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建模分析

2016-03-24张东艳龙子泉苏立彬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工程项目

张东艳,龙子泉,苏立彬

(1.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E-mail:zdylsyy@126.com;2. 西藏大学 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建模分析

张东艳1,2,龙子泉1,苏立彬2

(1.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E-mail:zdylsyy@126.com;2. 西藏大学 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摘 要:由于工程项目组织具有特殊性,知识创造模型同一般企业有着很大差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对工程项目知识创造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工程项目知识创新问题的新基点。回顾了基于SECI模型的相关知识创造模型,在正确识别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相关者的知识需求以寻找知识缺口,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并给出结论。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工程项目;SECI模型;知识缺口

组织可以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方式来创造知识,作为知识创造过程及模型研究最早的学者,Ninaka于1994年提出的螺旋上升的SECI模型[1]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级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相对于企业而言,对工程项目相关组织的知识创造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工程项目组织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工程项目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尤其是知识创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是,工程项目涉及到众多参与者且关系复杂,相对于一般组织其知识创造过程更加复杂,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项目知识创造,需要正确地识别利益相关者,分析众多利益相关者各自知识的需求情况,同时由于利益相关者双向交流的方式不能满足知识高效创造的目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网络型的动态关系,所以考虑这种动态网络关系可以更好地构建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帮助各利益相关者积累知识创造的经验,在既定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提升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及项目绩效。

1 知识创造模型

对知识创造内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企业竞争优势领域研究较多,其中Ninaka 和Takeuchi与我国哲学思维相同,采用辩证的方法对知识创造过程进行解析[1]。SECI知识螺旋的基础是知识变化的4种模式,共同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分享体验;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使显性知识体现在隐性知识之上的过程,而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持续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2]。虽然SECI模型不具有通用性、主体单一、单向自动生成过程且在模型的量化及实践中研究不多,国内外学者仍多以SECI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耿新[3]考虑了外部引入、传播共享和解释内化构造了IDE-SECI模型;党兴华[4]从知识位势角度出发构造了知识创造O-KP-PK模型;褚建勋、汤书昆[5]以量子能级跃迁作为知识创造螺旋上升的理论隐喻,构建了基于顿悟心理的量子知识创造模型(Q2SECI模型);彭灿等[6]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和冲突的特质框架理论出发,建立了知识联盟的知识创造模型(BaS-C-SECI模型);Chung-An Chen[7]适应网络化发展提出了集成知识创造过程模型和包含“反向”逻辑的知识创造过程;Yue Wu等[8]的OS模型强调了知识在个人、团队、组织、社会网络4个主题之间的转移和创造;武忠等[9]提出技术创新网络弱连接(非正式交流为核心)和强连接(正式协议和合同)两种形态的知识创造机制模型;Anders等[10]运用SECI分析了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知识创造组织沉冗问题。

目前学者们对知识创造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企业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高技术企业方面,在项目管理的研究多包含在知识管理中。通过对知识创造模型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的创造主要考虑内部的自我超越,通过知识联盟、知识集成、顿悟心理、正式及非正式交流、组织沉冗等方式进行组织内部个人及组织知识的不断螺旋升华;同时,还需考虑知识的外部获取与转化,通过外部引入、知识共享、知识内化、创新合作及知识在个人、部门、组织及社会网络之间的转移等方式获取知识,并在组织内部进行升华。但是现有研究多是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工程项目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因此,在知识创造模型的构建上更加复杂,不仅要考虑组织内部环境,更多地需要考虑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的外部环境对知识螺旋创造过程产生的影响,此外,为了提高组织知识创造效率,还需要明确组织的知识缺口,即何时需要什么知识,运用何种工具、途径获取知识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及个人知识的创造。

2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

2.1 利益相关者

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院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1984年Freeman《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式形成,Freedman&Miles按照时间顺序总结了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开始涉足利益相关者问题以来的75篇文献中的55个定义[11],其中Freeman给出的定义应用广泛,即“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效益3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基本分类。此外有的学者将其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等。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展开的[12]。

2.2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项目管理协会(PMT)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TPMA)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各自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项目有关的客户、项目发起人、执行单位或政府公众等的个人或组织,项目的执行和完成与他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这种利益的相关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13]。工程项目是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在生命周期内子项目中各自需求具有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评价也不同,由此造成合同纠纷、工期延长、质量差、人员伤亡等问题,影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及后继工程的绩效[14],给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正确识别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业主方、承包商、监理方、设计方,其他的为间接利益相关者(材料设备供应商、政府、银行、环保部门、研究及教育机构、分包商、咨询单位、社会公众、媒体等),工程项目由所有参与项目实施的企业代表及其相关人员临时组成的项目组织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

