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2016-03-23李伟,杨超
李 伟,杨 超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
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李 伟,杨 超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
社会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界的百年历史难题与学科基本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目标进行解答。具体而言,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和社会关系建构。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充分挖掘受助者的潜力与能动性,使其获得独立面对生活困境的各项能力,实现受助者“自助”;关系建构则是通过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受助者建构足够的关系资源来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实现受助者“他助”。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受助者的能力是其社会关系运作的基础,而社会关系则是能力得以发挥的手段。只有兼顾二者,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工作;基本目标;能力建设;关系建构
引言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在政府部门、高校及专业机构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上海模式”“广州模式”“深圳模式”等成为行业典范引领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然而,当下一路高歌猛进的社会工作也面临诸多困境,突出表现为政府部门、专业共同体和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政府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则以助人服务进行自我解读,社会大众则将义工、志愿者、居委会大妈等同于社会工作者。这一现象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认识不清,而这一问题又与“没有明确回答社会工作基本对象是什么直接相关”[1]。
其实,国外社会工作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即是在追问自我是什么的历史。遗憾的是,百年的努力依然未达成共识。笔者以为,这一学科基本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有待一代代学者的努力。通过对社会工作基本目标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回答“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历史难题。
一、个体能力建设:受助者之“自助”
(一)能力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是以能力为本的社会,能力这一概念在社会各领域使用广泛,其中心理学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探讨最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能力被理解为一种心理特征。“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人力资源则是从社会生产和劳动的角度来界定能力,“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它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劳动能力是理解人力资源概念的关键”[3]。另外,与人力资源相近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所获得的知识与技术资本的累积”,它更强调投资与收益的关系。能力建设便是能力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建立过程。
由此可见,不同专业是根据其专业属性和特征来对能力进行界定,心理学侧重于个体的心理特征,人力资源则偏重于个体的劳动能力。社会工作则是从受助者应对生活困境、获得幸福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能力。“能力建设通常是指社会工作教育者与实务者如何提高人们控制其生活、提高其学历和增加其幸福的能力”[4]。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便具有对受助者进行能力建设的内涵。
具体而言,“助人自助”包含“助人”和“自助”两个部分,助人是手段,“自助”是目标。“‘助人'就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有需求时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支援;‘自助'就是通过社会工作来整合社会资源和挖掘个人潜能,推动服务对象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5]。所以“自助”就是“授之以渔”,这里的“渔”便是受助者的个体能力,它是受助者得以安身立命的工具,使其可以独立应对生活困境。“授之以渔”便是进行能力建设。例如,面对一个乞丐,若只是给他施舍一点钱财或一粥一饭,便是“授之以鱼”。反之,如果能够充分发掘他的潜力,对他进行职业培训,助其获得谋生能力,便是“授之以渔”,亦即能力建设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笔者将社会工作的能力建设定义为“通过科学和专业的服务方法与技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独自应对生活困境的各种能力,进而助其走向自立自强,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二)能力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首先,在谈及受助者的能力建设之前,社会工作者自身要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与职业,其中隐含的前提是社会工作者具备助人的能力,否则便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同时,由于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实践的要求[6]。所以,在社会工作者正式进入职业领域之前,与律师、医生等职业相同,严格的能力训练必不可少。而这一过程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能力建设。因为学生处于教师与受助者的中间位置,他们既可能从事教育工作也可能深入一线服务,所以他们的助人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的能力建立起来之后,不管他/她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前线实务工作,他/她们同样能够去建立自己的学生和服务的对象或社区的民众的能力”[7]。而且,古学斌认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并非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体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实践者。
所以,能力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建设的同时,其自身的能力同样会被学生所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教师是学生,学生亦是教师,双发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体而言,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包括:(1)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认识会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可以学到新的知识;(2)科学研究。通过严格的科研活动,教师可以加深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等;(3)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深入一线开展具体服务活动,可以加深对专业服务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应用;(4)其他方面。包括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培训、出国进修等。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实习。其中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其了解理论知识,课外实习则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除此之外,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也是提高其能力的辅助手段。
