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思想及“天人”说研究综述

2016-03-23徐瑞卿

关键词:天人综述

徐瑞卿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思想及“天人”说研究综述

徐瑞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历来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美学思潮的传入,国人在对庄子美学的阐释上大胆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开辟了庄子美学的新天地。“天人”说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对于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精神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于庄子“天人”说的考察基本上是从哲学层面入手,从美学上进行的专题性研究较少。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天人”说;综述

庄子的美学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1978年,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西方美学思潮迅速传入中国,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学者在对庄子美学的阐释上大胆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开辟了庄子美学的新天地。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庄子美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出现了大量的庄子美学专著和论文。此外,港台地区和海外学者同样对庄子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致力于探索庄子美学思想。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使人类对自然界产生恐慌和畏惧。庄子的“法天贵真”、“以天合天”、“天人一也”等美学命题,对于人生观、自然观及生存观有着审美化的指导意义,指引人类对天回归、对自然回归,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境。因此,庄子“天人”说的美学研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新认识和阐发,也对21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精神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庄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基本概况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其人其事及其论著、思想历来受到各朝代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即使是在大兴儒学的时期,庄子的思想也从未中断过。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校勘注释和研究其哲理思想为主,真正意义上触及庄子美学思想的讨论还要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

早在先秦时期,“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庄子更多地是从“道”、“天”、“人”等方面来谈论他的美学思想。宗白华在谈到先秦哲学家对于“美”的谈论时,说:“尤其是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作比喻说明他的思想。”[1]李泽厚认为庄子:“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别更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2]。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更是直接表明:“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3]1989年,刘绍谨的《庄子与中国美学》面世,作者自言:“《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谈到`‘道’的问题时,其对‘道’的体验和境界与艺术的审美体验不谋而合。由于这种相合,后世很自然地把这些带有审美色彩的哲学问题移植到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理解中,从而使庄子的哲学命题获得了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庄子》所蕴含的文艺思想、美学理论,并不是以其理论的正确性取胜,而是以其论述过程中的启发性、暗示性、触及问题的深刻性见长。”[4]可见,《庄子》是中国美学思想宝库中极为重要的原典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进入了活跃期,出现了相关的理论专著和论文。从研究类别上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将庄子美学纳入到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里,作为部分章节来对其论述。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5],庄子的美学思想被纳入部分章节之中,有所阐释。随后的1984年至1985年,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继问世,皆以章节形式对庄子美学思想作出论述(1)。这些著作的面世,让更多国内学者注意到庄子美学思想,他们在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整理中,纷纷加入了庄子美学思想,其中就包括了郁沉、敏泽、王兴华、陈望衡等学者(2)。由于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进行研究,关于庄子美学思想的论述,皆只涉及到庄子部分美学思想,并未出现完整的、全面的研究。上述著作,仅为早期对庄子美学作出部分探索的成果,它们影响和启发了此后的庄子美学思想研究。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国内关于庄子美学的研究主要以专著和论文这两种形式展开。专著方面,刘绍谨的《庄子与中国美学》(1989)[6]是国内首部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人生为基点”[7],从情感和理论两个方面来讨论庄子美学思想,尝试着将庄子美学思想的风貌全面地展现出来。张利群的《庄子美学》(1992)[8]试图建构一套完整的庄子美学理论体系。作者就审美的各个方面对庄子美学进行逐一论述,将庄子散落于各处的美学观点、概念集合起来,建立一套条理清楚、逻辑明晰的美学思想体系。此后,陶东风的《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王凯的《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9],都是从整体上对庄子美学思想作出全面的考察。论文方面,比较突出的有王守国的《走向自然:庄子美学思想论略》、王向峰的《庄子的美的形态论》、刘绍谨的《庄子复远古思想的美学解读》、王建湘的《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周波的《论庄子的“大美”思想》(3),等等。这些成果,对庄子美学作了一个整体性的论述,这为后来学者对于其中的某一专题或几个专题作出考察起了极大的启发作用。