图1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网络图

直接利益相关者,即那些与项目有合法的契约合同关系的个人或团体[15]。个人层面上即工程项目组织,是依据合同的临时组织,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层,直接实施和管理工程项目,主要是由直接参与者项目实施的企业代表及其相关人员组成;团体层面上是同核心层紧密相连的企业组成,如业主方、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这些企业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组织成员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创造力。间接利益相关者虽然没有正式参与到项目中,但受项目影响或影响项目的团体或个人,如政府、社会公众、环保部门等[15],间接利益相关者影响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参与主体。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具有与组织活动有关联、契约式利益关系、进行专用性投资、承担风险、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等一般性特点,其中动态演化的特点认为是项目利益相关者网络间关系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项目者知识的获取、分享、应用及创造。所有利益相关者构成一个网络,网络层级关注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受到网络中其他关系的影响,比如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受到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关系的影响,承包商与分包商关系处理越好,业主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越好,可能产生的纠纷越少,有利于提升项目知识价值。

2.3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知识供需分析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入和退出的时间不同,其知识供需也不同。通过工程项目实践,结合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分析各参与者进入退出阶段,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工作明确该阶段存在的知识缺口是什么,谁需要什么知识,谁提供对应的知识,这就需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各阶段彼此知识的供给—需求情况,以更好地找出各方存在的知识缺口,从而促进相关各方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共享,高效高质创造新知识。

各方之间的知识供给—需求关系如图2所示,改变了传统参与方单独同工程项目组织沟通的方式,各参与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网络关系。随着工程项目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不同相关者都可能出现知识缺口,以工程项目组织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动态网络关系将发挥最大作用,通过各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最大程度的知识共享等方式弥补缺口。比如设计方案视为知识缺口,业主的需求体现其对该工程项目的构思、预算及其它要求等,同时,业主的需求作为设计方案的供给提供给项目相关者,尤其是设计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掌握的新颖的设计理论及实施经验进行设计,设计成果作为供给提供给业主及项目后续相关者,因此这里知识的供给与需求是相对的,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解释和弥补知识缺口,为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提供方向和可行性。

图2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知识供给-需求示意图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根据其所处的阶段,确定各方进行知识共享的恰当时期,并通过各相关者知识供给—需求模型找出其知识缺口,知识缺口是组织知识供给(储备)和知识需求之间的差异[16],确定知识创造的目标,通过问题式讨论学习方式[17],并采用适合的知识管理工具以实现该目标,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促进知识供给—需求以推进项目的知识创造。但总的来说,知识创造最终落实主体是个人,在利益相关者中组织成员的个性专业化知识(显性知识)和各项创造性思维(隐性知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在工程项目各阶段,组织内外相关人员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个人、组织知识生产、共享、运用和创造的过程。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思路

工程项目知识创造的目标就是运用以知识管理、利益相关者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识别利益相关者及其知识缺口,促进相关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创造新知识,更好地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提高工程项目组织绩效。其中涉及到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环境是影响工程项目组织知识创造的“场”,工程项目组织针对知识螺旋的每个过程都提供适合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而对于单个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内部环境最根本的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包括员工、制度、文化、组织结构等,外部环境包括与单个工程项目相关的环境,比如在该项目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其他相关参与者、政策法律法规等。

(2)注重员工心智模式的提升。通过知识需求模型找出组织自身知识缺口,组织内部员工及参与者之间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混合方法促进知识共享,以提升项目中的员工心智模式作为填补缺口的突破口。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了“心智模式”一词,心智模式是人类通过在内心创作和操纵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有助于个体对所处世界进行认识和定义。同一个组织内部要有共同的心智模式,以便于对组织知识及其他成员隐性知识的理解,并且组织内部成员各自心智模式要有一定的差异,心智模式的差异性使得不同成员对同一事件描述不同、注重细节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同,心智模式差异化带来思维或知识的冲撞,从而带来分歧,最终形成统一并创造知识。但差异较大心智模式不利于组织成员的沟通,比如学科差异大、价值理念偏差大等情况。所以,心智模式是潜藏在意识之下很难发现的东西,也是工程项目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可以说工程项目组织和各参与方每个员工的心智模式决定了自我超越能力,比如“顿悟”,从而决定了组织知识创造的能力。

(3)SECI知识螺旋在工程项目组织及参与者共同进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融入SECI知识创造螺旋,不同于一般企业,该螺旋在工程项目组织及参与方中分别进行,以工程项目组织为主的知识创造螺旋,所有的参与者相关人员作为该组织的内部员工,内部员工之间的心智模式差异巨大,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动力,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此外,参与方及工程项目组织为了高效高质完成知识创造,需充分利用IT技术,购买或研发适合自身工程项目特点的知识管理系统,并配置相配套的硬件或知识管理平台(比如知识门户、知识地图)。

