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2016-03-24■李航张宏
■李 航 张 宏
1)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编辑部,哈尔滨香坊区电碳路65号 150030
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150001
在龚维忠[1]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的发展进程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拓展期(1978年 -1989年);规范期(1990年-1995年);发展期(1996年—2002年);整顿期(2003年—2009年);改革期(2009至今)。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大体也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息息相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不断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后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着手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方案,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2005年初,新闻出版改革拟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展[2]。2009年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2012年7月30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办法》的提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针对《办法》的内容进行了热议,大部分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表示难以理解,并提出质疑[3]。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学界悬而未决的隐忧,改革的进程也十分缓慢。
随后,在2014年4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似乎是对学术期刊改革开通了绿色通道,给予“另行制定”的暗示。2014年10月12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问题再次受到业界关注。
从研究成果来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研究多数以学术期刊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为主,尤其是1980年后,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由国家集中补贴改为由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负担[4]。业界更多地开始关注学术期刊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联系,但对体制改革的探讨还多停留于编辑部内部体制改革[5-7]。21世纪初,业界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有了趋于成熟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制改革的构想也更加现代化,提出了网络化、联合办刊、建设期刊方阵等思路[8-11]。随着国家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态度的逐渐明晰,尤其是《办法》的出台,引发业界强烈反响,开始出现了怀疑、反对甚至质疑的态度。但是,随着《办法》的发酵、被消化和吸收及国家相继文件的出台,业界开始不断切实深入地研究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并对学术期刊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理性分析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利与弊,努力探索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发展途径[12-18],所以,这一阶段的有关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研究也更为繁荣更趋于理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选取自2012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七个方面探讨体制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并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提出八条建议,希望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对学术期刊的影响
1.1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学术期刊属性之争
学术期刊的属性到底是公益性还是准公益性,学术期刊是准商品还是商品,业界争论不休[19-20]。笔者认为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具有公益性。尽管学术期刊的运行模式可以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它的盈利点却是要以牺牲刊物学术影响力为代价的[21-22]。《办法》要求学术期刊要么兼并,要么转型,要么淘汰,这势必造成学术腐败[23]。为了盈利,原来编辑部收取版面费的潜规则也将浮出水面成为光明正大的商业活动,牟利心理将成为期刊选择稿件的准绳,学术期刊以次充好的现象将不断发生,到时学术乱象横生将难以控制[24-25]。学术期刊的公益性远大于其商业性。如果一刀切地将学术期刊推入市场,势必损害其作为学术公器的社会价值,使之陷入急功近利的物化境地。斩断学术期刊的学术背景与经费支持,将难以保证学术期刊的唯一的纯粹的学术目的[26]。学术期刊的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协同发展必然是最好的良策[27],但如何协调仍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难题。
1.2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学术期刊的质量
面对体制改革,生存将成为学术期刊的首要任务。多数学术期刊都缺乏经营能力,受众面窄,发行量小难以吸引广告,如果通过降低稿费,提高版面费的方式创收,一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可能会选择拒绝投稿,造成劣质稿源驱逐优质稿源的逆淘汰现象[28]。原本“小众市场”下的学术期刊是学术价值的载体,编辑部不为生存发愁,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期刊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体制改革后,“论文”变成了“商品”[29]。 而“论文”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的商品价值。要以确保学术期刊质量为前提进行体制改革,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认真调研,细致分析后出台更加详细全面的实施方案。
1.3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学术期刊数字化