在庄子美学专题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审美生存、人生美学、比较美学等方面对庄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时晓丽的《庄子审美生存论思想研究》(2006)指出:“‘审美生存’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认知、伦理的审美化,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审美化”[10]。作者立足于审美生存这一点,从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审美生存的思想评价角度来阐释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审美生存,进而探寻庄子思想中蕴含的诗性特征。王建疆的《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则在立足于审美人生境界这一点,来把握庄子美学思想。此书从内外审美结合视角,指出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人生境界的审美化、艺术化。作者自云:“课题的完成,不仅突破了人生境界的现成理论框架,为老庄美学长期难解的问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阐释,而且也在审美超越功利的原理上,进一步从审美和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原理来探讨美学史问题,不仅为美学原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也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1]

在比较美学方面,更是成果颇丰。肖鹰的《庄周美学和柏拉图美学的比较研究》(1985)[12]将庄子的“齐物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作比较,就表现与再现、创造与模仿、情感与理性等几组关系作了中西比较。这种比较法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中西美学思想的异同。同时,这种比较方法也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在比较美学上的研究。 李向平的《“息我以死”与“向死而在”——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1989)[13],这是将庄子与海德格尔思想联系起来的较为早期的一篇文章。彭富春的《什么是物的意义》(2002)[14]将庄子与海德格尔作比较,得出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差异在于对自然与世界的体认上。此外,《“以世界性的知识和眼光”看庄子——海内外庄子与西方美学比较研究述评》、《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等相关论文,也都值得关注(4)。

二、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学者的庄子美学研究概况

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学者对于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早于中国大陆。他们在汲取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庄子美学来探寻中国古代美学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方东美、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学者,由大陆南渡港台地区,带去了大陆学统,他们对庄子美学的研究主要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入手,侧重于阐发庄子美学之生命精神。龚鹏程的《美学在台湾的发展》指出:“台湾的美学,乃是承续民初以来美学传统而又有所发展的,其面相亦较大陆丰富完整。”[15]

1966年,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面世,书中第二章节命名为“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这是最早的将庄子思想与西方现象学美学沟通起来进行阐释。作者就《庄子》一书中的道、美、乐、精神自由等问题作出导述,进而阐明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在于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心斋之“心”,确立了庄子为中国纯艺术精神之根。徐复观认为,庄子的哲学宗旨,在于寻求人生有限境界中的自由与解放,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相通。而庄子体验“道”的精神状态,则是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和把握天地间不可言说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与艺术性的审美与创造活动相通。因此,庄子式的人生,实为艺术化的人生,是艺术精神在人生之上的落实。此外,比较诗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刘若愚和叶维廉,也分别将庄子美学思想与现象学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华裔美籍学者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认为:“《庄子》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深远,这种说法绝非夸大。此书虽然不是关于艺术或文学,而是关于哲学的,可是却启示了若干个世纪的诗人、艺术家和批评家,从静观自然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忘我境界这种观念中获得灵感。”[16]叶维廉对于庄子美学的研究是从比较诗学的层面出发的,他将庄子思想置于现代诗论之中进行探索,并从比较诗学的视域之下论证了庄子美学思想对西方学界的影响,显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学者,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身份、生存环境,开创了庄子美学研究新思路以及理论命题,拓宽了国内外庄子美学研究者的视野,为中国现代庄子美学研究与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资源。

三、庄子“天人”说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关于庄子“天人”说美学思想的研究,从对中国知网的查阅来看,从1995年到2013年,仅有5篇。对于庄子“天人”说的阐发,更多的是从哲学层面着手的。刘成纪的《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认为,庄子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天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7]。胡家祥在《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指出:“庄子美学追求天人的境界可以弥补现代人生存的缺失,执著于德全有助于克服现代人格的畸形,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18]周健在《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2006)中指出:“庄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际视域里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并认为,只有对“天的回归”才能够达到“逍遥之境”[19]。毛崇杰的《庄子:“没有美学的美学”——庄学别识》(2013)认为:“今天重拾庄生之梦对于摆脱眼下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大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

