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6-03-22陈莉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大力加强文化教学内容的导入,注重各种基于文化主题的文化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内容依托教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XJK012CGD084)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5-02
1.引言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行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参见姚政芳,2008)随着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逐步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学习者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文化教学的导入,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文化教学对高校跨文化素养、语言交际能力、行为得体、善于沟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文化教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旨在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一定参考。
2.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文化教学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测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时刻考虑将文化作为主题,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习者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内容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但是在实际文化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总结。
2.1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薄弱
教师因素是英语文化教学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但仍有一些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停留在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层面,很少涉及文化教学,很少讲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只是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作为外语教师,自身应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不断完善和优化知识结构,对跨文化交际和比较文化差异要有深刻的造诣,不能只限于熟知所教的刻本,应大量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课上讲授,自己被动听课作笔记。教师不介绍英美文化,学生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他们很少翻阅有关文化知识的书籍杂志,探索和积累这方面的信息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积极倡导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努力转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概念,让他们自觉把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体会,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单纯记忆。此外,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意识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因为大学的外语课程设置,除了对所学语言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要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地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比如英语文化与交际、中西文化对比、英美电影赏析、英美文学诗歌赏析、跨文化交际、圣经文化与英语学习等课程,让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督促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或互助学习西方文化,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一定量的基于文化主题的演练,通过问题思考、角色模拟、小组讨论、演讲报告、文化知识测试和文化对比等形式来检测、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朱家科,2009)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拓展,则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做到语言与交际文化的有机融合。比如谈到食物这一主题的时候,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中西饮食文化的资料,总结中西文化异同、英美的饮食习惯、中西特色菜肴翻译,甚至中国饮食在西方的发展及现状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异域文化的认识。下面笔者回顾并总结长达2年的文化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部分文化背景知识。
3.1课文的背景知识
任何事件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因此,文化背景知识对文章的理解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讲授西方节日中的感恩节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如“Indian”“1492”“Columbus”“1620”“Puritans”“political”“Mayflower”等。借助这些关键词学生就能大致掌握有关感恩节的历史来源。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文化内容。
3.2宗教典故的背景知识
语言学习中的宗教问题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如北京外国语学院编写的“College English”(《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这里的“clay”指的是人体。此句的含义是:父母给了学生身体。是教师塑造了他的灵魂。由此可见“Why I Teach”一文的作者是熟谙《圣经》的。学习者如果也了解《圣经》中上帝创造人的故事,对这个句子理解就容易多了。据《旧约》中记载: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子里,他就成了有灵的人。
3.3价值观的背景知识
宏观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语用规约、思维模式等因素。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时间取向、道德标准及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念提供交际行为发生的背景,系统地解释人们的行为。语用规约主要包括会话规则、合作原则和话语语篇组织规则等。不同文化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讲解英美人重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等方式对语言表达相应的影响与制约。比如,《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的《The American Ideal of a Great Leader》中有如下文字描述:“Lincolns career fits a popular American belief that every child can dream of becoming President. American admire the self-made person—the one who, with neither money nor family influence, fights his or her way to the top.”美国总统林肯的这种个人奋斗历程,受到千千万万美国人民的推崇,这正是因为其符合了美国文化崇尚竞争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而这种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就深刻影响着其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对美国文化的这种个人价值取向的总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其他英语文化现象的理解。
4.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外文化的多渠道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交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和专业化。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介绍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可以平时要求学生进行各种基于文化主题的操练,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英美文化的书籍,包括英美概况、西方思潮简介、圣经故事、希腊神话以及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政芳. 学习外语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N].现代教育报,2008(3).
[3]朱家科.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莉(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外语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