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韩双方都未做好战争准备

2016-03-23杨希雨

凤凰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制裁朝鲜

杨希雨

每次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发生冲突,一般是南边克制、北边放狠话,这次有意思的是,南边放狠话、北边反而音量降低。平壤方面直到去年还说“会先发制人使用核遏制力”,这次则变成“只要敌对势力不侵犯自己的主权,就不会使用核遏制力”。不过,韩国放狠话与朝鲜性质完全不一样,其主要目的在于压制朝鲜,也就是威胁意味更大。

韩国总统朴槿惠2月16日的国会讲话,标志着韩国对朝“接触+遏制”相结合策略的彻底终结。从现在开始,进入全面遏制期。但这个“遏制”不是当年美国对苏联那种“遏制”,而是全面施压,迫使朝鲜要么放弃核武器,要么政权垮台。以前韩方使用的手段都是“拉拢和打压”相结合,当年“阳光政策”重点体现在“拉”,李明博政府重点体现在“压”,但一直以来两手都有。这次朴的表态意味着两手变一手。

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会爆发战争。关闭开城工业园、切断朝韩热线电话,并不意味着双方的缓冲阀没了,事实上,南北之间最大的缓冲阀不在于已有机制的设立,而是双方对于战争的忌惮。换句话说,南北双方在目前的格局下,都处在谁也打不起、谁也输不起的态势之下。因此,这个仗很难打起来。

中方“三原则”并非“三底线”

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由小事件引发的全面战争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在擦枪走火之前,其中一方一定做好了战争准备,顺势而为。但目前朝鲜半岛并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朝鲜曾多次对韩叫嚣说,你们如果搞军演,我一定会实施打击,但美韩真搞军演的时候朝鲜却说,我不一定每次都做出反应。这些年来,朝鲜方面发出战争威胁已经十几次了,却始终没有形成热战。

对于这个形势,中方要有一个清醒判断,就是朝鲜半岛双方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个状态尽管复杂,却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保持和平态势的客观条件。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出的三条原则——半岛不能有核、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中国自身利益要得到维护——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对朝两大目标(半岛无核化、半岛和平稳定)的具体诠释。这并不是一些中国媒体所说的三条“底线”。二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半岛无核化的原则,中方也从来没有把“无核化”说成是底线。如果是底线,不早就被踩了二十多年?应该说,中国官方的做法一直很清晰,只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乱了。哪怕中方在朝核问题上做得进退有据,但由于一些外界所谓的分析,成了进退失据。

目前安理会正在讨论最新的制裁决议,内容很快就会出来,我相信之后大家就会知道,中方强调的内容绝非空话——朝鲜必须为它所做的事情付出必要的代价,承担必要的后果。

现在中美之间关于朝鲜问题的争吵,有点像“铁匠”和“木匠”的对话,似乎都有道理,却又都无道理。朝核问题的解决不是哪一方单独的问题,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问题,需要中美两边的合作。

按照美国的说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棒+胡萝卜”,实际上“大棒”主要在中国手里,这也是为何中国在安理会认真讨论对朝制裁问题。目前其他国家该做的已经做了,所以现在重点要看中方怎么做。

就中方来说,一方面要进行有效制裁,另一方面也应启动外交渠道,最终各方还是得回到谈判桌上来。要想解决朝核问题,第一,朝鲜必须彻底放弃核武器;第二,朝鲜在与之相关问题上的合理关切必须彻底解决。而要解决这些关键,很多“钥匙”还是在美国人手里,比如解除国际制裁和封锁、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等等。

中方对朝制裁达900多项

在制裁问题上,中方一直被西方指责说态度不积极,或是长期暗中支持朝鲜。但事实上,2013年9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工信部等部门曾联合发布行政令,列出对朝鲜出口黑名单清单,达236页、900多个物项。列入清单的物品,不论国企、民企及个人都不允许向朝鲜出口。这些清单上的物品,绝大部分属于军民两用性质。这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单独对一个国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制裁,至今仍在坚持。

中方从来没有回避对朝制裁,只不过中方的制裁目标很明确,要制止朝鲜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与美国有所区别。美国属于“地毯式”制裁,所有相关一律制裁,而中国属于“目标导向式”制裁,这个制裁是服务于中国对朝的两大目标的。凡是为了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一律制裁,但这个制裁要服务于后续的和平对话,不能说因为制裁而把对话大门关了。中美在制裁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你是把制裁当做一种手段还是诸多外交努力的措施之一,中方显然选择后者。

我认为外界对于制裁的整体情况并不太了解,对朝鲜的制裁程度并不轻。在联合国决议层面,对伊朗和朝鲜实施的制裁是类似的,但由于美国对伊朗实施的制裁程度很重,也连带其他国家一道制裁(尤其通过金融手段),所以外界感觉对伊朗制裁要重很多。

