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音乐课,疏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2016-03-22杨波
杨波
青少年是人生中的转型期,也是人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形成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变化快,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当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人类已进入新世纪,这是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素质,推进素质教育,而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音乐欣赏课中,笔者发现同样一曲《天鹅》,同样一个班级,有的学生能安静地欣赏,沉醉其中,还能想象出天鹅悠闲自得的场景,甚至有学生兴奋地告诉笔者:“老师,我看过这段芭蕾舞,非常美。”这部分学生的表现,达到了音乐欣赏课的要求,完成了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过,也有部分学生提议:“老师,关了吧,不好听,听不懂。”“老师可以放一些流行歌曲吗?”听到学生的意见后,笔者仔细揣摩:其实,学生是喜爱音乐的,只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以至于他们误认为世界名曲已经过时了。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提倡,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正确?许多教师都会说:“鼓舞人、激励人的音乐作品就是正确的、健康的。”其实,初中生却认为,那只是教师给他们上的一节课,他们想听的、感兴趣的还是流行音乐,最崇拜的偶像还是那些明星。
说实话,笔者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每代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当然也包括流行歌曲。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喜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欣赏要求,甚至在课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流行音乐。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应穿插民歌、民曲、世界名曲,介绍一些音乐大师的生平、经历、代表曲目,尽量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接受这些音乐知识,使学生为音乐所代表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
最后,笔者要求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想与所为,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欢乐与苦恼,放下教师的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有智,沈德立,欧阳仑.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研究——兼谈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2008,(3).
[2]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赵凌燕.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
[4]温三长.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4).
[5]石梅,张海霞.中学生心理健康区域差异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2).
[6]葛爱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
[7]刘根平,李伟.心理咨询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
[8]纪春磊.浅析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