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情感教学法,优化文言文教学

2016-03-22李欢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情感教学教材

李欢欢

【摘要】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正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虽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其形式单一、内容脱节、课堂乏味,使其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型之一。本文引入情感教学法,从深入挖掘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情感源点情感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情感教学 教师 学生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69-02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却面临种种困境。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文言文的语言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口语和书面语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学生较难理解文意,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二,有研究表明,在目前文言文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主要围绕文言语法知识和翻译的讲解,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言”的解释上,而忽略了对“文”的教学[1]。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更加剧了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处境不断恶化,逐渐成了一道难以突破的瓶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来设计教学,其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在以往文言文教学中均有体现,而第三个维度即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却显得较为薄弱。因此,尝试从情感角度进行文言文教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所谓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2]这种手法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其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有可能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重知轻情的现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并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众所周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由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组成的情感交流,这三者之间的动态情感交流,形成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回路,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接下来就分别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情感源点来分析情感教学法的运用。

一、教师情感的挖掘

首先,运用情感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也认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往往影响着学生对待某学科的态度,会成为学生不竭的学习动力,也会促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可从教学策略方面进行突破。

在教学环境设置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和习惯差异,给他们最大的自主把握空间,引发他们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早读时,老师提前布置好任务,学生则可站可坐,可在教室也可在走廊,可一个人单独背诵,也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抽背,不拘形式,不限场地,完成规定任务即可。在这一环节中,形式上的自由给予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的信任更有利于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围坐在一起,无论是在梳理重点文言字词环节,还是在赏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发言,小组内补充,小组间互评等。总之,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努力使教学环境成为一片交流和沟通的乐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里茁壮成长,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要采用心理匹配策略,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变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六国论》教学时,学生本身可能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但大部分都会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充满好奇,教师就可以从历史故事讲起,引出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再让大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意见,他们自然也就会去参考和借鉴苏洵的意见了。于是,对《六国论》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这时,教师对文章的点拨和指导学生就显得乐于接受了。这种方法是认知匹配策略,即“教师通过调整学生对教学材料与其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来达到心理匹配的一种策略”[3]。另外,还可以采用形式匹配策略,通过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来使其达到与学生心理相匹配的目的。比如,《赤壁赋》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学生将其改编为歌词,采用小组间对歌的方式轮唱。新颖的形式必会引发学生的尝试,学习也就由此开始了。

在教学组织安排上,注重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式的阅读,促进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教学时应注重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进行《项脊轩志》一文的教学时,可先展示清代桐城派姚鼐对本文的评价——“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请学生谈谈对“不要紧”三字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出“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之后,师生交流,请学生读读文中包蕴情感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于漪也曾说过:“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4] 学生在一次次体验阅读和仔细品味中会渐渐领悟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总之,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设身处、身临其境去感受教材内容,重视学生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评价导向上,以正面表扬为主,辅以个别谈话交流,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成就感。在文言文背诵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化整为零,逐一突破。每当讲解完一段或者一层含义完整的内容时,我会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抓紧把这一部分内容背下来,由于背诵的任务量少再加上又是刚刚讲解过的内容,学生印象比较深刻,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较快背出。这时,我就请背好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背诵一遍,由于前面布置的任务比较简单,这个时候就有部分同学愿意站起来背诵了。当主动站起来背诵的同学非常流利地背出之后,我就及时送上自己的肯定和表扬,趁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就这样,因每次布置的背诵任务量少,学生就会有充分的信心去完成;当学生完成地较好时,我又会及时肯定和表扬这位同学,增强其成就感。因此,这位同学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就逐渐建立起来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情感,能够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正面的积极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肯定心理机制的形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较大的作用。

二、学生情感的激发

采用情感教学法,必须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具体来说,可以从学生的能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成就动机差异等角度来建构策略库和策略体系。比如,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能力不同,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有区分,有梯度,评价的标准也要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进步,体验到快乐,那么,他自然也就有能享受到成功了。再比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差异,那么他们对同一篇文言文的背诵速度和理解程度肯定是不相同的。教师应允许此类差异的存在,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三、教材情感的挖掘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只有努力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交流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人因事而作或有感而发,其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情感因素来帮助学生达到融情于文,陶冶情感的目的。在必修五《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在叙事和写景中融入了对生命的独特思考,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三重变化,深深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迹。在教学中,可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置身其中,反复品味语句,深入挖掘和体会文本中蕴含的这种思想情感。

总之,灵活运用情感教学法,定会为文言文教学枯燥的内容和形式注入崭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和魅力。

经过实际课堂教学试验,按照本文所述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应该呼唤情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尚晓菲,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学,1998,21:506-510。

[4]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情感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