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闯海三十载的真男人—— 老轨刘军

2016-03-24材料来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编辑整理屠畅

海洋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工刘军潜水器

材料来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编辑整理|屠畅



闯海三十载的真男人—— 老轨刘军

材料来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编辑整理|屠畅

大家称他为“老轨”,有人视他为“靠山”,他是谁?虽然7年来一直在“蛟龙”号深潜现场,他却从没见过一次潜水器的布放与回收,这又是为什么?

他是刘军 闯海的真男人

刘军,男,1966年生,从1984年上船任机工到现在,他在中国海监船上、在茫茫大海上,为中国的海洋事业默默付出了31年。从2008年起,刘军开始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向阳红09”号轮机长。

刘军依靠精湛的业务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没有让老化的船舶机械耽误中国载人深潜一分钟;他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惊人的毅力,让印度洋上随海浪漂荡的潜水器和下潜人员转危为安;他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海上凝心聚力,与队友共克难关;他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是出海人的“靠山”。

2012年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刘军在高温、噪声大的机舱内连续奋战44天,保障左右主机工作1271小时,辅机运转2114小时,刘军娴熟的业务技能与经验化解了母船机械设备的一次次险情。

“老轨”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船舶上的一个管理级最高级别职称,正式名称为“轮机长,是船舶机械电气设备技术总负责人,船舶机械电器的最高领导。“老轨”是船员日常对于轮机长的称呼。民间有“老轨的肚儿——杂货铺”之称,可见其拥有知识的繁多与复杂。

小故事

镜头一:拒绝“跑航”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成功后,潜水器正在上浮途中,刘军突然接到驾驶室电话,2号舵机出现“跑航”现象,这意味着船舶航向变化无法精确控制,但潜水器2小时后就要浮出水面。为了确保潜水器回收,刘军立即组织了4个人去舵机房进行抢修。

刘军与电机员李章华负责舵机电器控制线路的故障排查,机工长杨焕亮与机工姜风海排查液压系统。舵机房温度超过50摄氏度,别说干活,只一站就一身汗。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故障。故障排除后4个人全身都湿透了。

镜头二:临危受命 化险为夷

2015年2月3日,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第100次下潜进行回收作业时,母船水面支持系统A型架左侧液压马达突然出现液压油泄漏现象,导致A型架无法起吊潜水器,“蛟龙”号在漆黑的海面上随风漂荡,而3名下潜人员在水下已工作10多个小时后,不得不继续留在潜水器内,而何时能回到母船成了“未知数”。

这是“蛟龙”号遇到的最严重的险情。现场全体人员十分担心“蛟龙”号和3名下潜人员的安危,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水面支持系统技术保障人员只有两名,且实践维修经验不足。这时现场临时指挥部找到刘军,希望对机械设备经验丰富的他能承担A型架抢修任务。

“好!”刘军一字千钧。他带领机工,按照第一套应急方案,将左侧液压马达封死,准备利用右侧单马达回收潜水器。刘军他们在高空中忙乎了2个小时后,专家组认为此方案存在安全风险,让他们把封死的液压马达重新拆开,更换备件。

这意味着刘军他们不仅白干了,而且还得返工。对于其他人的犹豫,刘军二话不说,立刻执行,“三条人命在海上,不管怎么样,得赶紧把潜水器收上来!”刘军的话语掷地有声。

因为要维修的液压马达在10多米高的A型架上,船员用一个平时用于吊运货物的吊筐,在短时间赶制成简陋的载人吊笼。刘军二话没说就钻进了吊笼,被折臂吊车缓缓吊起。随着吊笼的逐步升高,吊笼在海风中剧烈摆动,刘军只好蹲下。船员从不同方向奋力拉紧安全绳,以减少吊笼的摆动幅度。

体重近200斤的刘军就站在这样一个左摇右晃的吊笼内,顶着从船舶烟囱冒出的废气,在昏暗光线中将固定进出口液压管固定卡、进出口液压管、电器比例阀的控制电缆等依次卸下,接着拆卸液压马达……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名科考队员在不停询问潜水器舱内人员状况,其他人都守在甲板上,看刘军他们抢修,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故障的液压马达终于拆卸下来了,刘军顾不上休息,立即与其他机工将旧液压马达上的配件拆卸下来再装到新液压马达上。

刘军再次系上高空作业安全带,进入了不断晃动的吊笼。此时光线差,摇晃的作业环境带给抢修的难度更大,因为现在不是拆卸,而是要将150千克重的液压马达在看不清楚的狭小空间靠手摸定位将其装入法兰座内,还要套上间隙很小的花键轴。

经过一整夜抢修,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恢复工作的水面支持系统顺利将“蛟龙”号从颠簸的海面吊起、A型架内摆、主吊缆下放一气呵成,“蛟龙”号被缓缓放入母船甲板轨道车上。3名下潜人员出舱时,眼泪夺眶而出,刘军满是油污的脸上也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镜头三:有困难,找“老轨”

2013年“向阳红09”船在印度洋执行任务时,CTD(温盐深仪)在回收至1500米深度时缆绳收不上来,而船正在往浅水区漂移,CTD一旦被挂在海底,船和设备都会有危险。刘军与机工主动帮助实验部门,他们冒着高温在滚烫的甲板上紧急抢修2天。

2011年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中,“蛟龙”号采样篮在下潜试验时丢了,而没有采样篮不能算作一次有效下潜,因为“蛟龙”号是作业类潜水器。这时“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脱口而出:“让‘老轨’给另做一个!”

于是刘军和机工就真的按照图纸,用化隔板现场给“蛟龙”号做了两个采样篮!

后来呢?

后来啊……“老轨,帮做个换能器底座!”“老轨,帮忙做个潜水器底脚支架!”“老轨,布放标志物浮力不够,能不能帮我们做一个?”(画外音:“喂,你们当老轨是机器猫啊!”)

找上门来的这些“麻烦事”有些很小,但对潜水器作业和科学家实验来说是必不可少,甚至可能因为这些小事而影响整个航次,刘军也从来没有拒绝过这些“无理”的请求。“老轨”从来不嫌麻烦,都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给他们做好。

没有“向阳红09”船上“老轨”这帮人,中国的载人深潜是干不成的——这是“863计划”海洋深潜装备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的评价。

铁血男儿柔情汉 出海在外心系家

这个“硬汉”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故事,刘军是家中的长子,妹妹常年在国外,母亲去世得早,他的妻子阎蓓承担起照顾父亲以及料理家务的重任。想到家里,平日里的“硬汉”的眼眶湿润了,“我对父亲和妻子感觉亏欠太多。”刘军说。

“他不是很喜欢说家里的事情,是条汉子!”船上的同事都很理解刘军。他妻子身体不是很好,还要一个人承担照顾父亲和操持整个家的重任。每次归航,船靠码头后,刘军处理好船上的事情,就会去买一堆父亲爱吃的东西,去探望父亲。

“心中觉得很愧对我的老父亲,作为他的儿子,不能在他身边尽孝,每次出海心里总是很惦记,走的时候也不敢告诉他,怕他担心。”刘军说。

精品轮机,动力第一。7年来一直在现场却没见过一次潜水器的布放和回收,因为他要在机舱保证船舶的动力安全供应。风光时不凑热闹,危难时挺身而出!这就是闯海的真男人——“老轨”刘军!

猜你喜欢

机工刘军潜水器
刘军作品
彩泥大变身
重温南侨机工走过的路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抢电视
抢电视
道阻且长:二战后“南侨机工”的复员与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