数字化、网络化出版模式是一种新技术手段下的创新,数字化出版的快捷性、时效性、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出版资源的使用效率[30]。推动传统报刊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与实现报刊业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报刊传媒集团互为条件和结果。对现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整合、重组、改造是形成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团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同台化建设的基础。同台化趋势将促进期刊数字出版的集团化,而集团化又成为同台化最终实现和完善的条件。数字出版有利于增强学术期刊的整合力与凝聚力,有利于推进学术期刊出版的规范化,有利于国家制定和推行统一的期刊出版法规,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也有利于按照统一标准接受社会的监督[31]。
同时,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会对传统的出版模式产生巨大冲击。数字化出版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将造成学术期刊以“刊”为单位向以“篇”为单位的传播方式的转变[32],弱化了期刊从封面、栏目的设计到内文的系统编排所突出的整体风格及品牌形象。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论文还多是以纸介质出版物为依托,所以传统纸介质出版模式尚不能被取代,但是在数字出版进行有效性评价的趋势下,传统纸介质期刊出版模式会越来越受到冲击。
1.4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高校学报改革
高校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以围绕学校主要学科建设为中心,传播发布学校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高校学报相比于其他学术期刊有其自身的特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应该考虑其特殊性。
首先,高校学报的冠名有自身特点。高校学报多数都是以“校名+学报”命名的[33]。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要求学报并入或转企,而这种命名方式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主办单位变更后还延续用原来的刊名存在校名使用权的问题,二是不以高校为依托的学报建设涉及栏目和发稿范围的重新组配,从而引发期刊资源的历史断裂。
其次,高校学报根植于高校的学术土壤,它有着内部的作者、专家和编辑等人力资源和外在的科研环境的优势,体制改革后,学报被剥离出高校的学术土壤后难以获取更直接的给养。
最后,高校学报编辑部结构单一,多数都是编辑部的形态,没有市场部、发行部、广告部,缺少市场运作的能力和基础,并且工作环境闭塞,缺少与校外的联系,这样的现状难以应对体制改革后的市场经营模式。
1.5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学术期刊出版模式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将带来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采取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依托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搭建学术出版经营平台。这种出版模式是对学术期刊的集约化、产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一步深化。美、英、德、荷等国家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主要有大型出版集团模式、学(协)会出版模式、期刊社出版模式和学术团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出版模式[34]。可见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是多种出版模式并存的。《办法》将大型出版集团模式作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刀切地将学术期刊全部推向市场,对少数期刊可以采取编辑部和出版分离也就是业界所说的编营分离出版模式。不管是大型出版集团也好,编营分离也罢都是市场化的出版模式,它们都将面临权益分配的难题。
1.6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学术期刊的人、财、物
首先,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将取消原有的事业编制,原有的编辑部人员将面临失去事业编制的风险,这一方面会造成人心浮躁,局面不稳,另一方面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不利于编辑队伍的稳定性[35-37]。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一般都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他们根植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学术土壤[14],这些人多数不会愿意离开原来的主办单位而转企。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要做好对原有体制内的人员安置,可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解决,并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晋升空间留住和吸引人才[38]。
其次,取消拨款学术期刊将面临办刊资金紧缺的问题。由于学术期刊原来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和主办单位拨款或是学会基金资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在体制改革后,学术期刊首先面临的是经济上断粮的严峻考验[39]。从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来看,除了少数优秀期刊可以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支持与国家奖励奖金外,多数学术期刊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有版面费、发行收益和广告收益几种[40]。版面费的收取与期刊影响力有关,好的期刊能多收版面费,反之影响力小的期刊版面费也定不了太高,这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辩。学术期刊的受众面小,靠发行收益实在是杯水车薪。广告收益将会是除了版面费以外的最大收益,原新闻出版总署对学术期刊发布广告有严格要求。那么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后,拉赞助和广告也将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会让学术期刊再次陷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难境地。
最后,改革后期刊的所有权归属问题将存在争议[41-42]。目前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是分离的。改革后,学术期刊或独立或兼并或重组,这意味着主办单位将经营多年的一个期刊品牌割裂出去。很多学术期刊都是冠以高校名字的学报,如果分离出去是否要更名,如果不更名是否存在冠名权和声誉上相互影响的问题。编营分离出版模式[43-47],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期刊物权的矛盾,甚至可以暂时解决学术期刊的属性之争,但是,随着学术期刊出版业的发展,这些矛盾又可能变得更加突出。
1.7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与政府配套措施
