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背景下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016-03-23邓华红
邓华红
[摘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来理解数学”等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依托学生的生活背景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关键词]生活背景 数学学习 体验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92
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泉,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轻松、更充分、更深入。
一、依托生活载体感悟数学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孤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难从数学层面进行感知,这时候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他们找到数学学习的突破口是教学常用手段之一。一个合适的知识载体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如轻松,学生也能产生更多的感悟。
例如“认识负数”的教学,如果直接揭示负数的概念,告诉学生负数就是比0小的数,那么他们对负数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师必须寻找到合适的生活载体,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负数来学习,寻找负数教学“落脚点”。如引导学生回忆一些用负数来表示的情形,诸如温度计上的负数、海拔高度上的负数、电梯上的负数等,让学生先对负数有个初步的概念,再让学生把这些负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要表示出负数,必须找到“0”(学生把温度计上的零刻度线、海平面和底面抽象成数学上的“0”),而负数是低于0的,也就是说,比0还小的数就是负数。有了这样的感悟,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立体了,对负数的印象自然更深刻。
显然,依托生活的背景就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从生活上的“知道”过渡到数学层面上的“感悟”,从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依托生活问题印证规律
数学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累积必要的方法经验,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才足够充分。因此,教师要将具有研究价值的生活问题提供给学生,拓宽学生思维的渠道,帮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强化对数学的认识。
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的”时,我出示了生活问题:“一块玻璃的长为1.2米,宽为0.8米,其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得出两种方法:(1)将问题中的长与宽都化成“分米”为单位的数,算出玻璃的面积为96平方分米,再利用单位换算得到0.965平方米;(2)列出1.2×0.8的算式,将两个乘数分别扩大10倍变成整数后再除以100,得到积是0.96。对于第(2)种方法,很多学生一开始不能肯定转化为整数相乘之后积要除以多少,但是在比较了两种方法之后,学生的认识就深刻了,因为方法(1)和方法(2)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方法(2)是单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推算,而方法(1)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解答。
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从数学角度出发推算出来的规律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这样的生活问题就给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学生由此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得更牢固。
三、依托生活经验强化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世事要躬行”。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是封闭在狭小的范围内时,他们的认识终究是肤浅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历练,去体验,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题:香港的面积是1100( )。看到题目,学生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填“公顷”这个单位,因为从语文课本上他们知道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的面积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填“平方千米”,因为像较大的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做单位。在学生各抒己见时,我请学生找一找与这个面积相近的其他面积,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很快就有学生提出:“1100公顷相当于11平方千米,比一个长是4千米、宽是3千米的长方形面积还要小,这个面积比较接近于我们的一个镇”……在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中,学生很快就统一了看法,得到了“平方千米”这个正确答案。
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数学学习也会举步维艰。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来想问题、做判断,就能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视野的拓展。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学生提升自我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生活和数学的纽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