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建设目标不只是“强富美”

2016-03-23贺雪峰

决策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楼土地金融

贺雪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理想的长远目标,但显然远远不是现实。

当前学界乃至政策部门往往片面理解农村“强富美”的长远目标,试图将“强富美”当作当下的主要任务,通过各种政策努力来达到之。比如希望通过土地改革来释放农村财产权,通过两权抵押让农民获得更多金融支持,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让一部分农民致富,以及使用大量财政资源打造完全不可复制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等等。

问题是,所有好的政策都有两面性。我们常说农村缺钱,农民要创业、要发财致富,就需要有融资,所以金融应该下乡。但实际上目前不是金融下乡,而是城市像抽水机将农村资金抽到城市去了。没有金融,农村富不起来。农村金融改革正是因此而引起各方面重视,目前正在改革中。

但金融下乡,农民创业,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成功,还有一种就是失败。成功当然好,一旦失败了,农民家庭不仅将十几年务工获得的钱花光了,而且将土地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抵押进去了,还要找亲朋好友借钱。创业失败,血本无归,保底都没有可能了。

农村市场机会非常有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金融下乡支持农民工创业,结果是一大部分农民创业失败,不仅未能致富,而且无法保底,这种情况已经存在了。金融下乡只会加剧这种普遍性。

还有土地制度。目前各方面的意见都是要做土地文章,据有人估算,农民手中的土地价值高达274万亿元。现在要想办法将农民土地价值“显化”出来,不能让农民捧着金饭碗还没饭吃。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政策就是试图通过农民上楼退出宅基地,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形成土地增值收益,从而让农民致富。

问题是,为何农民一上楼,一退出宅基地指标,农民就可以发财致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农民一上楼就可以致富,这样的土地神话很多人都信。所谓财产性收入,就是利息收入,是再分配的收入,或叫食利收入。任何一个社会,大部分人靠财产性收入,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

新农村建设,有人说国家资源撒胡椒面是不好的,但问题不在于撒胡椒面,而在于怎么去撒。如果撒胡椒面时,自上而下的资源能够与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撒的胡椒面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村治理的活力,解决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可惜,今天太多的资源用于打造不可复制的典型上面。我觉得应该提醒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的同仁,千万不要在地方政府打造不可复制的典型上推波助澜。

也就是说,当前的一些农村政策,表面上是让一部分农民和地区实现了“强富美”的目标,实际上却可能加剧农村和农民的分化。少数人和少数地方可能更富裕更好了,多数农民和多数农村却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基本公共服务都实现不了,进城失败的农民不再能够返乡,农村就不再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这样一来,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经济周期中,产生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到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猜你喜欢

上楼土地金融
我爱这土地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两人上楼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