在提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只有大政方针,具体实施细则不够明确,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在政府配套措施缺位的情况下,就将学术期刊推向市场无疑是将大部分学术期刊置之死地。袖手旁观地以市场机制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来对待学术期刊,后果将不堪设想。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为学术期刊走向市场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帮助学术期刊在市场机制中有立锥之地。这种政策倾斜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赞助支持或是税收的优惠[48-52],更应该是适合学术期刊长足发展和生存的环境。目前国家制定的相应扶持政策只有少数优秀期刊可以享受,对于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望尘莫及。学术期刊发展受限性,体现在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学者学术研究的内部动力和职称评定的外部压力的催生。在这样的一种供需关系中要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平衡,需要政府从中斡旋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必然会给现存学术体制带来冲击。所以,政府应该预测改革的各种牵连,而提前做好配套措施的布设,避免积淀多年的学术期刊受到重大冲击。
2 有效推进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
2.1 政策扶持,方见成效
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初步酝酿再到2012年《办法》的颁布,这期间,国家及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都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在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筹布局,“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53],设立了“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百强报刊”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打造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科协联合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财政部推出“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最高每刊每年资助200万元[54]。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下,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以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4年我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分布情况[43]
如表1所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同时,再次证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为加速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政府应进一步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建立专项基金,提供相应补贴;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适应学术期刊产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等[5,40,55]。将学术期刊推向市场,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情况下才不至于让大部分期刊淹死在市场经济中,所以,政府应该提供优惠政策,以政策扶持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保驾护航,这样才能保证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得到理想结果。
2.2 分类研究,细化方案
从期刊定性和办刊宗旨的角度而言的学术期刊结构复杂。根据其主办单位的不同,大体分为高校学报、中科院所属期刊、企业期刊和公益事业、党政机关所属期刊。《办法》对学术期刊的分类过于简单粗犷,仅高校学报而言结构就相当复杂,除了从出版单位角度进行分类外还应考虑对期刊所属学科类别进行细分。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办法》的实施方案。
根据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不同,应该对学术期刊进行细化分类,例如由高校主办的高校学报在体制改革后为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应尽量保留其编辑部“姓公”,可以将出版转“姓私”,将期刊品牌保留在编辑部,出版方可以在外围协助打造学术期刊的品牌,并积极进行宣传。对于企业主办的学术期刊直接归企业经营,由新闻出版相关部门负责监管,严格按照出版法规规范执行准入和退出机制。公益事业、党政机关主办的学术期刊根据办刊实际情况可与高校学报一样实行编营分离的出版模式也可转为内部发行或准予停办。
2.3 明晰权益,合理分配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要有明确的权益分配制度和标准。对于高校学报等采取编营分离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应明确编辑权和经营权之分,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损害和挤压编辑部维护期刊质量的编辑权。编辑部也不要干涉出版方在不损害期刊品牌形象前提下的商业运作和宣传工作。完全企业化的学术期刊编辑权和经营权都归企业所有,出版企业应该秉承学术期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二者统筹兼顾的原则保持自律。
在利益分配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取编辑部和出版方各自获取权限内的利润。就高校学报而言,作为主办单位,拥有由期刊品牌创造的利益,如奖励奖金,基金项目的经费及版面费等,出版方为期刊提供出版发行、宣传等服务应获取一定的服务费。二是以品牌价值抵换相应股份进行分红。将原有编辑部所拥有的期刊品牌按照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在编辑部和出版方共同协商的情况下对各自所持股份的份额达成共识,按照各自份额对期刊总收入进行分红。
2.4 宏观管理,商业运作
在管理上,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采用商业化运作,宏观管理,“以法律法规管理为主、政府管理、监督为辅并由行业协会进行行业利益代言和服务”[25]。严格细化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进行严格规范,政府和职能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宏观管理有利于期刊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商业化运作模式能加速学术期刊产业化发展。
2.5 严格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为规范学术期刊市场,必须对期刊资质进行严格把关,严把入口关卡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第一道保障。进入学术期刊体系的期刊要严格执行学术期刊出版规范,遵循市场机制。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要求,对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口单位进行行业监管,实施准入和退出管理[56]。对不符合出版规范的违法违规出版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允许不符合出版要求或无能力继续出版的期刊退出出版。
