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霾停课,北师大二附中老师写给

2016-03-2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雾霾蓝天学生

与学生探讨该以怎样的认知方式去面对可能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

学生们该如何审视自己的思考视角

2015年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北京启动了史上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停课。停课的前一晚,有学生说,“我今天比过年都高兴。”“北京的学生们今天仿佛接到了牛×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毗邻北京的学生抱怨“明天雾霾红色预警,北京学生放假3天,然而我们……呵呵”。然而,“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课。短暂的欢呼后,更多人感到了悲凉。”北师大二附中语文名师、北京市优秀班主任何杰就此写下了一篇《雾霾停课期间写给我学生的话》,引导学生正视雾霾,不再消极、抱怨,充满正能量的文字顿时经历了一场网络上的“走红”。

“这大概是你们第一次不欢呼的放假。因为你们突然发现,同快乐的假期相比,还有很多已退成背景而我们并不关注的美好。”何杰在公开信的开头说。他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平和,与学生探讨我们该以怎样的认知方式去面对雾霾停课这样的公共事件,和学生们如何审视自己的思考视角。

在朋友圈的一片戏谑与抱怨中,高二10班学生明珠冷静地说:“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这些话后来被何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紧接着,高二10班学生胡昕宇的朋友圈出现了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人“瞬间激动了一下之后突然笑不出来了,我要干干净净没有杂质的蓝天碧水紫禁城,宁愿不要3天假期和自然醒的早晨”。

何杰给他们一一点了“赞”,他说学生们的思考体现了他最喜欢引用的鲁迅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在这个互联时代,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这不是将元凶泛化,这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结果——谁不承认这点,谁就是自私,我也无话可说。所以,我们都思考,都要问:这是为什么?作为学生,我们该怎么办?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审视我们的思考视角。”

所以,“我们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我们喜欢蓝天,但是我们要理解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对我们的意义。我们主张权利,但是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群体的利益要保障。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怀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分析它们的表象与实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最后,还要力求心平气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动。要知道,雾霾的出现警告了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无法生活;但如果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蓝天已经成了让人渴求的东西,那么统一、和平、安宁、信任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我们怎么办?”

何杰文章的结尾,是学生周雯依引用的数学老师布置停课作业时的一句话:“空气不好,在家自习。学好了治理雾霾。”后面又加了一句:学好了,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平天下。

何杰既欣慰,又自豪,“这种思考比成天坐在那骂政府有用得多”。“现在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腐败问题、应试教育的弊端、老师的缺点,学生是逃避不掉的,关键是用什么程序和方式去沟通和改变。”在何杰看来,天上的雾霾可以等风来,社会上的雾霾却常常积重难返,一不小心钻进十六七岁的学生心头,会造成难以清洗的污染。他要做的,是正向的引导,并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应对那些看不到的“雾霾”。

何杰事后解释,之所以要写这封公开信,是因为看到学生的感慨:“被寄予‘干预社会厚望的我们,平时答过这么多主观题,说一堆宏观层面上头头是道的话,真正问自己有什么极具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或解决办法,没有。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关好窗户打开净化器,提醒妈妈要戴口罩以外,我没法再做更多。无助,还是自己无用。”

这些困惑如同笼罩在学生心头的雾霾,何杰不得不及时作出解答。他喜欢用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交流。“你写1000字,老师就回1000字。”一位学生说。每年,何杰能写七八万字的信。何杰说,今后的公共事件有可能越来越多,作为老师必须要对公共事件有清醒敏锐的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认识。不管学生是否认同你的观点,都要以平等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对话,不是以师者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哪怕是争论都是有意义的。

媒体评点:何杰记得,上一次因公共事件停课还是12年前的非典。今天的孩子们,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接触这种公共事件。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应该思考的是雾霾背后深层的社会心理,和如何理性面对公共事件。表面上看,国家、社会都离学生很远,但如果学生做不好自己的事,最终可能影响的就是自己。从情感上大家都对雾霾不满,但是通过反省、讨论,还原面对公共事件的多元生态,还是能有很好的价值引导的。这篇充满正能量的文章的“走红”,正印证了这一点。(《京华时报》)

话题拓展:看见的雾霾与看不见的“雾霾”;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理性面对公共事件;正能量;思考视角;价值引导;学会独立思考……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搜狐教育等)

猜你喜欢

雾霾蓝天学生
炫舞蓝天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学生写话
同在一片蓝天下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雾霾下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