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分析
2016-03-24王艳玲
王艳玲
【摘要】在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其中阅读教学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大,教育学者要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阅读教学开始深入。本文主要介绍:自读、自问、探讨、解析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适合新课改对课堂的要求。实例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地阅读习惯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5-01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境,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培养学生会读书、会表达的能力。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表达能力差,教师明确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设意境,提供阅读的背景,帮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案例:语文课堂上,老师教学《秋天的雨》时,先向学生展示秋天的迷人景色和秋雨中的植物变化图片等。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激发学生对秋雨中的植物变化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找寻答案。
二、温故而知新,引导小学生反复阅读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语文课文的反复阅读,可以对文章中心的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对文章的核心理解透彻,加深记忆,明白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和疏漏的地方,通过反复阅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于文章知识的重难点,通过课后复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找寻正确高效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方面得心应手。
三、设计教学环节,加深阅读理解
(一)自读——获取信息
我们获取文章信息的关键过程就是阅读,只有对文章进行深刻的阅读,才能从文章中提取出自身想要的信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让他们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才能发现问题、找到重点并有所思考。如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中的课后习题:为什么董存瑞会舍身炸碉堡。若学生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就无法针对性的回答问题。因此,阅读是提取信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必须将阅读落到实处。
(二)自问——发现问题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应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论内容、问题的对错,都应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再结合文中信息进行判断,学生若是只为了读书而读书,不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现在的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因此,可以制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开启良性循环。
(三)探讨——展开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积极展开思考,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就让其互相讨论,彼此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展了发散性思维;更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面对难题,能迎难而上,解决困难。 如课文《蜘蛛的网》,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为什么蜘蛛的网可以粘住其它小飞虫,而蜘蛛不会被网粘住。一个学生回答:“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因此可以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增加科学知识。
(四)解析——升华思想
思想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课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史书以生动的描述、具体的人物、形象的事实,给学生启发,在阅读营造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感受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品德。
四、提升小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学会怎样去阅读,积极阅读,使所学的知识以求达到运用。课前预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读练结合,注重自主学习,提高能力。积极的思考,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和学校的阅览室,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提高知识积累、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但要重视课堂语文的教学,更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在日常学习中,老师要教导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兰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56):43.
[2]范佳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2011,(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