2.6 吸引资金,培养人才
如前所述,政府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给予了一定政策扶持,从高额奖项的设置、扶持项目的启动到政策上的优惠,目的都是为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在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术期刊除了努力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来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外,还应该在科技创新的理论平台建设与科学技术产业化接轨的方向上多下功夫,争取获得更多相关技术产业机构的资金支持繁荣科技期刊建设。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还要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又要懂得市场运作和营销。要求编辑从原来的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变成复合型全面人才[57]。职能部门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拓宽编辑人才发展空间,加大资金投入,繁荣编辑学科的发展,做好编辑人才储备工作。
为保障体制改革后,学术期刊能够正常运行,政府应该提供保障性资金支持,吸引留住编辑人才,政策支持和技术引导学术期刊进入市场。发挥学术期刊先行军的龙头企业和出版集团的带动作用,对先天不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弱势期刊进行保护政策。因刊制宜,允许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形态。
2.7 集约化、数字化、专业化发展途径
融合数字化发展模式,是对学术期刊原有发展模式的延伸,更是其适应时代和体制改革政策的发展途径[58]。 建立数字化出版联盟[59],完成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的数字化出版转型。制定能发挥实效的数据库管理办法进行约束。建立托管机制,形成统一的学术期刊发布平台,整合现有资源,改变目前全、散、小、弱的局面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道路[60-6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统筹发展将学术期刊做大做强[6,64-70]。 走集约化道路可以横向跨越行业与部门及区域的界限进行联合[23,71],可以实现资源有效共享,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提高收益[3],但是集约化发展又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多数是高校或科研院所,所以必然会受到牵制和羁绊。再次,集团化还会涉及到包括高校教育部门的利益冲突。最后,走专业化道路会受到来自现有专业化期刊的压力并无形中分化了现有专业期刊的受众群和资源配置[72]。除了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以外,学术期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走专业化道路,也可以打破壁垒,跨界合作将相同专业的刊物整合后形成系列专刊[73]。或是打造分类出版集团,走学科型、应用型出版集团,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24,74]。 这不仅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发展渠道,又能有益增进多学科个性发展。
2.8 稳扎稳打,分步进行
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但不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调研,完善准备工作,稳步开展,分步进行,确保实现体制改革的最初目的。在资金来源上可以从全额拨款到部分拨款最后到独立经营[10]。针对不同性质的期刊进行分类,区别对待,具有经营能力的放进市场,没有经营能力的放入科研机构,从外围打造好市场,让市场来引导学术期刊改革。此外,可以先分类进行试点,根据实际情况,时机成熟再普遍推行[75]。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试点改革。
3 结语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面对学术期刊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只有改革才能为它注入新鲜血液让它焕发活力呈现勃勃生机,但是,如何能够达到改革的目的实现改革的效果不是靠简单粗暴地把学术期刊推向市场就能实现的。应针对学术期刊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学术期刊市场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市场环境和可以过渡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制定一整套有利于编辑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编辑人员业务培训或提供人员分流机会和平台,让大家人尽其才,自由选择。必须明确学术期刊体制改革靠的是谁,执行的又是谁,要抓住人才,鼓励和动员人才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贡献力量,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1]龚维忠.对我国报刊发展、治理的思考——兼谈期刊的深化改革[J].出版科学,2005,13(4):42-44.
[2]郭志明.学术期刊应纳入公益性的事业管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69.
[3]洪峻峰.当前学术期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3):50-59.
[4]宋培元.科技期刊的效益和经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1):12-15.
[5]张如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J].编辑之友,1986(2):35-38.
[6]廖学军.面向市场经济,深化科技期刊改革: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周平.深化改革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科技期刊[J].中国出版,1993(3):29-33.
[8]史永超.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现代化建设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5-157.
[9]朱德培.高校学报改革的一些思路[J].编辑学报,2001,13(2):89-90.
[10]秦和平,刑宝妹,彭守敏.合并重组高校的学报市场化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371-373.
[11]谢亚平.从大众化的视野看科技期刊的发展选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388-391.
[12]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传媒,2011,13(10):7-10.
[13]殷利.对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思考[J].今传媒,2011,20(10):104-105.