其次是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一般而言,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2]。那么,在这些因素当中,遗传作为一种先天性因素固定不变,社会工作对此无能为力。除此之外,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受助者的能动性都是其可以介入的对象。
具体而言,社会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受助者的个人能力。第一,坚持“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的专业视角,即将个人问题置于其背后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加以理解,即米尔斯强调的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相区分,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工作要对受助者的生活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致力于改变和修正不合理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第二,对教育问题进行关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社会工作不主张对受助者进行直接教育,强调通过干预,家庭、学校等为受助者链接合理的教育资源;第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活动是受助者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载体。“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2]。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活动本质上就是实践活动。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共同制订的服务计划便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具体活动组成;最后,强调服务对象能动性的开发。“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发展”[2]。社会工作主张运用“优势视角”来挖掘受助者的优势和资源,激发其能动性来增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
二、社会关系建构:受助者之“他助”
(一)社会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无论是在生活领域还是学术界,关系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社会都具有特殊意义。关系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社会文化概念[8,9],它历来是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如梁漱溟的“关系本位“、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黄光国的“儒家关系主义”等。国外学者偏重于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的角度来研究关系,如林南、科尔曼和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格兰诺威特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博特的“结构洞”,福山的“社会信任”等。随着国内关系社会学的兴起,基于社会网络的关系研究大量涌现。
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个体的角度而言,一个人一出生便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其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等已经得以确立;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作为群居动物,人类结成社会就意味各种复杂关系的产生,各种文化和制度体系设立的初衷便是对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如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便是为了调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所以,个人以及社会的本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组成。
中国传统社会的助人系统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之上,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式的支持系统,家庭成员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由家庭和家族出面解决,因而家庭和家族成为其成员获取支持与帮助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邻里、社区也作为辅助支持系统承担了一定的助人功能。但是,社会快速转型导致原有的家庭、邻里的支持和庇护功能式微。“社会现代化转型,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遭受冲击,尤其是传统社会的家庭、社区及其传统价值观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现代化浪潮的无情侵蚀,维系人们亲密关系和认同的纽带趋向断裂”[10]。
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社会需要专门的助人制度来弥补家庭功能的缺失,社会工作便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作为以助人和服务为本的社会工作,必然要介入以受助者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社会工作”可以定义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个专业,它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的问题,并帮助人们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11]。由于个体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无法实现充分的“自助”,即依靠自身力量应对挫折与困境。这个时候便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即“他助”。例如缺乏生存能力的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监护与照顾。在社会工作视域中,社会关系更多的是指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亲友、同学、同事等微观系统以至社区、社会政策等宏观系统。
(二)社会关系建构的方法与路径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由于服务对象来自社会各个群体,不同的受助者面临不同的问题与需求,而且现代社会结构高度复杂,社会工作者无法通晓所有社会领域和具备直接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一些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很高的领域,社会工作只能为受助者链接资源而非提供直接帮助,例如对于有身体疾病的求助者,社会工作会为其寻找合适的医院和大夫,而无法进行直接治疗。
所以,社会工作者更多扮演“资源链接者”而非“直接助人者”的角色。资源链接和资源配置便是为服务对象进行关系建构的主要途径。这些资源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如金钱、衣物、食品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资源,如社会政策、医疗服务、家庭服务、精神健康服务等。例如,在灾后救助服务的过程中,救助资源当中既包括饮用水、食品、衣服、帐篷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无形服务。
在关系建构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是受助者本身拥有关系资源,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这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对于这类情况,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激活受助者的社会关系;第二种情形是对于本身缺乏任何关系资源的受助者,如无依无靠的孤儿。这种情况需要社会工作重新为其建构社会关系。例如在汶川地震的灾后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建立同质性的小组,如丧亲者,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实现相互安慰、相互支持。
(三)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的辩证关系
