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衔接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问题

2016-03-22赵颖

关键词:规律高中物理概念

赵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7-02

许多孩子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而到了高中成绩却很一般。其实,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拓宽和延伸,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容易出现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脱节。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特点和教学特点,是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反感(尤其是女生),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经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中文理分科之间,认为“物理难学”的学生占6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在高中衔接期不断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促使学生产生进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了道路。

第二、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同化。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台阶。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第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图形分析,用实际问题和小实验演示有趣味的习题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方法,加强形象思维的效果,并注意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尽量做到抽象思维形象比。但应指出,加强形象思维的目的是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形象思维表象上,应让学生借助形象思维来进行抽象思维,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过渡。

化整为零,消化知识板块。具体办法是编制小型的基础训练题,这些训练题概念性强,不需要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上的弱点,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第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习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用物理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新教材中“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方法去解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导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当我们最终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后,学生才真实地感受到探究式学习既坎坷又有趣,这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其他物理规律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针对演示、分组、课外实验及考核进行教、练、用、考四种方式进行物理学法的教育:演示实验中教师应从方法上给予启发、引导、示范;分组实验中学生学习观察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方法;课外实验中让学生运用物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和创造;实验考核中则从知识、能力、思维和表达等方面考查学生应用物理学方法的水平。

第五、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每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第六、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讲解,逐步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规律是方法的载体,脱离了概念、规律,物理方法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学生形成概念的物理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物理方法的教育因素,抓住概念、规律与方法的结合点,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托,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物理方法。

其次,要重视学生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逐步形成。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抽象出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处理动态平衡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问题内容前提下抽象出一般的物理模型,再利用一些基本物理方法来解决。讲解习题时要尽可能放慢速度,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学会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渗透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等效法、对称法、假设法、极值法、控制变量法等基本物理思想方法。

猜你喜欢

规律高中物理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幾樣概念店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