[14]徐兴华.科技期刊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J].中国出版,2011(5):31-33.
[15]徐菁,苏青.浅谈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J].编辑学报,2010,22(sup1):37-39.
[16]钟羡芳.对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管见[M].学报编辑论丛,2013:17-21.
[17]刘钊.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3(11):23-26.
[18]巫文强,李国燕,陈雪梅.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与发展之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0):131-133.
[19]朱乾坤.试论科技期刊的商品属性及其现实意义[J].编辑学报,2012,24(2):110-112.
[20]冯远景.论科技期刊的准公共品属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585-588.
[21]黄睿春.写在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之时——以《数学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63-1065.
[22]接雅俐.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9-22.
[23]夏文.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之理性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39-41.
[24]陈颖.编辑部体制的终结与“后学报时代”的来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35-38.
[25]许姝韫,叶敏.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48-451.
[26]鲁亚琳.学术期刊改革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兼议《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36-1043.
[27]罗京华.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经营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25-928.
[28]张青.基于准公共品属性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J].出版参考,2012(6):8-9.
[29]武晓耕.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81-1183.
[30]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5):144-156.
[31]余树华.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同台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0-144.
[32]杨春兰.中国期刊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趋势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2):10-14.
[33]林本兰,刘俊英,荀志金,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34-637.
[34]许姝韫,叶敏.从国际科技期刊运行机制探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趋势[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 : 109-113.
[35]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6):558-561.
[36]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4-8.
[37]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453-457.
[38]杨睿.体制改革视角下增强学术期刊发展活力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6):4-5.
[39]陈敏.高校科技期刊转型改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1-644.
[40]温泽宇,厉艳飞.高校学报在非时政期刊改革中的策略[J].科技与管理,2014(5):23-26.
[41]林松清,董艳玲.浅议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41-444.
[42]刘琴,刘传红.出版专制与科技期刊经营机制的调适.出版科学,2012(2):65-69.
[43]张嵘,李晶,娄嘉.高校期刊学术与出版分离的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44-1047.
[44]孙宪民,王又冬,武玉欣,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难点与机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3(2):191-194.
[45]梁艳玲.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5-8.
[46]孔爱英,王颖,张炯.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50-853.
[47]黄小妹.高校学报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革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61-265.
[48]赵文义.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推进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2(9):10-12.
[49]潘云涛,武夷山.换个角度看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J].学会,2012(4):62-64.
[50]赵惠祥.论高校期刊的改革与发展策略:学报编辑论丛[C].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51]李祥洲.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探析[J].出版科学,2004(5):42-46.
[52]刘培一,赵新.美国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3):53-58.
[53]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11-04-20)[2016-04-13].http://www.gapp.gov.cn/news/794/76652.shtm l.
[54]颜帅,付国乐,张昕.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6,35(1):27-38.
[55]余树华.基于期刊体制改革的数字期刊联盟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247-250.
[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S/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879.htm.
[57]李航.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素养及培养[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32(6):117-118.
[58]吴成福.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改革战略断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5-26.
[59]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61(3):55-64.
[60]张宏翔,任红梅,黄思斯,等.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J].2014,25(3):322-327.
[61]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54-760.
[62]吴锋,章洁.困境与突围:中国期刊业经营创新的观察与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5):53-56.
[63]孙俊青.高校学报改革方向与路径的多角度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4(2):81-84.
[64]余树华.论期刊数字化与学术期刊体制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2(10):5-8.
[65]郭焕芳,邓颖,岳瑞,等.关于学会主办科技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60-362.
[66]刘婵君,李明德,赵斌伟.科技期刊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以陕西省科技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69-274.
[67]张建军.科技期刊群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73-875.
[68]赵雁,赵宇,隋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20-627.
[69]张耀元.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4(1):257.
[70]谢鸣.高校学报在期刊改革中的机遇和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54-257.
[71]王铁军,王一伊,栾奕,等.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若干问题之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35-38.
[72]舒叶.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向何处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52-256.
[73]曾绚琦.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及体制创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1):30-32.
[74]张建军,张俊敏.对中国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50-53.
[75]秦飞.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