上文分别论述了能力和关系的概念以及能力建设与关系建构的方法与途径。由于关系与能力外延广阔,二者在现实生活往往紧密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区分开来。能力包括建立关系、运用关系的能力,而关系运作的过程则以个体的能力为基础。没有离开能力的关系,同样也没有离开关系的能力。任何社会行动都包含人们的能力与特定的社会关系。“以能力为纽带建立的社会关系,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每个人都以其能力同他人、集体和社会发生关系,他人、集体和社会也会根据这个人的能力同其发生关系,各种关系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之上的,是以能力为核心的”[3]155。
在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中,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同等重要。在此,笔者借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服务项目来对此进行说明。“映秀母亲”的项目由张和清领导的广州社会工作所实施。为了帮助丧失亲人的妇女渡过难关,社会工作者根据当地妇女的刺绣传统,组织成立妇女刺绣小组。通过挖掘技术领袖来带领其他妇女学习刺绣技术,最后工作组联络成都青年会来收购绣品,并将绣品带到广州,举办展览拍卖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于妇女刺绣技术的培训便是对其生计能力进行建设,成立妇女小组以及联络外界组织和城市的资源,则是对于妇女社会关系的建构与拓展。而这些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妇女们特有的刺绣技术,即能力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同时,如果不能争取外界资源的支持,绣品便没有市场进行推广和销售,所以社会关系是能力得以施展的平台。
三、结语与思考
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和职业,社会工作通过科学方法帮助受助者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实现对受助者进行个体能力的建设和社会关系的建构。从能力建设的角度而言,现代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时代对于个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助人自助”便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活动,激发受助者的潜力,使其获得原本并不具备的各种能力,进而实现独立自主应对生活困境的目标。在对受助者进行能力建设之前,社会工作的教师与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自我的能力建设,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形式使自身拥有足够的能力为受助者提供帮助。
社会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是在特定的关系中得以生存,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于世。在个体遭遇生活困境时,其背后的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系统便是重要的关系资源。社会工作便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整合既有的社会关系或者重新建构新的社会关系,通过利用这种关系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抵御生活风险。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能力的建设和关系的建构基于受助者个体层面,即微观层面。而社会工作的最终使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改变,即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要同样重视关怀个人和改变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社工专业不可以只着重改变个人的目标,而忽略了其‘社会'目标”[12]。
[1]张昱.个体社会关系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灾后社会工作的实践反思[G]//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六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4.
[3]韩庆祥,郭立新.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83
[4]DOMINELLI.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Profession:An Issue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8,51(4):573-576.
[5]顾东辉.“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解读[J].中国社会导刊,2007(24).
[6]Hok Bun Ku,Sik Chung Yeung,Pauline Sung-Chan. Searching for a Capacity Building Model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J].Social Work Education,2005,24(2):213-233.
[7]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87.
[8]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M]//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10]奂平清.“关系社会学”研究反思[J].科学社会主义,2010(1):107.
[11]法利,史密斯,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一版[M].隋玉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12]Ping Kwong Kam.Back to the'social'of social work: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12,57(6):723-740.
(责任编校:杨 睿)
Capacity Building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Basic Targets of Social Work
LI Wei,YANG Chao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What is social work,as a century question,is the basic question of social work discipline.The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targets of social work helps to ultimately respond to this problem.Concretely,the basic objects of social work are the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Through“help”,social work fully helps recipient tap their potential and initiative,helps them face the dilemma of life,which finally realizes recipient's“self-help”.By playing“link-to-resources”role,social work helps recipients to construct relationship,gets enough resources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life,which finally realize the recipient's“other-help”.Capacity building and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Ability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relations,and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method to demonstrate ability.Only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wo factors,can the general goal of social work“help people and self-help”be realized smoothly.
social work;basic targets;capacity building;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C916
A
1672-0598(2016)05-0007-05
10.3969/j.issn.1672-0598.2016.05.002
2016-02-01
李伟(1987—),男,陕西延安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杨超(1987—),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