。系统会自动查重,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审稿栏中,如果文字复制比为0%,就会显示绿色;超过1%,系统图标就会显示为黄色;如果超过50%就会显示红色警报。各刊对于文字复制比的允许度不同。有些期刊控制在10%,有些控制在15%,编辑要留意显示为黄色的文章,对比图标能够看到具体的复制比,超过本刊复制比的稿件,原则上不能进入下一审,可以退修或退稿。
(二)查看作者的学术履历
将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中设计为“作者发文检索”。通过查阅作者的发文记录,可以了解作者过去的发文情况,如果该作者曾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该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提示编辑在稿件处理时多加注意。当然,我们也不能以人取文,这一指标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三)利用好创新性检测
将该系统设置为“作者自述”,包括创新点名称、内容和关联文献,尽管多数文章作者没有填写此内容,但仍有部分文章可以检出这部分内容,编辑人员不妨一用。
(四)利用好“稿件研究内容趋势分析”
该项与CNKI学术趋势相链接。可以查阅本论文关键词相关文章的两项指标,即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前者指全年份相关热门文章被引频次,而后者指一年来用户下载频次,都以走势图的形式展现。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观察研究内容趋势,必要时可以打开相关热门文章进行阅读。此外,该系统的“参考文献关联”和“相似文献推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编辑人员获取相关信息,利用其快速准确地处理稿件。
四、加强与作者沟通
做编辑不能如同君主般等着作者贡奉稿件,而是要树立积极为作者服务的理念,同时,要加强与作者沟通,在编创互动之中扩大稿源,培育高质量而稳定的作者队伍。按照本意来说,编辑挑选稿件,是从作者投稿到编辑部开始的,但从广义上讲,要组织到优质稿源,该项工作应当提前到与作者的互动之中,同时,在接到作者投稿后,编辑若认为需要返修,还可以在《退稿通知》或《初审退修单》中提出初审修改意见。长期以来,一些期刊编辑人员由于图省事、害怕得罪人以及自身学术水平不达等原因,在退稿时理由常常语焉不详,往往只说明“未通过本刊评审”,甚至在作者追问时,以审稿意见不公开为由搪塞,明显缺乏诚意。这样令作者也一头雾水,没有努力改正提高的方向。不过,还是有一些高水平期刊给出了详细的评审意见。中国知网的期刊协同采编平台也给出了审稿意见的模板,如需退稿时,写明:“本文研究内容缺乏科学依据,结论有捏造的嫌疑” ,或“本文研究内容,论据较少,对文章中的观点支持不足。”尽管这样一来,有可能引起作者的不满,甚至据论与编辑论争。但只要意见是中肯的,就不怕别人提出相反意见,同时,既然如此认定,就应当允许别人争辩,这也是开放式办刊的题中之意,是学术民主精神的体现。在退稿或退修时如果发现有潜力的作者,编辑应当做的不是一退了之,而是应当对稿件如何提高质量和修改给出指导性意见。这对编辑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年轻作者来说,则如春风雨露。比如,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就遇到年轻作者在阅读了修改意见后给编辑写道:“读罢您修改的内容深感其画龙点睛之功用,感动且感激。学生深知自己功力尚浅,将继续努力”。或“编辑老师,以后请您多多指教!很敬佩您!我的文字不简洁,比较啰唆,您的修改让我豁然开朗”。我深信,这些出自年轻作者的文字绝非源于阿谀奉承,而是内心的真实体验和心声表达。
当编辑营造出一种良性的编创环境之后,对作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对于组织、发现、挑选优质论文有百益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
[1] 周作新.论期刊文稿的编辑学术把关[J].编辑学报,2003(3):178-180
[2] 从“焚书坑儒”窥探秦始皇对史学的重视[J].教科文卫(上旬刊),2011(7):88.
[3] 乔治.《四库全书》中科技文献与科技史料研究[D].辽宁大学,2013:2.
[4] 程丽红.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对中国近代报业和近代社会的影响[J].史学集刊,2000(3):38.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2.
[6] 李意清.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专家审稿[J].公安大学学报,2001,90(2):123.
[7]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书报资料中心.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排名指数》[N].新闻出版报,2015-03-31(6)
[8] 陈东林.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4):38.
[9] 顾明珠.新媒体时代教育报刊审读的变革——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报刊审读制度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10):80.
(责任编校:朱德东)
How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Unearth Excellent Papers
LU Xiao-ming
(EditorialOfficeofForeignLanguage,Sichua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of an editor, how to select excellent papers is the central link and important work in editor busin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double-direction anonymous examination on manuscripts by the academic experts in the same field, how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accurately and high-efficiently examine the manuscripts is a hot topic. According to existed editing experience and aft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excellent papers can helpfully be unearthed for the editors by such measures as grasping the important link in the manuscript examination, sufficiently using collecting and editing platform, consolidat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uthors and so on.
Key words: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and editor; manuscript examination;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 manuscript examination by expert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98(2016)01- 0094- 05
[作者简介]路小明,女;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7
doi:12.3969/j.issn.1672- 0598.2016.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