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开启中国公益新纪元
2016-03-22李文
李文
这个盛夏一个名为“冰桶挑战”的公益行动红遍大江南北,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时间,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通过微公益平台迅速募集到超过800万元的善款,仅新浪微博“冰桶挑战”和“ALS冰桶挑战”话题累计阅读量就达49.3亿人次,“冰粉”一度超过18万人,这个结果显然出乎所有人预料。可以说“冰桶挑战”是中国公益界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以全新的公益模式激发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诸多效果。
“冰桶挑战”挑战了什么?
“冰桶挑战”挑战了中国人对公益慈善的心理“底线”。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广泛而深远民族同情心的国度,传统上对于慈善公益事项大多带有悲情或温情色彩,而“冰桶挑战”活动由于在参与者的活动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娱乐色彩而广受争议。此外,炎炎夏日正值我国中部地区干旱灾情较为严重之际,一部分人批评“冰桶挑战”是在旱区人民饱受缺水痛苦的时候浪费水资源。更有人对于个别企业家借助公益活动宣传本公司产品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的做法使得公益性质不再纯粹,有“因善营销”之嫌。由此可见,以慈善为目的的“冰桶挑战”因组织形式上的“娱乐”、“叫号”、“聚众”和“围观”等标签而引发了各种质疑,反映出“冰桶挑战”确实对普通公众的传统公益观念和心理“底线”构成了挑战。
“冰桶挑战”还挑战了中国传统公益基金会的筹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公益机构的募捐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以民政部门牵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为参与主体,政府行政动员式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募捐效率高,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已广为百姓所熟知和接受。但长远来看,这种由政府包揽的公益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民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日渐衰退,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彻底颠覆了民众对大型公益机构多年积累形成的牢固信任,如何托付善心、实施善举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救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冰桶挑战”借助网络平台的时空优势,由一桶冰水产生的蝴蝶效应,带给民间公益组织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相反却对长期依靠劝募方式的官方公益机构带来了运作模式甚至是影响地位上的直接挑战。
“冰桶挑战”收获了什么?
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群体。面对这个需要得到救助的群体,我国针对渐冻人的慈善活动却极少或鲜为人知。多数情况是媒体报道后的个案募捐,依靠传统慈善模式,很难对渐冻人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系统性、持续性关注。而此次“冰桶挑战”成功地实现了捐款众筹。此次公益活动不仅带给渐冻人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让他们对生活重新找到信心,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在公益筹款模式上实现了全新突破。
众筹主要依靠大众力量,其支持者通常是普通的草根民众。捐款众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将公益慈善与众筹相结合,使得公众参与的门槛降低,无论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和财富,只要有想法、有创造能力都可以发起公益项目。
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激增,让中国网民和手机持有者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和数量最多的群体,这些都为中国公益创新带来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基础和支持力量。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带来一种近于“零门槛”、“零成本”的公益众筹方式,公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公益活动,公益的行政化劝募已稍显不合时宜,创造性地开展公益众筹或许才会成为撬动社会资源的新杠杆。此次“冰桶挑战”活动已经证明,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全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信心已经点燃,持续一个多月的火爆参与程度已经创造了中国公民公益捐助的多项记录。
既然“冰桶挑战”是一次公益众筹的创新实践,面对质疑之声,我们也应当报以平常心和积极心态,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和认知。笔者认为,对“冰桶挑战”虽有争议,但对该活动的评价首先应基于对事实和结果是否回到慈善初心来判断。从社会公众心态来讲,绝大多数人对“冰桶挑战”活动的态度还是严肃和尊重的。即使不免有部分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在参与此次公益活动中有提升个人口碑或企业品牌形象之嫌,但是这些行为在道义上与行善并不产生冲突,可以说是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也恰恰是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企业家因善而营销应该获得社会和公众认可的一种积极回报。我们应当对此积极鼓励,并抱乐观开放心态,精心呵护好这些有良好初心的社会慈善公益的“种子”。
“冰桶挑战”活动在公益筹款形式上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要么接受挑战让自己被冰水浇透全身,这样还能继续挑战3个人;要么就是拒绝挑战,立马捐出善款,这样的规则可以让参与者以几何级数增加。同时,有趣的视频、搞怪的图片、真诚的感受比枯燥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并且这些元素都非常利于互联网传播。对于围观者来说,公益也可以“好玩”。名人被浇冰水一瞬间的狼狈相,供大众娱乐消费。带点戏谑的善意调侃正是该公益项目设计的讨巧之处。一些专家学者还认为,是娱乐拉近了公众与慈善之间的距离,冰淋的瞬间,让大家感受到慈善不必一概是悲天悯人式的大悲大痛,也可以用这种轻松的方式增加社会凝聚力并实现众筹。微公益从小处入手,打消了所有高大上的公益门槛,通过名人与社交网络的辐射效应,吸引公众关注,激发了众筹的热情和向善的力量,扩大了社会传播范围,带来了持续效应和神奇的慈善效果。
“冰桶挑战”预示了什么?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在汶川地震后的这几年获得了积极尝试和探索,正在向公民公益时代迈进。NGO和志愿者队伍的快速激增培育了中国社会公益的民间力量,同时也表现为中国公益事业的联动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日渐提升。
而由公益组织发起、公民自愿参与、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主动带头、志愿者积极付出、专业网媒助推,公开透明、平等高效地运行正在成为中国公益创新的新动向、新模式。“冰桶挑战”成功为渐冻人募集善款之举充分表明,我国创新慈善已经起步,中国社会公民公益时代已经到来!
编辑|赵丽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endprint