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及其流变

2016-03-23

关键词:梁启超

龙 峰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长沙 410200)



略论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及其流变

龙峰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法院,长沙410200)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宪政思想反映了近代一批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民主、宪政体制的一种态度。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可以作为了解梁启超丰富宪政思想的切入点,文章通过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两个维度来深度解析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倾向和理论基础两个侧面对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做出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国会思想;一院制;两院制;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近代的历史面临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危险局势。如何免遭“亡国灭种”之悲惨结局?如何赶上西方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正确评价自身制度、思想与文化?这成为有识之士所共同思考的问题。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虽遭失败,但是作为一场思想运动,其所形成的激荡浪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百日维新之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1]梁启超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为广开中国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知识,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曲折的政治实践。“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2]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对封建恶习、追求民权思想的政治志愿。他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将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视为西方国家发达与强盛的秘诀(1)。为此,他不但著书立作以宣扬国会制度,还参与了清末速开国会的请愿与民国国会两党政治斗争的实践。所以,梁启超的国会思想是建立在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对本国历史现实的审慎思考之上的。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国会思想的大略及其思想流变,欲梳理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将西方民主理论转化成中国民主实践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一、国会的性质与地位

议会制度是西方的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主要内容,反映了西方“主权在民”思想,起源于对封建专制的决裂[3]。这样的一套制度在西方并非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是在漫长的与专制主义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与完善的。议会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经由不断地试验与经验的积累,与其他制度一起构成了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在将议会制度引入我国时,是对其如何解读的呢?这一点可以从梁启超关于国会的性质、地位的认识来分析。

(一)国会的法律性质——直接机关

就国家机关的产生可以将国家分为直接机关和间接机关。直接机关的产生依于法律事实的出现,间接机关则需要受到其他机关的委任才能取得国家机关的法律地位。梁启超认为,专制国家的直接机关只有国家元首,而立宪国家的直接机关既有元首又有国会。国会的主要责任是立法,但是却以其民意代表机关的特殊地位而兼有“大权”、“司法”、“行政”之权——“彼国会者,于政治权能之外,往往明侵入于彼三权之范围。”[4]39大权指的是修改宪法的权力。他在法理上考察,认为国会“虽变更宪法,使皇帝失其位可也。故曰单独之大权机关也”[4]39。这种权力或为国会单独行使,或与君主或其他机关共同行使。国会的司法权则体现于处理弹劾案件和对“统领”以及“大臣”的审判。行政权表现于其有缔结条约和任用官吏的权力。

(二)国会的政治性质——节争与平天下

国会,在梁启超的眼中,首先是和西方的强大与进步密不可分。为说明这一关系,他在阐述国会的政治性质时,选择了进化论中竞争的学说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竞争者进化之母,此群学家之名言,而实天地间不刊之公理也”[4]42。梁启超认为,竞争规律不单单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样也是社会界一大普遍现象,甚至,国家作为政治实体也是政治势力竞争的结果。在君主专制国家,至高无上的君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社会各种势力的竞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各种势力兴起、壮大,最终君主的力量也没有办法抑制社会竞争,这时候社会竞争更加剧烈,社会进步更为明显。在梁启超看来,竞争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是为强国所需,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约束,则其力量不可收束而终至于损害国家社会——“国民能力,将尽消磨”[4]49。因此国会的价值在于为各种政治势力的竞争提供一个平台,并为之树立规则条约,使各方的竞争有所依据,不至违越造次。梁启超把国会看成具有“止争节争”功能的平台,把宪法描绘成规范政治势力竞争的“交战条规”。

那么,国会作为规范政治势力交战的“舞台”,对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的影响呢?梁启超试图将来自西方的国会制度与中国古老儒家理论中的“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建立联系。平天下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平均,而实现平均的手段不在于人为的整齐划一,而是在于“自由竞争”。他将竞争参与方的对抗看成“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一种态势。在自由竞争的过程中,落后的一方会通过提高自己的力量以获得与优势一方对抗的资本。优势一方为防止被赶超,自然也会提高自己的实力,而在其被击败时会更加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力量。在这种“落后——赶超——落后”的追逐模式中,双方的实力会在保持一个大致上的平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就是国会斗争给双方带来的“势力增长”结果。而在双方无法决出胜负的问题上,双方会选择互相让步以获得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这是国会斗争带来的“势力减杀”后果。势力增长能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生机,势力减杀则保证双方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之内保持“衡平”。

