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电商:精准扶贫“新药方”

2016-03-23叶秀敏

决策 2016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电子商务精准

叶秀敏

县域电子商务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呈现出政府支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平台企业强势布局、新典型不断涌现、草根热情高的特点。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电商扶贫”已然成为多地政府开出的精准扶贫“新药方”。

2015年年底,阿里研究院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育了将近2000万个淘宝用户和30万个淘宝卖家。农村经济已经从小卖部版本的1.0模式,发展到农村淘宝合伙人的2.0模式。

近几年,伴随着电子商务向三线、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的渗透,我国县域电子商务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呈现出政府支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平台企业强势布局、新典型不断涌现、草根热情高的特点。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电商扶贫”已然成为多地政府开出的精准扶贫新药方。

百花齐放

借着政策利好的推动,县域电商被瞬间引爆。而在这百花齐放的环境下,有些地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开启极具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借助互联网销售特色花木产业,实现全县经济的弯道超车。2014年,沭阳县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销售额达26亿元,同比增长74%;寄出包裹数超过2700万个,同比增长130%,主要是花木产品。电子商务还成为沭阳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拉动经济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沭阳更是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列第44位。

同样在浙江省遂昌县,该县依托遂网公司和网商协会,构建“政府+平台+网商+合作社+信息点+农户+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遂网公司派专人到各个村镇调研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状况,将优质产品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耕谷”品牌,营造“妈妈的味道”、“高山原生态”等产品理念,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网销协会对全县网商进行培训,提供全方位的网销配套服务。2014年,遂昌县网上销售额突破5.3亿元,同比增长73%。遂网公司还创新性提出“赶街模式”,在行政村布局信息点,帮助村民进行网购网销,2014年共建设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网点210个。

全国各地的电子商务实践表明,电子商务网销业的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激发农民的内在积极性,有钱可赚,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活力和创新力,人人都可以包容在电子商务的实践中。在“沙集模式”的调研中,我们见证了东风村七十多岁的周维山老人用一个手指戳键盘的“一指禅”,同样能开网店,能做生意,能创造价值。

电商为什么能扶贫

“沙集模式”、“沭阳经验”等全国各地的实践都表明,县域电子商务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有助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发展地方经济和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助于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尤其是是有助于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基于我国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的现实,如果按照2020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创新扶贫思路。而电子商务恰恰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抓手,原因何在?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机制在于赋能”,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回答了这个问题。

电子商务赋能,让小农民对接全国大市场。贫困地区通常地处偏远、信息不畅,优质农产品也难以畅销并卖出高价。电子商务能够让偏僻的小山村直接对接广域的大市场,扩大了销售范围、缩短了销售渠道,改变了销售方式和销售理念。从而有助于大幅度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农产品销售数量、稳定需求和价格,解决当地小市场的卖出难问题。

电子商务赋能还有助于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本地特色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建立市场化的配套服务体系,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和思维。

江苏省睢宁县是苏北贫困县,沙集镇东风村是远近闻名的破烂村,靠回收废旧塑料为主营业务。2006年起,沙集镇东风村在3个青年的带动下,从无到有、自发式兴起了一个家具网销产业,拥有2000多家网店,2014年实现销售额26亿元,其中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325家,有些企业雇工人多达五六十名。

电子商务不仅促进农民创新创业,还有助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在“买全国”、“卖全国”上大做文章,提高收入。刘鹏飞在义乌创业,一跃成为网销孔明灯大王。他将生产基地选在了自己的家乡——江西省宁都县,雇佣了上千农民帮助生产加工,采取计件工资制度,农民在不影响农活的情况下,通过劳动就能增加收入。

另外,贵州省铜仁市和黑龙江省明水县正在试点大数据平台,支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通过应用大数据,准确甄别贫困人群;通过分析电商平台数据,跟踪和判断扶贫效果。

扬长避短与精准发力

电子商务扶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扶贫方式的创新性探索。虽然有些成功经验,但是电子商务扶贫还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本地特色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扶贫方式,以扶贫效果为导向,扬长避短,在探索中提高。首先要摒弃三种错误思维。

一是电子商务万能论,以为贫困户上了网,对接了全国大市场,就能脱贫致富。事实上并非如此,电子商务虽然进入门槛低,但是网店之间竞争激烈,运营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价值链条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效果为零。

二是把电商扶贫搞成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尽管有电商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持,但是以为只要在电商平台上建设个地方馆就万事大吉,或者不切实际地照搬照抄,开个新闻发布会就大功告成。这些做法都不能达到任何扶贫效果。事实上,如果不做调研和学习,不做规划,不培育配套服务支撑体系,不建设适宜的环境,电商扶贫只能流于形式。

三是割裂政府和市场关系。电子商务过程是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但是电子商务扶贫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和市场各方主体都应该明确各自的定位。政府做好规划、支撑、服务和监管工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市场活动则由市场主体牵头,进行市场化运作。最终,各方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合作、共赢的生态。

电子商务扶贫应该以效果为导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精准发力,切实帮助农民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首先应做好电商扶贫的总体规划。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本着“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电商扶贫规划,设立电商扶贫专项资金,制订电商扶贫优惠政策,加大电子商务扶贫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其次应带动社会各方力量,重点打造市场化的配套运营服务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政府、平台、服务商、网商、贫困户应各自分工定位,形成完善的、可持续的、多主体共赢的社会化协作机制。

同时应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对公路、电力、网络进村的建设力度。借助电商扶贫契机,投入专项资金,完善道路建设,保证贫困地区的电力供应和宽带上网,并给予贫困户相应的资费优惠。

另外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解决人才瓶颈。一方面引入经验丰富的电商运营人才或者机构直接加盟;另一方面,借助第三方培训机构力量,培养本地的电子商务人才。尤其把贫苦户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帮他们掌握开店知识和技巧。鼓励大学生村官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通过树立成功典型和样板,以点带面,激发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热情。

最后应打造具有本地优势的产品资源。借助电子商务扶贫契机,在全国大市场的带动下,摸清当地的优势产品资源,包装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在产品质量检测及溯源等方向上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做深做精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升级。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贫困户电子商务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精准的打铁
电子商务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