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之作与非理性观赏
2016-03-22徐江
徐江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内地华语片市场而言,可谓梦幻、奇迹与奇葩并存。
说“梦幻”,是因为最外行的记者与观众,也知道这一年的市场总票房、国产片票房都分别创了新高。
说“奇迹”,是因为在《捉妖记》的引领下,国产片已经进入到一个空前自信的年代,国产电影的投资前景,从某种程度上讲,开始被空前看好。
说“奇葩”,则是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既看到了描写“黑道”(其实也就是“现代混混儿”)的影片(比如《老炮儿》)被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关注,也看到了作为现代娱乐经典的《史努比:花生大电影》,和作为本土超新派武侠片的《师父》——这两部精品电影票房均未过亿的现象,这在低智剧情片风靡、类型组装式影片票房大收的前提下,实在令人禁不住心生叹息。
“口碑之作”,在过去是特指影片有了良好品质后,在专业人士、媒体和观众的口口相传下,赢得票房成功的现象。现在这个说法也要两拿着来看了。譬如<捉妖记》,确实延续了上面这一说法的原有意义。但《师父》叫好不叫座,《华丽上班族》沦为主流口碑阳光照耀不到的“暗香”,《史努比:花生大电影》在中国香港能排到圣诞档票房前列,到了内地就是提不起劲儿来,这无疑又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面对电影市场的“新常态”。
比如说,当成功跨行做了导演的邓超,争议声中接连推出他的邓氏无厘头影片时,它们究竟是当年周星驰影片成功轨迹的翻新,还是早期冯小刚“小品式电影”思维在今天的升级换代?这条路将走多远,它们又会为未来的电影培养出哪个档次的观众?
又比如说,当人们从《夏洛特烦恼》的票房大收,视野进一步放宽到这几年徐峥的“同系列”,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国产票房大片,剧情不少都是克隆自国外电影,那么,未来这条克隆之路该怎幺走?克隆影片出产多了,观众的观影趣味会得到提升,还是原地不动,抑或每况愈下?同时,人们又会怎样回过头来评述诸如贾樟柯们的原创剧情片?这是每个从事乃至关心国产电影的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每部电影,尤其是大投资的电影在立项之初,肯定是要对该片的票房前景进行市场预估的。立项的根据之一,显然包括观众当下的观影趣味。这些趣味,有些是自然天成的,有些则是之前观赏的那些影片,在不知不觉中靠趣味的重复叠加带给他们的。这里面,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分别都占据着一块,理性的部分好分析归纳,非理性的部分如何影响观影频次,如何导致票房井喷或黯然收场?目前内地电影对这方面的市场研究,似乎还没有进入到该达到的层次。所以大家才频频看到名导演们上映前吹牛,三天票房不理想,就又跳到媒体前骂娘。
更深层的危机则在于,这些年大家去影院,似乎已经习惯跟着媒体上宣布的票房数值,去选择自己观看的影片,而这本质上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是在“响应媒体和片方的营销号召”。一个健康、健全的电影环境,显然不能一切都靠钱的回声来搭建。问题是,现在的业界,到底有几个人拥有长远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