(三)国会的地位——阁会一体

国会的地位是通过国会与内阁的关系来说明的。国会与内阁之关系涉及到立法与行政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立法与行政孰轻孰重曾在民国初年被激烈探讨过。立法与行政的轻重又牵涉到“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的基本理论的问题。前者认为权力倚重于立法机构,以立法控制行政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后者认为在中国积弱的情况下,要依靠强大的行政权才能使国家臻于强盛。梁启超认为在民国建设的初期,要想早日有成,必须使行政权有发挥的余地,他主张“稍倚重国权主义以济民权主义之穷”[4]10。这一主张可以被称为“阁会调和”,它直接源于梁启超对于“强有力的政府”的追求。

“行政府人员,自立法府出,而与立法府融为一体者,其政府最强有力。”[5]56调和的手段是使政府的阁员直接来自于议会,得到议会支持。梁启超不认可国会主宰一切,控制行政的设计,认为这近于暴民政治并且不利于国家的建设。因此在他看来,国会虽然有弹劾权,但是国会的弹劾权需要受到来自政府的解散权的限制,必须经再度选举出来的国会进行弹劾,方能使政府辞职[5]10-12。他主张阁会调和,并非仅仅欲使政府减少施政阻碍,免遭国会弹劾而已,他是希望以此能够实现“阁会一体”的制度理想。正如他在《中国立国大方针》所言:“内阁与国会,永无相猜相阋之时,夫是之谓阁会一体。问一国最高权所在,谓之在国会也可,谓之在内阁也亦无不可……此言夫国会权之无上也。而与国会合体之内阁,其权亦与之为无上。故在今世界中数强有力之政府,则未有能比英国者也。”[5]10-12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了解,梁启超并非“议会至上”的积极主张者,或者说,即使他认为议会至上,也是在制度设计能够保证议会与政府能够达到“一体无猜”的前提下才得如此。这样一来,不但议会能够“至上”,政府也能够取得“至上”的地位,议会至上与政府至上是不相违的。这样的期望反映了梁启超追求“强有力政府”的热切,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到西方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也缺乏对于西方民主理论的深入了解。

二、国会的组织形式

国会的组织形式是国会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关系到国会能否有效地运转。关于国会的组织形式,梁启超有过两次比较大的变化。他在辛亥革命之前正式提出过两院制的构想,随后遭遇了民国初年国会政治发展的一系列挫折,转为拥护一院制。在欧游归来后,他回归到自己开始的两院制的思想,并对之前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6]。

(一)辛亥革命前的两院制主张

梁启超的国会思想虽然产生于戊戌变法之前,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套理论,对国会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他曾经模仿康有为的笔法,在1896发表的《古议院考》中利用古代的一些零散的资料证明议会制度本自中国。可以说“戊戌时期的梁启超的议院思想还谈不上什么特殊的建树,仅是对鸦片战争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西方议会的一种概括和总结。”[7]最能体现其国会思想的是其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参考了各国国会的历史发展和制度设计,为中国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包括议员选举、国会组织及其职能的制度大厦。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指出两院制是世界议会组织形式之普遍现象。其原因在于各国均有两大互相矛盾之主义,如英国有贵族与平民两大势力,而美国则有联邦与地方两大力量。故设立两院以使各自代表其利益,通过两院的设置,调和彼此对立。况且,退一步说,就算没有互相矛盾的两大主义,两院制的设计还是优于一院制。他认为,两院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院为党派所支配从而导致的国会专制。并且对于防止国会轻躁,调和国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冲突具有一定的作用。最后他提到实行两院制可以“使优等之少数者得机会以发挥其能力于政治上”[4]45-49。这样说是因为一院制必然以民选的方式来网罗议员,势必造成优秀政治才能的人士不得立于政界,无法施展其才能。在他看来,两院制足以弥补此罅隙。两院制既然可以通行于各国,何以不能适用于中国?中国由于实行君主制,国中必然有特别阶级的存在,除了特别阶级尚有西藏、蒙古特别势力。两院制能将该特别阶级、特别势力容纳于一院,而且又能使大省代表和小省代表维持力量均势的状态。在梁启超的方案中,国会分为左院与右院,右院以全民普遍选举的方式产生,而左院则包括了各省代表和国中的特别阶级——皇族议员、敕选议员、蒙古和西藏议员。

