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016-03-23李文生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原则

王 铃,李文生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王铃,李文生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生态问题进行批判并思索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是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自然和社会达到和谐发展,是当下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城市;原则

2013年,中共中央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的城镇化;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又指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1]绿色化的发展实际上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发展方式,将城镇化与绿色化结合起来,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立足点和核心内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首先,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劳动对象、劳动工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如果脱离了自然界便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更不能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制约性,人类无法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扰乱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本不顾及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到“两级对立”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劳动异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和谐发展的关系。“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彼此相互制约的”。[3]251-256自然界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人与自然以生产关系相互连接为中心,进行生产和生活,使自然受到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因此,恩格斯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4]人类是具有统治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靠大自然赋予的,要在进行客观活动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类活动的目标。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靠社会实践得以实现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存在规律性,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劳动创造出人,自然界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实践不断被人化的形态,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3]356-360因此人类要通过实践,合理调节与自然界间的物质变换,变革社会制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促进人与社会的持久发展。这种辩证的生态观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求必须从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在正确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解决对策,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生态学家马世俊指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系统,它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三大子系统组成。王如松[5]将生态文明城市定义为: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城市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提高居民人居环境和幸福感指数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完美统一的文明城市。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征、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文明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时代呼唤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中国的实现也离不开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特征

生态文明城市的“生态”,包含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文明”则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取得的人、自然、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美丽中国构想的提出丰富了城市生态文明的内容,使城市的生态文明不单纯指自然生态,更表现出了绿色、高效、和谐、持续以及文明等新特征。第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原生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尊重自然特征,打造绿水青山的复合型城市生态风貌,呈现城市面貌的绿色美。第二,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以粗放外延型产业体系向集约内涵型高效经济体系的转变,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能源,形成循环经济体系,达到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整合区域资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第三,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城市的发展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采取的是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环境能够进行良性的互动,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理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象。第四,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子孙后代共存的意识,遵循永续发展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有限的承载力,维护资源、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永续发展。第五,生态文明城市的人文性。保持城市文化多样性,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在城市居民中倡导生态伦理道德价值观,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生产、生活、制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化、文明化。

三、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揭示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为现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马克思生态观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思想,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下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制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及目标,解决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矛盾和难点。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则应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城市的不同类型等因素,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原则,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坚持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总结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后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以实现生态效益为核心,把人类的政治、经济与其他活动纳入其中而提出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使人与自然要达到平衡、和谐的共处,一切经济行为、社会活动、制度方式都必须注重系统性、生态性的原则,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使城市的市中心与郊区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体系,确定以实现城市绿色化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中始终贯彻“生态”理念,根据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遵循生态变动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总体设计和规划,防止出现碎片化。

2.坚持良性循环原则

目前城市的发展出现人口拥挤、社会安定受到威胁、“热岛效应”等问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失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城市的发展逐渐背离了生态要求。生态环境的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常态,对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得到最大限度地往复利用,形成生态经济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使城市走上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城市在实现了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广大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提高,不断改良生态化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了城市人文美和生活美,广大居民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使城市真正实现美丽,如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本质要求。城市的建设必须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城市系统中,人不是城市中心的主宰者,而是需要依赖于自然生存的普通物种,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不排斥人为实现其社会目标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强调人要为实现社会目标所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一方面要调整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充分考虑人们对良好环境的美好期待,不断改善人们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发展,最终建成生态良好、秩序和谐的人居城市环境。

4.坚持长期性原则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只能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但这是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了缓解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像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一样,这个目的的达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进行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规划,实事求是地完成城市的建设时序。要避免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的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盲目而为,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了长远的整体利益,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5.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哲学根据。在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要遵循和而不同规律,全国各类生态文明城市的实现,都离不开生态美、生活美与人文美的元素,但各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结构不同,人们需要的层次也不同,所以满足的途径不同。由于各有优势,所以必须各具特色。如果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那么就会形成同而不继,无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美丽,更不会实现美丽中国。因此,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各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以全国的总方针、政策为依据的同时,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区域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类比分析、实证调研等方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发展的规划,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区位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名片。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美、科技美、人文美和生活美。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围绕美丽中国的目标,形成“新型五化”建设格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生态系统优化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加强统筹管理,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凝聚居民生态共识,树立生态法治思维,最终建设成为具有绿色发展之美、科学格局之美、生态文化之美、生态制度健全之美的文明城市。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短期目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消除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的掠夺和过度索取,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和美化。二是中期目标,注重社会公平、文化生态的和谐,提升城市发展文明程度,挖掘城市生态底蕴,促进城市和谐持续发展。三是长远目标,居民幸福指数提升,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共赢局面,提高城市的生态和国际竞争力,美丽中国目标得到实现。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落实到当前美丽中国构想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际,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深入发掘生态文明的多重意蕴。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5-03-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06/c1001-26953754.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2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5]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85-295.

[作者简介]王铃(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文生(196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城市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