现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最新的对朝制裁决议,未来朝鲜面临的形势会很严峻。要知道,在制裁伊朗的时候,当时石油属于卖方市场,即很多国家缺油,所以美国开了一些例外窗口,让一些国家,例如日本、韩国从伊朗买油。但现在朝鲜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虽然它有些许煤矿,但如今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在买方市场,也就是不缺卖家,所以,如果美国把对伊制裁模式搬到朝鲜,朝鲜遭遇的打击势必会大得多。

美国对朝认知发生本质变化

过去七年来,美国对朝的“战略忍耐”策略基于一个基本判断,即朝鲜没有能力、也没有计划对韩国发生大规模战争,无外乎搞点“核讹诈”搅起局势,但不会大乱。在对朝鲜“谈又谈不来,打又打不得”的情况下,美国干脆把这个事情“挂起来”,不理你。何况美国有比朝鲜问题更紧迫的其他外交议题,例如中东、俄罗斯这些。

但这次核试验,让美国对朝鲜的认知发生了本质变化。这次朝鲜高调说自己在搞氢弹试验,虽然外界最终并不认可它做的是氢弹试验,但美方意识到,朝鲜的确有开发氢弹的意图,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说明朝鲜不满足于简单拥有核武器,而且正在追求拥有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旦未来朝鲜引爆氢弹,将给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乃至周边地区带来历史性灾难。所以,这次核试验给美韩等国都敲了一大警钟。对中国来说,这个警钟则更响,因为核设施部署在中国边境。

刚刚宣布试爆“氢弹”后,朝鲜继而又发射了火箭。这是它第五次进行卫星发射活动。值得关注的是,其第四次和第五次卫星发射都是冬季进行的。按道理说,液体火箭一般应该选择在较暖的季节发射,因为低温条件下不稳定性会更强。但朝鲜如此选择,并且这两次发射都成功了(第四次是三级火箭都运转工作、未进入轨道,这一次不仅都工作还进入了轨道)。这说明,朝鲜的弹道导弹发射技术到了成熟阶段,剩下的就是想办法让弹头从大气层外重返大气层,这样形成战斗力后就能打到美国了。

这让美国对朝鲜的判断形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即其从潜在威胁发展到现实威胁。与之相关,美国对朝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美国获得最大战略机遇

在朝鲜诸多过激行为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美国关注自己。朝鲜表面是要打击美帝国主义,但其实它最想交好的也是美国。这次核试验有一个背景是,从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朝鲜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提出过三次举行朝美和平谈判的建议,并期望用《朝美和平协定》换取1953年达成的《停战协定》,但遭到美方拒绝,所以才引发了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

而美国重视的举动也正中朝鲜下怀。当年六方会谈能够开启,是因为朝美双方会谈无法进行。从当时整个会谈进程来看,朝鲜从来都不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想来就来,想走即走。若有可能与美国进行双边接触,朝鲜肯定不会参加多边会谈。多年来朝鲜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遗憾的是,中方的还不够明确。

总而言之,当前乱局根本不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中方对此应该保持战略淡定。目前美国是在借力打力,利用朝鲜创造的良机,在包括东北亚地区为自己谋局布篇。部署“萨德系统”表面是针对朝鲜(当然这也是实情),但影响的是该区域长远的安全。这就好比1998年在朝鲜发射大浦洞导弹后,日本马上正式同意与美国联合研究TM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开玩笑说,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上,美国和朝鲜好似一对“双打选手”,美国想干事的时候朝鲜一定会铺个台阶。2013年朝鲜说要发动战争,美国让B2隐形轰炸机从密苏里飞到朝鲜半岛转了一圈又回去了,这在和平年代是不可思议的。打着对付朝鲜的旗号,中俄两国对此也不能多说什么,但这其实是朝鲜给美国提供的绝佳实战演练机会。

拜朝鲜所赐,自1998年到现在,美国已逐步在东北亚建立起一座“反导之墙”。目前美日已有很完整的反导体系了,如今在韩国除了部署“萨德”以外,美国还从得克萨斯州调来了“爱国者”反导系统,未来美国会在东北亚建立一个多边的、高中低搭配的、远中近兼具的反导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美国在东北亚的重心也不是把朝鲜灭了,而是给未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谋局步子。这也是美国从朝鲜半岛乱局中获得的最大战略机遇。

猜你喜欢

制裁朝鲜
制裁之痛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美国制裁叙利亚总统夫妇
朝鲜迎接韩总统展现“最大诚意”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欧盟对白俄罗斯制裁延长一年
制裁等于束手无策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