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好声音,唱响春天里

2016-03-23刘念国

华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洞村湘西老百姓

刘念国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在2016年2月2日的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中唱响,被网友称为“最暖心的春晚歌曲”。

这首歌由绿地、金沙、李胤作词,孟勇谱曲,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监制。

这首歌脱胎于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讲述的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走访时,与苗族大妈石爬专交流的故事。当时,总书记走进贫困户石爬专家中,因为石爬专家里没电视,认不得总书记,便问习近平:“该怎么称呼你?”习近平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兵。”并称64岁的石爬专为大姐。

这一细节,正是《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开头那几句。

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作为这首歌的幕后“总导演”,是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在亲笔撰写的《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一文中,介绍了这首歌曲的来龙去脉——

这几天,《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在网上持续走红,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很多同志给我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表示歌曲反响这么好,问我作为“总导演”有什么感受。我想来想去,觉得歌曲的成功,最关键的是有湘味、有温度、接地气,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湖南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有5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到去年底还有近500万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梦,是三湘父老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深切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深入湖南贫困地区调研,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a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使湖南一下子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

对于花垣县,我不陌生,20年前陪省委主要领导到花垣足足做了13天的调查研究,写了《扶贫攻坚要啃硬骨头》的调查报告。

2015年5月,也就是总书记视察湘西一年半后,我第26次来到湘西,专门花了两天时间重走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线,一路下来,看到十八洞村和湘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回来后,我撰写了《号准脉、看准病、开对方——关于湖南花垣县精准扶贫的调查报告》,总结了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我始终认为,脱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心声”,是凝聚民族伟力的“宏大叙事”。抒发这个心声,反映这个宏大叙事,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2015年8月底,我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后,心中就酝酿了一个想法,创作一首反映十八洞村、反映三湘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歌曲。

9月中旬,我把省文联的负责同志请到办公室,交代了这项“特别任务”。两位词曲作者到十八洞村进行采写,很快给我送来了《苗寨阳光》的歌词。

我看了以后,感到歌词比较空,不够朴实、不接地气,很有必要还原历史场景,从具体细节中汲取创作灵感。

当“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句话进入我的耳际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我家里”,歌词由此展开。当词曲作者写好初稿后,我觉得歌词变化不多,起伏不大,主题不突出,又修改了“摸棉被、揭米缸”,“拉家常、细叮咛”,并融入“精准扶贫”的主题思想。应该说,这首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文艺创作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12月底,歌曲的录音音频完成后,我对曲谱、音频、演员等作了审定,也算是歌曲的第一个听众了。这期间,不少参与歌曲音像制作的同志跟我讲,录制时都听哭了,感到这歌太走心了,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今年1月下旬,全省两会召开期间,我特意参加了湘西代表团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分组会议。

会上,和湘西的人大代表又交流到脱贫攻坚的问题。

很多代表谈到,我去年到十八洞村调研后写的调研报告,等于对湘西扶贫工作作了一次宣传。

我讲,其实我到宣传部后抓的一个重要事,就是宣传湘西,给湘西写了一首歌,把它传唱开来,即将在湖南卫视春晚上播出。

代表们听了都非常的振奋和期待。现在这个歌播出来了,这首从十八洞村飞出来的暖心歌,在苗寨里又把人们带回到当年感人的一幕幕场景之中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歌词只有169个字,3分28秒长,看似朴实无华,背后道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的百姓情、百姓缘,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大情大义。

总书记讲,“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作品为中心抓精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抓创作导向、以人才为中心抓队伍建设,把湖南故事讲出来、讲出彩,写有“温度”的作品,做“暖心”的文艺工作者,是能够出精品力作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体现的正是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创作导向的可贵坚守。

我由衷期盼,全省文艺界把总书记提出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根本途径,更多沉下去、贴地皮、走基层,创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温度的扛鼎之作,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再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抢头条”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缘何能在春节期间“抢头条”?