根据以上研究将工程项目知识创造的定义为:在考虑内外部环境情况下,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以工程项目组织为核心进行知识供给—需求分析,从而找出各自存在的知识缺口,运用适合的IT技术(例如知识门户、知识地图)进行知识共享,提升参与者的心智模式并实现个人及组织的知识螺旋过程,最终创造新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的问题。

3.2 模型框架图

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动态考核了工程项目内部(组织文化、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等)及外部(行业动态、国情等)环境变化,强调个人及组织的心智模式在知识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组织之间3个层次知识的不断转化、不断创新的螺旋过程。结合以上SECI模型的研究、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知识供给—需求关系并引入知识缺口,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框架

(1)知识缺口是出发点。参考各利益相关者知识供给—需求模型并结合工程项目进行分析,以工程项目组织为核心准确地找出各利益相关者现有的及所需的知识,找出知识缺口,通过各方之间知识共享、外部引入、知识创造等方式替补缺口。

(2)组织SECI螺旋是核心。不同于一般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知识创造,工程项目更多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及其在SECI螺旋中所起的作用。

(3)心智模式是工程项目知识创造的关键点。其中个人心智模式是动力,组织心智模式是基础。

(4)IT技术是润滑剂。结合各利益相关者自身IT运用水平,采用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以促进知识螺旋的速率,高效完成知识的创造。

(5)工程项目各利益相关者未明确指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识别。

4 结语

工程项目外部环境变化日新月异,各利益相关者及组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提升工程项目组织知识创造能力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结合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发现工程项目组织同一般企业最大的差异在于,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动态关系更加复杂,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各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甚至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由于工程项目及其组织的特殊性,各参与者进入阶段不同、所需知识亦不同,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知识的需求和供给,以不断寻找其存在的知识缺口,可以为知识创造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工程项目组织和其他直接、间接利益相关者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的IT技术,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挖掘其心智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内外部知识在其内部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知识螺旋上升,而在此过程中心智模式也可以得到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组织及个人知识的创造,更好地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为后继相似项目建设积累丰富经验。

总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知识是动态的,知识创造过程是利益相关者长期实践的过程。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细化,在基于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工程项目知识创造模型框架下,对各利益相关者分别就如何提升知识创造能力进行探讨,包括模型中涉及到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组织结构、IT技术(如知识地图、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共享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2](日)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李萌译.知识创造的螺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100.

[3] 耿 新.知识创造的IDE-SECI模型—对野中郁次郎“自我超越”模型的一个扩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5):11-15.

[4] 党兴华,李 莉.技术创新合作中基于知识位势的知识创造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143-148.

[5] 褚建勋,汤书昆.基于顿悟学习的Q-SECI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科研管理,2007(4):95-99.

[6] 彭 灿,胡厚宝.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造机制:BaS-C-SECI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118-122.

[7] Chung-An Chen.Linking the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to organizational theories:a macro view of organization [J].2008,3(21):259-279.

[8] Yue Wu,Dai Senoo,Re´my Magnier-Watanabe.Diagnosis fo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an ontological shift SECI model[J].2010,6(16):791-810.

[9] 武 忠,杨晓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83-87.

[10]Anders Richtnér,Pär Åhlström,and Keith Goffin.“Squeezing R&D”: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Knowledge Creation in NPD Using the SECI Model[J].J PROD INNOV MANAG,2014,31(6):1268–1290.

[11] 林 曦.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从个体、关系到网络[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8-175.

[12] 后小仙.政府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8-138.

[13] 张亚莉,张静文.一种基于知识复用的利益相关者风险沟通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93-395.

[14] Leung,M.Y.,S.T.Ng and S.O.Cheung.Measu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participant satisfaction.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J].2004,22(3):319-331.

[15] 谢钰敏,魏晓平.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68-170,194.

[16] 杨玉武,知识缺口及其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63-265.

[17] Meng Yew Tee,Shuh Shing lee.Advancing understanding using Nonaka’s model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J].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3(8):313-331.

张东艳(1984-),女,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工程管理;

龙子泉(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苏立彬(1983-),男,讲师,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

Modeling Analysis of Knowledge Cre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s

ZHANG Dong-yan1,2,LONG zi-quan1,SU li-bin2
(1.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E-mail:zdylsyy@126.com;2.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Linzhi 860000,China)

Abstract:The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as the organization has particularity,the study of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of the organization has big difference with the general enterprises,the development of stakeholder theory will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So the deep study on it is of benefit to solve the project knowledge innovative problem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based on SECI model,properly identified the project stakeholders,and analyzed the knowledge needs of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so as to find the knowledge gap. All above lay a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model of knowledge crea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s.

Keywords:stakeholders;engineering project;SECI model;knowledge gap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03B00);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青年基金项目(NYQNKY2014-08).

收稿日期:2015-11-17.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6)01-093-05

DOI:10.13991/j.cnki.jem.2016.01.017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成套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