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干预对震后中学生心理重建作用的研究

2016-03-22李玉龙孙轲

关键词:体育锻炼

李玉龙++孙轲

【摘要】当前对震后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身体和心理恢复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我省鲁甸地区震后中学生的心理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展开体育干预的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运用体育干预的方法和手段对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如何加强震区的体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借鉴,这对体育教学功能的拓展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重建 灾后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1-01

1.震后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经历过地震后的青少年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往往以下症状包括:反复重现创伤性的体验、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时常从噩梦中惊醒、在睡梦中尖叫、头痛、肠胃等躯体不适等症状。

通过对地震后鲁甸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发现,74.6%的青少年在情绪、品行、多动、同伴关系等不同方面存在着主观困难;22.8%的青少年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上课学习、课外活动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鲁甸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发生率为31.3%,其中较明显的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惧[1]。还有政府影响的1%。

影响鲁甸地区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创伤暴露的程度。具体包括地震级别和地理位置,以及地震时的经历和震后损失。地震的级别越高、距离震中越近,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2]。

(2)客观的经历能够影响青少年的主观体验,在震时自己受伤或者目睹他人伤亡严重的青少年对地震的体验更加强烈,震后经常遇到压力事件,也更容易回忆起震时的经历,表现出再体验和回避的应激症状以及并发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3)年龄、性别和认知因素等个体特征。面对灾难带来的创伤,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更多的症状;大多数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心理承受能力较高的青少年恢复较快,承受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在创伤暴露后对自身和世界的负面评价也可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

(4)家庭和学校等支持因素。亲人、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帮助能够有效减轻鲁甸地区中学生的应激障碍表现。

2.对震后中学生实施体育干预的内容

将实验对象按性别分成两组,每组由一名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实施体育干预两周,每周三次,锻炼的时间大多安排在下午。

锻炼地点主要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房为主,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实验对象身心状况和运动意愿灵活的选择内容和方式。

锻炼内容主要采用篮球3次、排球3次、足球3次、羽毛球2次、健美操1次、武术1次、跆拳道1次以及作为辅助性的体育游戏。练习方式为篮球两人半场对抗、传接球练习;排球传垫球;足球传运球射门;羽毛球、乒乓球单双打为主;武术套路练习、对抗练习。

练习组织形式主要采用集体锻炼。训练前一周以小运动量练习,后两周以中等运动量练习为主,教师参与到练习中并随时观察实验对象的练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鼓励,引导以及监测实验对象的心率变化,要求实验对象心率尽可能控制在120次/分左右[3]。

3.对震后中学生实施体育干预的效果分析

在体育干预的教学中,要注意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选取轻松欢快的音乐背景,以转移青少年关于地震回忆的注意力,有助于抑郁、自闭、孤独等心理障碍的恢复。情绪宣泄类运动即对抗类体育运动,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对抗。例如,散打、拳击、跆拳道以及篮球、足球、橄榄球。这类体育运动可以使青少年通过拼搏竞争释放心理压力,并且产生积极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4]。在这类运动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协调操控,对抗的对手应是心理健康的人,或者运用沙袋等道具。修生养性类运动。主要包括慢跑、瑜伽、太极拳以及围棋、象棋等运动。这类体育活动的特点是,参与者运动量较小,注意力相对集中,从而能够有助于青少年平复心情,达到静心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和鲁甸地区青少年一起运动,并帮助他们放松。通过这类活动的调节,再结合其他心理疗法,使惊恐、恐惧等症状慢慢减轻或消失。

经过实验对象为期半个月的体育干预后,再次发放问卷,对进行干预的学生进行统计整理。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对所有参与干预的同学进行调查,问卷全部有效。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体育干预后,青少年学生在焦虑43.7%、恐惧23.8%、主观因素34.5%等都有相比以前有名想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的方面也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说明体育运动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良好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校在开设有针对性体育课程后要定期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活动参与度的调查,及时了解与反馈体育运动干预对鲁甸地区中学生的心理重建作用,并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改进。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消除诸多的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尽快走出灾难阴影。

4.1.2 体育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特殊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或药物无法替代的。体育干预的手段能矫正灾区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有效地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鲁甸灾区中学生恢复信心重建家园的巨大推动力。

4.2建议

4.2.1体育活动作为治疗灾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主要作用应在第三个阶段,即灾后心理恢复阶段。接收寄读学生的学校应建立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请心理咨询专家定期对心理重建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加强注意和关心,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把体育锻炼作为心理重建的重要手段。

4.2.2 加强寄读学生与鲁甸本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应尽力完善体育设施,为灾后青少年学生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心理重建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卢永坤,刘丽芳. 2011年云南地震灾害综述[J]. 地震研究,2012,(04):578~582.

[2]秦嘉政,钱晓东,叶建庆.云南地震活动与数字地震台网[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7.

[3]张晓林. 地震灾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干预作用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198~202.

[4]王青,黄伟.体育干预促进灾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3,(0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
浅析空气污染对体育锻炼人群的影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浅析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冬季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中老年体育锻炼风险及风险规避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