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求索

2016-03-24林蕴晖

党史文苑 2016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建设

林蕴晖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体制,可谓探索自己道路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中共八大提出的方针政策,何以未能得以贯彻。

1956年春的国内外形势

继1955年秋冬农业合作化高潮兴起的是,1956年1月,由北京、上海带头,全国各大城市先后出现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改造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了全社会唯一经济基础。由此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这就是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供产销脱节,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下降,市场供求紧张,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毛泽东当时就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现在云南没有火腿了吗?不能使物质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马克思主义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该更好吃,更进步,这才体现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否则我们在羊肉面前就没有威信了。1956年2月间,国务院就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即:已经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仍按原有生产经营制度、服务制度进行生产经营,不要变动;对为数极大的小商店可以批准公私合营,但仍继续保持代销、代购和自营办法;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不要急于集中生产和统一经营,可仍维持原有单独经营方式;百货商品,国家不再实行统购包销,按照市场需要,实行优质优价的办法,以制止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乱象,维持正常运转。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错误,突出表现是农业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从1939年到1953年,几乎所有主要农作物平均产量都低于1913年的水平,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1953年比1913年低19%。工业品也短缺紧张。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照搬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也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必需的工农产品短缺,引起人民不满。这一切,对仿效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能不引起郑重思考。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为起草向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于1955年12月开始找中央各部调查研究。1956年2月,毛泽东得知此事,随嘱薄一波为其组织。从2月14日到4月24日,毛泽东先后用43天时间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鉴于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错误,毛泽东提出,“要打破迷信”。“我国工业化,工业建设,完全应该比苏联少走弯路。我们不应该被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的速度所束缚。我们可以超过它。”在长时间的调查过程中,毛泽东逐渐归纳出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主要的是调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们是每个生产单位的基本队伍,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能否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能否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重要一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重要原则是“统筹兼顾”。他说:“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成了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八大的新方针新政策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陈云等68人在大会上发言,45人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发言。

毛泽东提出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他指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党的一贯思想原则。”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比起1942整风以前,已经提高了一步,但是我们还有严重的缺点。他提出至理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所作的报告,陈云等的大会发言,以及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体现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针和新政策主要有:

(一)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郑重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前提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据此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这就表明,中共八大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已由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目标是实现工业化。中共八大具体确定,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基于国内和国外的经验,中共八大提出,应遵循积极稳妥的方针,即: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使人民的负担过重,或者使不同的部门互相脱节,使计划不能完成,造成浪费,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积极稳妥的建设方针,在本质上就是力求正确处理各种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它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应有之义。

(三)关于改进计划经济体制的设想

就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来说,最突出的是中共八大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其核心就是陈云概括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是主体,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作补充;在市场流通方面,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作补充。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单一公有制和统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四)关于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

中共八大提出,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要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除了党的领导和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还要有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国家机关的监督。鉴于党和国家任务的转变,中共八大强调了完备法制建设的必要。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

(五)关于执政党建设

鉴于中国共产党已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党员沾染上官僚主义、滋长骄傲情绪,而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共八大强调了加强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八大指出党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共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为了发展党内民主,中共八大党章还在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即实行党的全国、省和县代表大会常任制,按照不同任期,每年开会一次,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发展。

由上可见,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由于政策允许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小商贩继续存在,并决定在一定范围开放自由市场,因此,中共八大以后,个体工商户很快有了明显的增长。于是,人们又担心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以后,重新出现资本主义。对此,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怎样对待手工业个体户》社论指出:在合作化高潮以后,手工业个体户的发展是并不奇怪的……我国人口众多,对工业品和服务性行业的需要量很大,而且这种需要量年年增长着。仅靠现代工业和现有的合作社无论在产品数量或者品种方面,一时都不可能充分满足需要。承受着社会需要的日益增长,那些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着的手工业不仅现在,将来还会逐渐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变为专业的手工业者。在少数失业或无业的城市居民当中,有一些人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也还会变成手工业者。这就是说,手工业个体户的继续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必然的趋势……手工业个体户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城市的就业人数。这是对国家有利而无害的事情。

12月,在听到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可上海又有地下工厂等情况反映后,毛泽东找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民主建国会负责人谈话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叫新经济政策。还可以考虑,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需要,更是中共八大以后,在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探索在认识上的前进。

可惜的是,探索没有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并很快走了回头路。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怀疑。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虽然在吸取苏联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重要原则,也相应对具体政策作了规定,但中共八大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模式,依旧是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明确规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小生产私有制残余是党今后的任务。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历史出现过曲折,但中共八大为走自己的路所作的探索,功不可没。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毛泽东建设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