因为走心、暖心。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歌词感人至深,让人心头一热,充盈满满的正能量,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立意高远、朴实亲切。曾创作《春天的故事》的著名作曲家、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王佑贵称,歌词写得非常朴实,切入点也很独特。

因为有湘味、有温度、接地气。歌曲带有浓郁的苗族风味,深情、欢快,易于传唱。湘西老百姓已把它改编成土家、苗族等多个语种的版本。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是猴年春节湖南人民奉献给全国人民的一道佳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是一个现象,在这个醉人的春天里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也给文艺创作带来很多思考与启迪。

不必讳言,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苦难,已成为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一种“民族记忆”。吃饱穿暖,曾是一代代人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朴素愿望。《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虽然是从总书记和老百姓亲切交流交心的场景切入,但涉及的是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大主题,奏响的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百年梦想”的时代强音。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谁也不会否认,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各地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差异很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习总书记早就发愿,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脱胎于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十八洞村,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必然。这首歌的传唱,已经并将继续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战。

文艺是时代的精神触角。文艺工作者要“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触摸时代脉搏,捕捉时代气息,感知现实、烛照未来。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履霜以知坚冰必至”的预见,创作出发时代之先声、成时代之号角的精品力作,奏响新时代的正气歌,提振人民的精气神。

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反映主旋律的文艺。省委书记徐守盛曾叮嘱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弘扬主旋律的主乐手、坚守主阵地的生力军、聚集正能量的工程师。

当然,说文艺要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的宏大叙事,并不是要文艺直接唱中心演中心。主旋律不是要空洞高调,宏大叙事不能概念化、标语口号化。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讲的是扶贫故事,但并不直接唱扶贫。它唱的是习总书记千里万里、风里雨里来到苗寨里,真真切切体察民情;总书记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松木板凳上,手握着手,像邻居串门般随意聊天。

这样的景象,毫无违和感,“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爱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这样的结语,也毫不牵强,毫无生硬感。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老百姓也把总书记当作自家人。

这样的歌,描述的是日常情景,聚焦的是人与人的心灵交融,抒发的是真实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歌,就能唱出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最自然、最生动、最丰富的介质,它最容易触摸到人心柔软的地方。文艺作品只有真正反映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有感染力、穿透力、传播力。《春天的故事》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共同心声。《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年年都是畅销书,因为它叙说的是平凡人们的奋斗与挫折,欢笑与泪水。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但是,无论怎么变,文艺以“情”字打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不会变。要始终坚持对百姓的口味,合百姓的心思。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契合了老百姓关心的“点”,点中了老百姓情感的“穴”,表达了他们有血有肉的真感情。

“为人民而歌”之于文艺创作,好似骨中的钙、肉中的血,须臾不能离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的芳华为人民绽放,才能芳香四溢。

文艺工作者必须关注着人民的关注,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树高千尺,根在大地。文艺之树只有“根”在民间,“干”才挺拔,“枝”才繁茂。

回到《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很多专家学者都说,这首歌的词曲可谓铅华洗尽,不事雕琢。歌词是大白话,娓娓道来,徐徐展开,最后自然升华。歌曲整个节奏就像湘西人敲起苗鼓,跳起舞蹈,欢快激昂。整个歌曲富有苗歌风格,令人百听不厌。

著名词作家石顺义也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很接地气,感觉很亲切。主旋律的作品往往容易写得“假大空”,越是这样的题材越要接近生活,才会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在这方面,老一辈文艺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白诚仁,这位人民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走遍三湘四水,进行深度采风,从湖湘民族民间音乐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出1000多首乐曲,包括《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等经典之作,被人们称赞为“湖南民歌之父”。

与生活为伴,拜人民为师,遵循文艺的正途大道,尊重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文艺工作者就能创作出既风行一时又传之久远的好作品。

猜你喜欢

洞村湘西老百姓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老百姓的话
欢乐湘西
老百姓的福
湘西 国画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