(二)民国七年后的一院制主张

民国肇建,国会实行的是两院制——代表中下层民众的众议院和代表社会精英的参议院。国会开幕后不久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当中,国策的制定和议案的出台陷入了僵局。梁启超本身是国权主义者,在民国初年出于个人政治抱负也希望通过袁世凯建立“强而有力政府”,在削弱地方军政力量、统一全国财政等方面都表现出对于袁世凯的支持[8]。但是随着袁氏废国会等一系列阴谋的展开,梁启超大有被利用之感。反袁战争结束后,梁启超吁请重开国会,而此时他的言论已经流露出对于两院制的反思。

他曾认为两院制能够防止国会专制,国会能够节制争斗,议会斗争能够使竞争双方各自“增长”与“减杀”,最终达到均衡状态。这些假设与学说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显出理论的苍白。在1916 他公开提出了一院制的主张,“以我国现在之国情及前次经过之状况论之,则两院制之利益丝毫不能得,两院制之弊害无一不备,盖两院议员同在党派之漩涡中,苟两院而同以一派占多数耶,则结果两院同为一派意思所左右。所谓以上院调节下院之利益终不可得,苟两院各由一派占多数耶,则甲院所可乙院否之,乙院所可甲院否之,两院永不能一致。”他看到两院制造成的现实政治状况只有对立,没有一致,因此对于两院制也必然退失信心。

(三)欧游后的思想回归

在经历欧游之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为中国设计了一套新的国会制度。国会仍由两院构成,一院代表地方主义,一院代表职业主义,赋予国家种种职业团体法人资格,委任此类职业团队组织选举。他认为以职业团体为选举单位,能够提高国会代表对于国会政治的关切程度,消除人们对于政治的冷漠态度。梁启超的观点受到当时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影响,比如他看到西方劳资冲突和社会革命,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资本阶级和劳工阶级在国会都能有代表,可以随时交换意见,避免社会革命的惨剧[6]25。不过,这种设计即使在西方也是始终停留在理论的阶段,真正以职业代表构成一院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推行此种两院制更加不具有可能性。

三、梁启超国会思想的评价

(一)梁启超议会思想的价值倾向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治阶级的危机不断加深。其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把眼光投向海外,他们关注“敌人”的“器物”与“制度”,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富强。无论是魏源、王韬还是梁启超,他们都很自然地把西方的议会制度看成了西方国家发达富裕的制度性保障。魏源对于美国民主政治的理解是“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治无异”[9]56。王韬则认为中国富强“固不别求他术也,能通上下之情”[10]58。至于梁启超,更是以其充满鼓动性的语言大声疾呼开国会之重要性,“问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员哉,议员哉!问议会之立,其意何在?曰: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政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在回答为什么需要国会制度的时候,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士大夫将其看为联络上下、消除君民隔阂的制度。通过这样一种制度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君民一体,上下一心”的治国理想。而在西方,议会的价值重心在于限制王权,它与西方的民主思想密不可分。回归到民主与代议制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既不解决国家富强的问题,也不为解决人民的生活提供现成的答案,它“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多数人的意见得到表达”[10]22-26。所以,梁启超他们在对西方议会进行鼓吹的时候,或因为没有精准的把握,或者为引入中国而有意地对其价值和功能做了肢解与重构,使得他们笔下的议会价值没有那么纯正、浓厚、深刻,而是染上了“国权主义”的色彩,不可避免地凸显了危机下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一种急切、焦虑的心态。

(二)梁启超议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自然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生存竞争、自然淘汰。这本书在20世纪初期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一道传入了中国[11]。然而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是严复所翻译的西方社会进化论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在中国,人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天演论》。