近年来,生态污染与自然环境的恶化的加速,以及人类精神家园的飘摇,更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吸取养分,得到启发和解放。庄子“天人”说的美学思想,对于审美化的人生观、自然观、生态观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庄子“天人”说的美学思想研究在最近几年中都是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从美学意义上来看,庄子的“天人”说,是以道家美学思想为根基。李泽厚把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进行对比,得出:“儒家讲‘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则是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服从人事;庄子的‘天人合一’,则是要求彻底舍弃人事来与自然合一。”[21]从美学角度来看,庄子的“天人”,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天”的回归。庄子的“天”,既有自然界本身的意思,也指“道”的宇宙本原。庄子的《齐物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2],这里面就有着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意味。通过儒道两家对于“天人”的论说、比较,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庄子的“天人”说更适合于美学层面的解读。

就现实意义而言,当今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却越来越糟糕。以中国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加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随之而来的却是自然环境的蜕化。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当提倡对自然的回归,依顺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舒马赫说得好:“用什么去取代从19世纪继承下来的毁坏灵魂的生命的哲理?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无疑是哲理的重建。”[23]哲理的重建,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相处关系时观念的转变,而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为我们道出了“天人”这一哲理思想,告诉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庄子的“天人”里面包括了“法天贵真”、“以天合天”、“天人一也”等观点,这些观点无疑对于人类重建生态家园,与自然和谐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七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五章.

(2)详见郁沉.中国古典美学初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7;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详见王守国.走向自然:庄子美学思想论略[J].东方艺术,1994.02;王向峰.庄子的美的形态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0.02;刘绍谨.庄子复远古思想的美学解读[J].思想战线,2001.04;王建湘.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J].零陵学院学报,2002.04;周波.论庄子的“大美”思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05.

(4)详见刘绍谨.“以世界性的知识和眼光”看庄子——海内外庄子与西方美学比较研究述评[J].浙江大学学报,1990.02;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5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6.

[4]刘绍谨.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11.

[5]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刘绍谨.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2.

[8]张利群.庄子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论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02.

[11]王建疆.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

[12]肖鹰.庄周美学和柏拉图美学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5,(5):26-31.

[13]李向平.“息我以死”与“向死而在”——庄子和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J].社会科学家,1989,(1):37-45.

[14]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2,(3):81.

[15]龚鹏程.美学在台湾的发展[M].台北:南华管理学院,1998:20.

[16][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45.

[17]刘成纪.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J].云梦学刊,1995,(4):51-56.

[18]胡家祥.庄子美学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97-102.

[19]周健.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毛崇杰.庄子:“没有美学的美学”——庄学别识[J].武陵学刊,2013,(4):32.

[2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5.

[2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85.

[23]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6.

编辑:鲁彦琪

A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Recent 30 Years on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and the Idea about‘Nature and Human Being’

XU Ruiqi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68,China)

Abstract: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tention and research.So far,the richness of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stimulating the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s enthusiasm.Especially in 1980s,the aesthetic thought speard from West into China,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the Chinese people,they applying western aesthetic theory to interpret Zhuangzi’s aesthtic,breaking fresh ground on zhuangzi’s aesthetic.The Idea about‘Nature and Human Being’ is the core of 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it has count much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wenty-first Century.But,in the past thirty years,the academic study of the idea about‘Nature and Human Being’ of Zhuangzi is basicall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in contrast,special subject reseaech of entirety and particular from aesthtic is less.

Key words:Zhuangzi’s aesthetic thought;the idea about‘Nature and Human Being’;summary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5.008

收稿日期:2016-03-30

作者简介:徐瑞卿(1990-),女,重庆人,助研,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45-04

猜你喜欢

天人综述
2021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北宋五子意论之体用二重性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从中国先秦儒道自然观思考实现当代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SEBS改性沥青综述
“通”的哲学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天人”武松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