对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影响,胡适曾经在其《四十自述》里面有过一段描述:“《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 适者生存’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12]

自严复将《天演论》介绍到中国来后,梁启超便受到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影响。当其亡命日本时期,体会到进化论在日本风靡,进而坚信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动摇[5]10-12。梁启超对于议会的认识虽然在各个阶段有所不同,但是却有贯穿始终地去运用这种理论或者不自觉地被这种理论所影响、推动。

首先,梁启超对于国会的价值就是以进化论原理去解读的。在英国以限制王权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议会制度,本身并非人为有意设计的结果。而在梁启超看来,国会对于国家的意义在于其为不同的政治势力提供一个竞争的平台。相互对抗的势力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彼此,从而促进社会进步。但是,这一理论假设漏洞被民初的议会政治实践所昭显出来。竞争带来的不一定是进步,恶性的竞争带来的或许是双方实力不断地、无益地耗损。这样的一种对于国会的误读或许源于其选择用进化论的眼光把西方议会制度与其发达现状联系到一起,而不是选择一种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其次,在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中,梁启超虽然提倡“阁会一体”,实则倚重行政,正如前文所论述,他仅仅在阁会调和的前提下才承认国会至上,而国会至上则包含了行政权至上的制度安排。梁启超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看到了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鼓动下,加紧了对世界资源的侵占与掠夺,中国的命运也受到了空前的考验。故其认为,必须建设成为一“世界性的大国”,才能使国家独立,进而与列强并驾齐驱。为此,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具有相当的余地,政府对于国家事务的干预必须全面而又强力(2)。

最后,梁启超首先是一位民族主义者,然后才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学生[11]20。他在关注西方制度的时候会以进化论的观点去打量,首先考虑其对于中国的进步有何作用,而不会着重探究其制度本身的价值,这为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定的余地和空间。也就是说怎样有利于快速实现富强就怎样设计制度,而对于特定的政治结构和制度安排没有特定偏好,这也许是其关于国会组织形式观点多变的原因之一。比如,他在对民初国会的失望曾经说过:“吾虽重视国会,而重之也固不如国家。假如蔑弃国会乃至灭绝国会而可以安国家利社稷,则吾于国会固可以无爱矣。”

注释:

(1)如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鼓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陈炽把西方的“议院之法”看作“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以上见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2) 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梁启超提出的“保育政策”,保育政策是与放任政策相对的。他看到国民事业不能自举,社会组织动摇,政治废弛。因此政府的责任不可不重,与其责任相应的,其权力不能不大。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9.

[2]董方奎.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刘宗珍.议会在中国的兴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45.

[4]梁启超.梁启超论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9.

[5]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13:56.

[6]刘宗灵.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论梁启超国会组织思想的流变.人文杂志,2005,(4):57.

[7]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0.

[8]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5-60.

[9]李云霖.近代中国议会制度的历程、特质与启示.政治与法律,2011,(3):56.

[10]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2-26.

[11]苏基朗.有法无天?严复译〈天演论〉对二十世纪初中国法律的影响.清华法学,2012,(2):34.

[12]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02.

编辑:鲁彦琪

Brief Discussion on Liang Qichao’s Thoughts on the Congress and Its Evolution

LONG Feng

(Wang Che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of Changsha City,Changsha Hunan410200,China)

Abstract:Liang Qichao is a famous figure in modern China,his speec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even when young Mao Zedong worship him. Hi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reflects a kind of attitude towards the western democracy and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Congressional though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understand Liang Qichao’s rich constitutional thought,it includes the main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s of the Congress, including the nature, statu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ongres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d then from the value tendency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wo sides of Liang Qichao’s congressional thinking to make an evaluation.

Key words:Liang Qichao; Congress thought;unicameralism;the bicameral system;social darwinism

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3-0045-05

作者简介:龙峰(1988-),男,湖南益阳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法院书记员。

收稿日期:2015-07-02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3.009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趣味主义”对美学教学的启示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
梁启超接受劝告
梁启超《朝鲜哀词》(五律二十四首)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